摘 要:為了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實現全民共享的重大目標,優化城鄉公共服務均衡機制是關鍵之處。根據公共需求的主體、內容、質量的不斷變化,勢必要求政府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對比以往非均等化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體現,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重心下移,面向群眾、提升品質的原則,探究出改善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的途徑。
關鍵詞:城鄉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優化
一、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之體現
(1)基礎教育。通過不斷地探究和摸索,我國的基礎教育方針經歷了漫長的改革創新,終究成為教育體制的一塊奠基石。即便如此,我國城鄉之間的教育體制仍然存在著顯然的差距。師資力量的嚴重失調、教育設施的不完備,地理位置不便或工資待遇的不優厚使鄉村教師的選擇性很低。其次教育基金投資不均衡、教育設施的缺乏以及陳舊思想的束縛,是鄉村教育的投資與城市教育投資內容相差甚遠。
(2)醫療衛生。城鄉之間的服務醫療衛生的差距依然是由投資比例不均衡引起的。近幾年來,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而政府更多的將投入放入人口密集或者發展迅速的大城市,而忽略了對鄉村衛生需求的投入,從而造成了鄉村的醫療衛生公共服務難以達到城市的標準,也使得現如今的就醫難,看醫難的現狀。城鄉之間的思維也逐漸拉開距離。
(3)社會保障。城市的社會保障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有著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城市居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思想有著不斷地改觀,從而促進了政府對于經濟社會保障制度的優化,但即便如此,鄉村的社會保障系統有著其自身的歷史原因,發展相對滯后,保障服務認知不足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跟不上城市發展的腳步,使得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服務產生分裂。
二、城鄉公共服務均衡體制阻礙
(1)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城鄉二元結構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潛在的問題,它制約著社會的進步,不是偶然存在的。城鄉非均等化是中國現階段落后農業與現代工業進行階梯型轉型中不可避免出現分歧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時代代表性。城鄉二元結構的演變過程對城鄉公共服務的非均等化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不僅代表著國家政府在統籌規劃城鄉建設時的不同治理,同時也說明社會成員對運用國家賦予的公共服務資源方面也存在著城鄉差異。
(2)城鄉公共服務制度的差異。鄉村自古至今與城市有著不想對等的地位,對于各種權利義務保障也存在著不同的障礙。首先戶籍政策誤區,使得城鄉中的社會成員不可能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其次資源供應的差異,城市居民享有利用的都是政府所提供的多資源、全方位的公共服務,相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則顯得匱乏,陳舊的制度使得村民提及資質和個人共同承擔了政府應由的責任。最后是城鄉不同的財政干預制度,中央財政部門作為最高級別的供給力量,城市的地方財政則略小于其供給力度,而農村的則屬于最為落后的。
三、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途徑
(一)把握需求變化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變化,公共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出鮮明的變化趨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需求的結構發生改變:曾經追求的吃穿不愁現如今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人們的意識在不斷地提升,對社會保障服務、義務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的成為了主要的需求內容。二是需求的主體的擴增: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讓更多人意識到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性,尤其是進城務工群體渴望在就業、醫療、教育等內容上享受到與城市成員同等的待遇,中低層收入人員也逐漸對公共需求抱有新的期待。三是需求質量逐年提高;社會觀念的轉變,生活質量的提高,廣大城鄉居民開始對公共需求量的追求轉變成質的轉變,注重對服務態度、生活環境、文化教育等個性發展等新需求。
(二)改進服務方式
1.建立城鄉一體化政策體系
由于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可以有差異,但是基本制度應當統一。首先要改變城鄉的二元結構,統籌城鄉之間的發展,特別是解決土地同權同價的問題,積極為農民創造財富,同時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解決城鄉待遇不同的問題,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制度的統一。
2.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項目集中投放
城市發展迅速的原因致使資金大量的投入,而農村帶有的原生態等因素資金投入相對較少,致使公共服務均衡制度發展滯后,但現在生活質量追求的提高,農村資源的優勢越發顯著,旅游、餐飲、文化產業逐漸興起,所以政府需根據新的需求,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結合不同地區不同文化風情的優勢,結合城鄉間的契合點,整體建設,最大限度的發揮資金項目整合效應,發揮城鄉不同的優勢與經驗,出臺相關的鼓勵政策,宣傳新項目的發展空間,吸引更多關注點今日他提高資金項目的使用效率。
3.優化服務網絡,實現公共服務可及性
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改變著現代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作為一種新的服務方式,電子政務在改進公共部門服務質量、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村級是農村最基層的單位,也是公共服務最薄弱的地方。因此,以村級作為公共服務的落腳點,建設完善的村級公共服務電子平臺,將農村社會保障、醫療服務、科技服務、救助幫困、養老服務等公共服務內容統一納入服務平臺,通過完善相關的制度,加強日常管理,結合城市服務平臺的發展趨勢,不斷的優化農村服務平臺項目,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綜合配合、集聚供給,提高服務效率。
4.健全測評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合理
建立健全城鄉公共服務評價體系在現階段尤為重要。鑒于現在公共服務評價體系尚未健全,評價能力較低,尋求普及公共服務評價體系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要有一套科學合理有效地檢測和考評體系,及時反映和檢測工作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在現有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的職能、權限、分工、考核的基礎上,引入外部服務測評機構,建立整套服務制度指標系統,準備的反應城鄉間公共服務的質、量、差異與聯系,及時調整階段性工作和更改出臺對策措施,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吳正金.對優化公共服務的思考[A].2015年.
[2]高尚全,傅治平,李一鳴,徐連林.創新政府[M].人民出版社,2012.
[3]劉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述評[J].長安大學學報,2009.
作者簡介:王珊(1991—),女,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