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全球化,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圖書館+”理念更為將來圖書館跨界融合提供了無限可能,在理念、機制、模式創新上具有很大的潛力空間。本文闡述了“圖書館+”理念的含義和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轉變的必要性,介紹了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在“圖書館+”理念下的實現形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圖書館+”理念;服務模式;公共圖書館
十九大報告提出,公共圖書館是傳承人類文明、傳播先進文化、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滿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重要作用。因此,圖書館作為文化知識傳播的重要場所,其受到的關注度非常高。公共圖書館要借助信息平臺,推進“ 圖書館+”創新模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一、“圖書館+”的理念概念、內涵
“圖書館+”理念與公眾相對熟知的“互聯網+”理念有相似之處。通常來講,“互聯網+ ”是指“互聯網+ 各個傳統行業”,即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實現互聯網與自身行業的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創造出在線理財、在線購物、在線出行等新的發展生態。
二、“圖書館+”理念的特征
“圖書館+”理念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跨界共享。“圖書館+”理念引導圖書館固有的場館積極開展合作,實現了圖書館與其他平臺( 組織、場所) 之間在空間資源、文獻信息資源、客戶( 讀者) 資源、管理人才等多個方面的共享,從而節約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水平、擴大服務范圍。
二是創新驅動。“圖書館+”理念的本質是在讀者多層次的需求下,圖書館自身主動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服務,建立數據分析,真正做到想讀者所想,構建良好的和讀者互動的渠道。
三是便捷靈活。公共圖書館受地理位置、場館容量等因素的限制,服務半徑范圍有限,可容納量、可承載量有限。“圖書館+”理念提倡圖書館與學校、社區服務中心、咖啡廳及教育平臺、在線閱讀平臺等合作,能夠突破服務時間空間上的限制,為讀者提供靈活的便捷服務。
四是突出讀者導向。“圖書館+”理念反映出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傳播平臺,堅持以讀者需求為導向、堅持服務讀者的發展理念。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地鐵口、咖啡廳、商場、廣場等有潛在讀者的地方都可以通過建設圖書角等形式成為圖書館的服務窗口。
三、推進“圖書館+”理念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必要性
(一)發展“圖書館+”理念對確保圖書館功能發揮有著重要作用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有三項重要內容[1]: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三是服務方式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和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是做好圖書館服務的前提和基礎,而服務方式的創新程度對基礎設施和文獻信息資源的功能發揮有著很大的影響。處于信息時代的當代讀者,不再滿足于大量的紙質書籍,更容易受到紛繁復雜的信息沖擊和擾動,對圖文信息、電子書籍、影視音像等更容易接受。同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對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碎片化閱讀、全時閱讀、隨地讀書應運而生。
(二)發展“圖書館+”理念的公益性也是公共圖書館的一種具體體現
公共圖書館具有公共性、社會教育性以及公益性。在互聯網、物聯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研究分析商業環境變化、讀者需求變化,從而創新服務方式手段是公共圖書館踐行自身公益性、促進自身職能作用發揮的有效途徑。“圖書館+”理念倡導不以市場收益為導向,堅持從讀者需求出發,通過信息資源的共享為更多的讀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閱讀服務。這是公共圖書館踐行公益性服務的具體體現,符合圖書館“對社會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有利于公共圖書館提升社會形象,強化服務職能,增強社會影響力。
四、推進“圖書館+”理念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實現形式
近年來,按照文化事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我國在以圖書館新理念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領域有不少探索和實踐,并展現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多樣性多元化特征
(一)“圖書館+”書院
圖書館和書院都是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有效載體。在古代,我國圖書館主要具備文獻存儲和查閱的功能; 書院主要承擔教育和宣傳思想文化功能,規模大的書院一般都藏有數量可觀的文獻,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我國古代圖書館的發展。此外,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同時具備教育功能和研究功能,這與現代大型綜合圖書館的功能相似。隨著歷史的發展,書院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漸趨弱小,但書院在傳承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仍然有很大優勢。“圖書館+ 書院”可以通過共建共享,一方面豐富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文化方面的資源儲備,增強公共圖書館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借助圖書館的平臺,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圖書館+”社區
公共圖書館是地區知識信息資源中心,是提高公民文化水平的重要陣地。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不少社區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很難在短期內完善建設文件設施,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服務缺失。社區居民是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之一,公共圖書館依托社區開展延伸服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居民提供信息服務及專業指導,提升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素養。“公共圖書館+ 社區”模式下,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流動服務車、社區服務點等形式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為社區居民提供報刊書籍借閱服務、組織各類講座展覽、提供信息咨詢,從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在繁榮社區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生活的同時也提高了圖書館館藏利用率,擴大了讀者群,而且也免去圖書館租用場地、人員和設備的投入,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三)“圖書館+”手機軟件
萬物互聯和移動終端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圖書館突破原有服務的地理空間限制,與具備在線查詢、在線閱讀等功能的軟件開發商合作,借助已有的手機軟件平臺或者打造新的移動終端服務平臺很有必要。當前,騰訊旗下的微信閱讀、京東旗下的拇指閱讀、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閱讀、中國電信旗下的天翼閱讀、華為研發的華為閱讀等多家互聯網公司已經在打造網絡圖書館領域嶄露頭角[2]。公共圖書館應當及早開展相關研究轉型,以積極應對網絡圖書館帶來的巨大挑戰。
五、推進“圖書館+”理念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實施要素分析
自從互聯網開始插上“+”的翅膀,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等等各方面都開始悄然聲息地發生著變化。圖書閱讀也同樣受到了影響,人們不再只限于圖書館、書店這樣的地方。網上閱讀,電子書等無不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公共圖書館,作為提供全民閱讀服務的主要陣地之一,也在這種趨勢下,積極轉變,尋求著跨界合作的新思路。
(一)堅持開拓思路,不斷創新服務
公共圖書館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在激烈的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必須破除陳舊的觀念,把握機遇不斷推進服務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讀者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打造出圖書館良好的社會形象,在未來發展中贏得主動。以“圖書館+”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首先要求圖書館管理人員、從業人員改變以往的思想認識,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堅持開拓思路,以科學的眼光辯證地看待市場的變化,積極謀劃推動圖書館創新發展。
(二)堅持部門主導,爭取社會參與
以“圖書館+”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需要圖書館自身的積極推動,爭取在各部門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圖書館+”倡導公共圖書館和其他機構的合作,需要主動發揮多種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從業人員的積極作用,爭取學校、企業等的積極參與支持。文化服務和文化傳播帶有公益性,盈利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也需要發揮文化志愿者、文藝骨干、文化經營者等的重要作用,形成圖書館主導推動、各方積極參與支持的良好局面。
(三)加強人員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服務方式的轉變和市場領域的開拓必然要求人員素質的提高。圖書館+新理念需要圖書館從業人員在以往的日常工作之外,走出館外與各行各業開展業務交流和項目合作,這就要求我們的館員要有更高的職業素養,需要具備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甚至要有營銷推廣和經營管理的能力。以提升人員素質,以員工的提升來促進圖書館自身的發展。
(四)遵循市場規律,不搞一刀切
以“圖書館+”理念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方式,要堅持遵循市場規律,順應各地圖書館面臨的市場環境,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避免出現一味求新而忽視圖書館傳統主要經營服務業務、形象工程等問題。對于大型圖書館可以先選擇一兩個地方進行試點,在經驗成熟的基礎上再在面上展開。
六、結束語
圖書館作為社會信息資源的主要載體之一,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期急需理念創新。推進“ 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是貫徹圖書館發展的主線,是圖書館的核心體現。圖書館服務要不斷創新,堅持部門主導,加強人員培訓,遵循市場規律,才能促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切實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劉志偉,田進超.論社會轉型期圖書館理念創新經驗談[J].北方文學旬刊,2017(33).
[2]袁中.高校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與理念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08(7):75-76.
作者簡介:王許濱(1984—),男,漢族,廣東東莞人,主要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