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城市發展歷史悠久,早期城市選址多位于河流沿岸的河谷地帶,因其地形平坦,能夠為城市提供充分生產生活用水。中國城市的發展體系早期多為行政城市體系,唐宋以后商品經濟逐漸發達,發展為經濟城市體系,此外還有河流城市體系。
關鍵詞:河流;城市體系
一、河流與城市
自然因素是中國古代城市選址的首重因素。自中國古代城市產生以來,依靠水而生的城市的歷史十分悠久。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原始社會中,聚居在一起的原始居民一般以狩獵和漁業為主,或是簡單的自然農業,部落組織是其最大特征。人們依靠捕獵野獸、捕撈河湖中的生物維持生活。新石器時代后期,農業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并逐漸產生了一些固定的居住地點。水是人類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條件,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存需要和水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原始居民的定居點,大多位于河岸平坦處。這樣的一些地點,取水方便,“土地濕潤肥沃,易于耕作,出入方便”,是建立定居點的最佳位置。
許多民族和國家都把河流比做自己的母親。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倫也是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兩河流域發展起來的。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早期居民點比較集中的地方”。這些大河流域孕育了人類的文明,成為人類文化重要的發源地。
城市的起源是非常復雜的,至今沒有一個定論。但無需置疑的是,城市是在原始部落定居點上發展起來的。所以,自城市產生之時起,就與水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城市選址往往是在河流沿岸或兩河交匯處,這樣的地方土地平坦,制約性小,有充足的面積來營建城市,建造都邑,這是城市建造的必要條件,也是城市發展的需要。
夏商周三代的城邑就是證明。夏代先后建都的地方有陽城(今河南登封)、晉陽(今山西臨汾)、安邑(今陜西夏縣)等十處,主要位于潁水、汾水、河水等岸。商代先后建都的地方有商(今河南商丘)、亳(今河南鄭州)、殷(今河南安陽)等十一處,主要位于雎水、洹水及其支流沿岸。周代在遷都豐京以前,先后建都的地方有邰(今陜西楊陵)、岐(今陜西岐山、扶風交界地區)等十一處,加上豐京(今陜西西安灃河西岸)、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灃河東岸),合計十三處,大致位于渭水、涇水、灃水、畤溝河沿岸。由此可見,夏商周三代的主要都城大多位于河流沿岸。從秦以后,各統一王朝的都城也毫不例外都在大河沿岸,就是分裂時期王朝的都城絕大多數也位于河流沿或靠近河流岸。
這并非偶然。水是城市產生、發展、演化的重要的力量,影響著城市方方面面的發展。第一,中國古代許多城市常由于戰亂被毀,多次拆建往復,而因有穩定的水文系統,可在原址上再建,可以說,是河流幫助城市固定城址。
第二,農耕對水源的要求較高,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的灌溉。而農業文明是中國古代社會運作和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物質基礎,城市中的供給都依賴于周邊農業。河流谷地不僅土地平坦,且往往物產豐富,因此在城市選址過程中河流附近成為首選。黃河中下游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取水便利、土壤肥沃,利于居民生活和農業耕作,是我國早期古代城市相對集中的一個地區,也是當時最為發達的地區。
其次,城市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城址選擇必須考慮水陸交通條件。城市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涉及到一個廣大的面,交通方便就必然成為城市興起、發展的支柱和杠桿。中國早期的城市無一例外都選址于水陸交通方便的地區。水運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陸運所消耗財力和時間遠大于水運,水運方式則更受青睞。靠河而建的城市具有交通優勢,因此具有更大的發展動力。
再次,城市中人口眾多,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飲用還是生活,水都是必不可少的。河流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城市的生活環境,不僅改善了人類居住環境,還是城市河流具有調蓄洪水、防火等功能,減少或避免了自然災害的發生,使城市居住環境更加安全。
臨水而居是人類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的進步,農耕文明的興起,人們對水源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而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的場所之一,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對水源的依賴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水系發達地區則更為明顯。中國早期都城,無一不是臨河而建。例如,鄭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外城墻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岡期下層一期,使用到二里岡期上層二期,總面積達25平方千米,是先周時期僅次于殷墟的龐大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外城墻的始建年代為前1500年左右,可以推算內城和宮城的時間年代要不晚于前1500年。根據文獻記載與考證,大部分學者認為是“湯始居亳”的亳都,屬商代早中期。黃河從鄭州商城北面流過,是鄭州商城居民生活用水和農業耕作用水的最主要來源。
管仲在管子·乘馬中總結到:“凡立國都,非大山之下,必廣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春秋時期的城市選址已經具有相當的智慧和意識。春秋戰國時期,城市數量變多,主要是大國的首都和一些商業以及文化中心等等,比如齊國都城臨淄,趙國都城邯鄲,魏國都城大梁,秦國都城咸陽,魯國都城曲阜,楚國都城郢,周王室所在的洛邑等等,也基本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干流和支流沿岸,以及長江、淮河的干流、支流沿岸。中國古代城市的地理坐標雛形已經形成。
至傳統社會晚期,中國已有大小城市兩千余座,其中郡五百多座,縣一千五百多座。這兩千多座城市,或人為、或自然地形成了多種城市體系,其中,以河流為依托形成的城市體系占有一席之地。
二、城市體系
城市體系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各種不同性質、規模和類型的城市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體組織,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相互關聯、起各種職能作用的不同等級城鎮的空間布局總況。城市體系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城市帶動區域最有效的組織形式。
(一)行政中心城市體系
中國古代城市體系的演化,主流是行政中心城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與區域經濟變遷緊密相關。城市政治屬性貫穿于中國傳統社會的始終,尤其是從城市的起源到唐代中期,城市的政治屬性一直十分明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行政中心城市體系都是中國古代城市體系的唯一模式。中國古代城市的起源和發展一直帶著濃厚的軍事政治色彩。許多城市最初修建即是出于軍事需求或政治訴求,以到達保衛領土,抵御敵人或侵略擴張的目的。
這樣的城市體系大致形成于西周。西周初年,“封諸侯、建蕃衛”,政治或軍事中心城市在黃河流域乃至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紛紛建立起來。以周王城為核心,分封諸侯各王國為次等,如魯國國都曲阜,衛國國都朝歌,燕國國都薊,齊國國都營丘,宋國國都商丘等等,其下還有卿大夫都。這樣一些有著明顯等級特征的城市群,建立起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城市體系。不同的城市等級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等級,以周王城為首,這樣的一些王國都城逐漸成為區域內的政治中心,并隨歷史發展不斷得到強化。
春秋時期,由于戰事頻繁發生,行政功能城市增多。據統計,此一時期城邑數量之多,現于春秋、左傳、國語者即達1016個。國外學者以此推斷,認為春秋城邑可達二千之數。與西周按照分封制所設立的等級城市體系相比,春秋戰國時期城市行政設置上最大的變化即為郡縣城市的出現。這也為秦代建立郡縣制度打下基礎。秦漢時期,郡縣制作為中國古代基本的行政體系得以建立,以此為基礎的中國古代城市體系也得到基本確定。在以后各朝代,雖然地方一級的行政單位有所變更,如唐朝時期的道、州、縣,元代形成、清代確立的行省制,但區域政治中心的領導地位基本沒有改變。這樣的一種城市體系也就是行政中心的城市體系。
這樣的一些行政中心城市,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味,代表了君主的絕對權威,出于對國家領土安全的考慮,因此在選址上更多考慮的是政治功能和軍事功能,對于其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和城市的布局規劃的合理性,都不大關注,或是居于次位。這樣的一批城市,依靠著政治力量的強大得以發展,同時也因政治力量的減弱而衰落,這是十分常見的,典型代表就是以洛陽、開封為代表的早期都城。隨時朝代更迭,新的都城建立起來,前朝國都很容易就走向衰敗。
(二)經濟中心城市體系
經濟中心城市體系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城市體系。往往是由區域內商業貿易最為繁盛,經濟水平最高,人口最多的城市作為中心,并以城市商貿發展的水平來劃分城市體系中的等級。這樣以經濟為紐帶形成的體系中,各城市分工不同,地位不同,城市之間互相交流聯系十分頻繁,經濟往來非常興盛,具有強大的開放性和互補性。
自魏晉起,北方的戰亂四起,而南方相對安定,大量人口南遷,為南方地區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部分城市逐漸發展為商業重地,經濟重心南移。到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加成就了一批依靠商業而新興發展的城市,著名的“揚一益二”就是典型代表。揚州、成都,作為唐代商品貿易繁榮發展的城市的代表,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商業貿易城市群。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能及此間無。”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行政中心城市體系出現重大變化的又一個重要時期。明中葉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專業化分工得以加強,水運航道進一步延伸,運河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江南地區逐漸興起了以松、蘇、湖、杭等為代表的一批商業城市。
商品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區域性商業貿易城市的興起,而為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從事貨運往來的商人們必定會選擇較為便捷的運輸方式,即水運。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只有減少路途中的時間損耗和物質消耗,才有可能謀取更多利益。是以,水運興盛。在這樣一種商品經濟的網絡中,中國的沿海、沿江逐步形成了一批依托水運發展起來的新興商品集散中心和交通樞紐。它們以民間商品流通為基礎,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三)河流城市體系
流域經濟是自然區域范圍內的經濟和亞區域、跨區域范圍內經濟的結合體:是區域經濟的一個亞種,它擁有資源、稟賦不均,是人類經濟活動與河流水系資源環境相結構的復合體;同時也是跨區域經濟,因流域經濟帶一般都跨度較大,各流域階段在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上差異較大,另一方面,河流的跨區流動也為跨區域資源利用提供了可能。流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相互依存、互相促進,在流域經濟范圍內,城市是流域的經濟中心,流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也是城市經濟服務的對象。講流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結合而形成的,可以看作是河流城市體系的基本模型。
河流城市體系是一種特別的體系,以地理條件為依托,形成了一種點為中心、帶狀分布的城市體系。多數情況來看,河流城市體系是經濟中心城市體系的一種,以河流形成的水路交通運輸為紐帶,連接城市與城市之間,溝通往來,并進行文化交流和商品貿易。沿江而成的城市體系因快捷、方便的交通運輸,往往是其區域內乃至全國工商業最為發達的片區;河流下游泥沙堆積所形成三角洲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有天然的優勢,因而城市數量多且規模大。
然而沿江而建的城市并不是僅僅因經濟因素而生。如前文所述,在城市產生初期,古人就已經有了選擇城址的獨特智慧,他們往往把城市建在河流沿岸,有著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這樣的一些城市,既包含早期營建的行政中心,也有因發達的商品經濟所形成的工商業城市。可以說,河流城市體系是一種綜合政治和經濟形成的地理體系,是一種跨區域、橫向整合的城市體系。
三、結語
河流城市體系是一種自然地理要素和社會人文要素相結合之下產生的城市體系,可依據不同的河流劃分出不同的城市體系,如黃河河流城市體系、長江河流城市體系和珠江河流城市體系等等。一座座城市以河流為依托,互相之間產生了大量的互動和連結,為中國城市的發展和延續提供了更多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田銀生.自然環境——中國古代城市選址的首重因素[J].城市規劃學刊1999(4):28-29.
[2]陳乃華.古代城市發展與河流的關系初探[J].南方建筑2005(4):4-6.
[3]陳興茹.城市河流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及功能[J].中國三峽2013(3):19-24.
[4]張雪蓮.仇士華.蔡蓮珍.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碳十四年代分析[J].中原文物2005(1):34-41.
[5]鮑承志.區域經濟經濟變遷與中國古代城市體系的演變[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36-42.
[6]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304.
[7]何一民.中國城市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80.
[8]胡碧玉.流域經濟論[D].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4:18.
作者簡介:石月(1992—),女,漢族,重慶渝中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