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今日頭條”為例,以大數據時代的技術變革為背景,結合大數據引發的技術是否中立、精確地推送技術是否會導致用戶思維窄化等爭議性問題展開分析。在媒介技術的中介作用日益突出的大數據時代,傳播倫理問題應不僅限于既有的對人的歸因,也應對技術問責。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媒介技術;新聞;倫理
“今日頭條”通過個性化推薦系統技術的應用,比較好得解決了信息過載問題。然而自2013年年底起,“今日頭條”就屢屢陷入侵權風波。本文將從當下的傳播生態入手,結合“今日頭條”分析大數據時代新聞倫理面臨的困境。
一、大數據技術帶來的傳播場域結構變化
芝加哥學派庫里認為,現代傳播媒介可以把人從“時間和空間、粗暴和壓制的束縛之下解放出來”[1]。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也認為,媒介技術作為一種革命力量將改變和顛覆人類的生活[2]。可以說,媒介技術作為改變時代和劃分時代的標志而存在,并為人類生活貢獻著深刻的社會價值
大數據思維不僅作用于新聞生產機制中,還作用于新聞發布中。在新聞生產機制中,大數據催生了新類型的新聞報道,即數據新聞,伯明翰城市大學保羅布拉德·肖指出“數據新聞為把傳統的新聞敏感性和有說服力的敘事能力,與海量的數據信息相結合創造了新的可能”。[3]數據新聞的制作流程離不開這三個階段: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和將數據可視化。而在新聞發布中,則以推薦機制,個性化新聞定制為主。所以大數據的出現營造出了新的傳播模式。
二、“今日頭條”背后的新聞倫理問責
(一)“今日頭條”引發的媒介技術反思
2014年6月4日,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理了《廣州日報》訴“今日頭條”侵犯著作權案,《新京報》也發表社論對“今日頭條”的版權提出質疑,《新京報》認為“今日頭條”的“深度鏈接”等同于剽竊,因為它滿足了以下兩個條件:①繞過網站首頁直接連接到分頁;②在具體內容頁上沒有任何被鏈網站的標志。“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認為“今日頭條”不是媒體公司,而是技術公司,以類似引擎搜索形式對信息進行分流,也就是說“今日頭條”做到了完全的技術中立,作為受眾獲取消息的渠道,它將媒體發布的消息通過自身傳遞給受眾,滿足其獲取信息的需求。
此前也有不少技術和版權、利益的紛爭,如“Sony案”“谷歌稅”等。在“Sony案”中,“技術中立”被確立為一個原則,即提供并非用于侵權用途的商品的提供者不必為商品在使用中發生的侵權行為負法律責任,但不適用于提供者知曉侵權行為的發生并且未采取任何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我們能夠接受“技術中立”的看法,“今日頭條”自身主觀意愿對新聞消息進行二次加工,已經導致了技術的“非中立化”,因此,可以推斷“今日頭條”只有媒介屬性,而不需要遵循新聞倫理規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二)“今日頭條”帶來的用戶思維窄化
“今日頭條”通過爬蟲技術獲得大量的數據,機器再通過對關鍵字、標簽的學習把大量的文章細分,并觀察和記憶用戶的行為,最后再通過算法的架構將文章推送到用戶客戶端的技術模式。對于媒體來說,精確化的信息推送不僅可以提高用戶的點擊量,還能增加用戶的粘性,使他們成為“今日頭條”的忠實用戶。但精準化的信息推送,最顯而易見的負面效應,便是容易利用和放大受眾的惰性,輕易地將他們囚禁在受自己興趣所限的“信息孤島”中。
英國哲學家杰里米·邊沁(Bentham)1785年在《圓形監獄》一書中提出“圓形監獄”的概念,在這樣結構的監獄中,就是獄卒不在,由于始終感覺有一雙監視的眼睛,犯人們也不會任意胡鬧,他們會變得相當的守紀律,相當的自覺。筆者認為這個概念同樣適用大數據技術下的我們,陳力丹教授認為“新媒體基于用戶興趣而提供的精準信息推送,長此以往將造成用戶信息無形中的‘窄化,只聽所選擇的東西和愉悅的東西,那么人的發展就不會是全面的。”信息技術導致的受眾分眾化和小眾化,以及大數據推送技術的出現,卻使每個人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偏向于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長此以往,惰性的力量會促使他不再關心其他情況,最終淪為信息或者精神方面的井底之蛙。而大數據則對每一個人的喜好心知肚明,不斷篩選相應的信息投其所好,以期獲得持續的利潤。
(三)傳統的議程設置的改變
“因為市場需要個性化的服務,許多新聞客戶端已經不再以為公眾設定相同的議程為宗旨,而是努力針對每一個人的不同喜好來設置議程,使得客戶端為每一個用戶營造的擬態環境都不一樣。”“今日頭條”后臺若在同一天內觀察到有多個用戶同時瀏覽了某一條新聞,系統算法會通過這些用戶對點擊和停留的時間計算出,這條新聞是當天的熱點,有了大數據的支持,“今日頭條”能同時制造上億個不同的議程設置。筆者認為這樣可能會造成另一種后果——精確的推送導致用戶視域窄化會使他們待在自己的圈子里,減少公共參與,這樣使人們難以達成社會共識。
三、小結
“今日頭條”只是大數據時代面臨媒介技術倫理困境的代表。本文結合“今日頭條”,從學理的角度進行技術歸責,精確化的推送服務在為用戶節省時間的同時,也會使用戶接觸到的信息偏向于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從而導致信息窄化,議程設置的改變,技術的使用如果沒有適當的限制,也會導致新聞侵權事件的發生。如何打破困境,仍是學界和業界關注的重點。
參考文獻:
[1]Charles Horton Cooley,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897(12),78.
[2][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6-18,97-108.
[3]Bradshaw,Paul[EB].http://online journalism blog.com/2011/07/07 the inverted pyramid of data journalism/.
作者簡介:許幼飛(1994—),女,漢族,重慶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