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政治”是我國廣大公民獲取信息、發表言論、交流思想的一個新的平臺。它不僅僅推動了中國公民的政治社會化發展過程,還成為了助推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抓手。但由于網絡技術的不夠先進、網絡安全的不夠重視、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等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和負面影響,網絡的“過度”自由也成為了影響國家穩定和安全的不可忽視的新課題。因此,加快網絡管理立法、推行政府信息公開、建立安全有效的網絡溝通渠道、擴大網絡政治參與主體等具體措施亟需提上我國網絡政治建設的日程。
關鍵詞:網絡政治;網絡民主;政治現代化
一、網絡政治和政治現代化
(一)網絡政治
伴隨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網民數量的迅猛增長,公眾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到一些迫切需要的實時信息,這正是利用了網絡的特點來實現了信息的平等化傳播,與此同時,我國網絡政治的強大力量和功效也開始逐漸顯現出來。
從廣義上講,網絡成為了改變我們傳統的政治方式與方法的有力推手,網絡政治是在互聯網上涉及國家權利和特定利益關系的政治見解及現象;從狹義上來說,特指在互聯網上關于政治權利、政治行為、政治參與、政治發展等內容的政治見解及現象,它與社會政治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平等性、直接性等特點。
網絡和信息技術不僅為政府提供了一個可以了解輿論、調控輿論的信息平臺,也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參與政治生活的技術平臺。
(二)政治現代化
所謂政治現代化,就是指以人的平等、自由、權利和人的尊嚴為基本的價值取向,由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體制的轉變,建立現代民主憲政政治體制的歷史過程。
政治現代化是現代化理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包括政治現代化涉及權威的合理化、政治參與的擴大和結構的分離三方面主要內容。政治現代化歷經了從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和后現代政治的兩次機遇性的轉型,包括政治權利合理化和民主化、政治參與法制化和平等化等。它是政治大變遷與現實存在的一個交集,但是它有利于政治參與的理性化和平等化、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的政治變遷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現代化。
二、網絡政治對政治現代化的影響
(一)網絡政治對政治現代化的積極影響
網絡政治之所以更受社會大眾認可,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公民可以通過網絡渠道提出訴求、見解和需求,而政府則可以通過網絡渠道了解、掌握和解決,并以其獨特的魅力給當今社會的民主政治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它不僅推動了我國的政治民主化的發展進程,更對我國政治穩定和民主起到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網絡的親密互動和快速傳播扮演了其他社會媒體無法替代的角色,這使得網絡政治拉近了民眾與政府的距離,為政府提供了了解民意與輿論的平臺;其次,網絡彌補了民眾現實政治參與度不足的問題,為公民提供了參政議政的一個新渠道;再次,網絡政治參與推進政府與公民的溝通與對話,有利于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提升;最后,網絡政治參與強化了公民對政府及社會事務的民主監督,使政府更加開放、透明、高效便捷。
(二)網絡政治對政治現代化的消極影響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了更直接、更全面、更平等的平臺,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化建設。但是,鑒于網絡監管不到位也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需要規避和警惕。
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以前,中國公民政治參與意識較弱、政治參與范圍較小、政治參與程度較低,參與水平更是參差不齊。但基于網絡的自由性和普及性,在這個言論自由的世界,人們發表的言論褒貶不一、主觀因素過多,更出現了反黨反政府的過激言論,過度的言論自由必然帶來權利濫用。另一方面,在信息泛濫的今天,網絡政治參與度越來越高,有可能對我國的政治現代化產生消極影響:負面輿論可能導致認識錯誤;導致非法政治參與盡失公平;導致消極政治參與成分擴大;導致政府效能的降低。
三、網絡政治參與負面影響
(一)公民非理性參與政治的不合理性
網絡政治參與本身具有參與人員個人信息的虛構性和隱蔽性,存在公民非理性的政治參與得不合理性,這使得“網絡政治參與”具有一定的免責性特征,極有可能導致公民網絡參與成為公民個人發泄私憤的一個平臺。政府部門在對網民們的意見和建議進行甄別時,無法有效確定其內容的真實性,不能形成代表廣大人民群體真正的真實意愿和想法,反而不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使政府公信力有所降低。在現代社會中,很多“政治謠言”不攻自破來自于政治信息的開放暢通,而不是國家的壟斷和言論不自由。
(二)政治參與不平衡
網絡政治參與者雖然涉及到社會各階層,但由于地域差異、知識層次差異、貧富分化等原因造成每個人獲取信息也存在巨大差異。我國網絡參與的主體七成以上是年齡40歲以下的中青年,而且主要聚集在發達城市。農村與城鎮在互聯網使用上的極大差距,目前7成以上的網民居住在城鎮,城鎮居民的互聯網普及率是27.6%,農村僅為7.3%。
(三)網絡信息安全存在隱患
網絡政治參與的便利性帶來了世界各國的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更容易讓我國公民在獲取政治信息被誤導、被疑惑。我國部分公民受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對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提出質疑和不滿,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四)個人情緒發泄問題
網絡空間是傳遞個人情感的一個自由舞臺,情感傳遞的內容很容易引起廣大公眾的共鳴。個人見解的不同是由個體差異或對政治行為理解不同而導致,但是針對現實中所發生的某件事,持有相似觀點的人會在網絡上形成一股力量,剝奪不同意見者正常發表意見的權利。
(五)網絡法律體系不健全
網絡政治參與發展突飛猛進,從1991年頒布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到2000年國務院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我國的網絡立法總體還呈滯后性,還存在許多問題。“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想營造健康純凈的網絡政治參與環境,需要從更高層面以法律的形式進行規范和清理。除了人大立法之外,還需要相應的行政法規、行政處罰來彌補。秩序和自由之間,網絡法規應體現二者的協調和平衡。
四、網絡民主政治發展的對策
從歷史沿革和改革發展來看,要想成為一種公開、平等、有效、有序、有形的民主形式,網絡民主發展必須會經過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網絡民主政治發展機制。
(一)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建立安全有效的網絡互通平臺
我國政府網絡的發展已有十余年時間了,目前各級政府部門也都實現了電子政府辦公,但是政府網站在質量和服務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政府網絡平臺作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一個窗口,政府各職能部門必須充分發揮其網站的服務能力作用,要與民眾之間架起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橋梁”。這不僅拉近了與民眾心的距離,促進政府與民眾的信息交流,而且更便于聽取民眾的意見與心聲,使廣大民眾更好地參政議政,最大程度上為廣大民眾服務。
(二)擴大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當前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空前高漲,但受制于我國地大物博、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城市農村發展不均衡等原因,網絡技術運用的人均普及率較低。針對“數字鴻溝”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我國要加大信息化普及教育,將計算機及網絡運用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基礎課程,將計算機運用水平作為檢測干部職工工作能力水平的基礎標準,使信息化應用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政府實施對農村和西部地區信息化建設投資投入傾斜政策;加強與國際社會緊密合作,加強交流,深度合作。
(三)樹立網絡安全意識,發揮網絡正能量
我國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自主研發方面卻落后于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在網絡信息保護和網絡信息安全方面依然處于弱勢,這也要求我們要不斷的與時俱進,不僅要加大我國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自主研發的能力和水平,也要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信息技術,并通過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開發的安全高效,使我國在網絡技術上取得領先成果,進一步促進網絡信息安全事業的快速發展。
(四)提高網民道德素養,打造純凈網絡環境
隨著網絡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和網民人數的不斷擴大,如何提高網民的思想政治和倫理道德成為當前及今后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加強網絡政治文化的建設和傳播,全面進行政府網站的建設和主流媒體的培植,形成具有中國范、極具時代精神的主流文化。引導廣大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開展道德倫理教育宣傳教育活動,使公眾成為合格的網絡公民。
(五)建立網絡法治秩序,加快網絡立法進程
網絡政治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最重要的是不斷完善網絡法規體系建設。在網絡規范化的今天,建立較為完善的網絡法規,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辦法。
首先,政府加強互聯網管理。政府要充分發揮監管職責,要通過有效調研與分析,結合互聯網自身特性,建立合理完善的科學規范,注意與現行法律的銜接與協調。
其次,行業組織要加大宣傳力度,做好行業經營行為的規范和自律,通過網絡平臺引導廣大網民自覺的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
再次,要建立網絡監管機制,形成網站經營者負主體責任、政府部門有效監管、社會大眾普遍監督與行業自律為一體的監管機制,進一步加大對網絡安全的保障。
最后,加強法制建設,積極探索互聯網管理制度體制機制,規范政治性網站信息發布及政治性言行,進一步加大網上監控和行政監管力度,有效凈化網絡環境,營造公開、自由、平等、純凈的網絡氛圍。
五、結語
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一方面加快了我國“互聯網+”建設步伐,推動了我國民主法治政府建設的進程,另一方面為公民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民主自由參與政治活動提代了便利條件,推動了我國政治現代化的發展。我們應進一步加快網絡立法進程,使網絡政治參與更加理性化、法制化和秩序化,有效推進網絡政治參與的有法可依。同時,我們必須順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趨勢,理性對待網絡政治參與的模式,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加快網絡技術建設的步伐,以有效解決各種非理性因素的不良影響,使其成為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朱德米.網絡政治學:虛擬和真實[J].國外社會科學,2002,(9):90-92.
[2]李斌.網絡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1-33.
[3]李斌.網絡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71-72.
[4]劉文富.國外學者對網絡政治的研究[J].政治學研究,2001,(2):23-24.
[5]李元書.政治發展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56-58.
[6]羅迪.當代青年:網絡政治時代的主角[N].中國青年報,2007-04-19(5).
[7]趙春麗.網絡政治參與:協商民主的新形式[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7,(3):67-68.
[8]李春.網絡政治參與在我國的興起:條件、形態與前景[D].上海:復旦大學,2005,34-37.
[9]童斌.71.9公眾認為網絡表達成中國式民主新通道[N].中國青年報,2008-05-19(3).
[10]郭小安.網絡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J].理論探索,2008,(3):56-58.
[11]傅陽.問計于民——聚焦中國式“網絡問政”[J].教育評論,2013,(2):46-48.
[12]慕欣茹.淺析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素質教育,2012(7):14-15.
作者簡介:孟繁欣,女,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