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案導學實際上是一種將學生學會學習當做目標和宗旨的,學案當做載體,利用導學的方式,學生作為自主學習的主體。教師和學生一起協作達到教學目標的全新教學方式。學案導學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法,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利。因此,本文主要闡述了應用學案導學提升計算機基礎教學實效性的有效策略,旨在給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學案導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實效性
中等職業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技術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新的時代,對于學校教育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轉變之前的教育思維以及滯后的教學方法,樹立一種全新的教學觀點,培養擁有較高就業和創新能力,同時個性又能夠得以張揚的人才,這也是當前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用學案導學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加強課堂的有效性。因此,下面將進一步闡述應用學案導學提升計算機基礎教學實效性的有效策略。
一、應用學案導學的必要性
當前的學校教育經過了多輪的課程改革后,比以前的教育更能切合實際,更能以學生為主體了。但由于受軟硬件條件的限制,以及學生主體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有待進一步的提高。課堂上老師設計的知識技能點,學生還是被動的接受,沒有辦法自己獲取到經驗,也沒有積極的建立知識體系,這樣對于學生自主學習思想的建立以及能力的培養均具有不良的影響。
通過應用學案導學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讓其從根本上融入教學當中,真正作為學習的主人。在學校應用學案導學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教學為就業服務的導向原則,引導學生建立為了更好地工作而學習這種意識,教師要給學生模擬一個工作學習情景,讓學生在這樣的情景當中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夠作為學習者,同時還可以作為準工作者,達到邊學邊用的目的,練習解決職業和生活情景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從學會轉變成會學,慢慢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習慣。
二、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存在較大差異
目前學生計算機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信息素養普遍不高,職業高中的學生雖然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對于手機的操控能力不錯。但由于自控能力較弱,很難抵擋住游戲和網絡的誘惑,學生娛樂應用遠遠大于使用計算機知識去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的需求。加上,學生畢業于不同的初中學校,課堂上實行有效分層教學的壓力很大,很難克服同時出現有些同學“吃不飽”而有些同學“吃不了”的現象。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成果不明顯
雖然計算機教學和其他學科相比,設備相對先進,比如可以讓學生機接入互聯網。但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因為一旦接入互聯網,學生就會進自己喜歡的網站,看視頻、玩游戲、購物等。很難把心思集中在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中。
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有些知識內容本來可以設計成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去探索答案,可是部分學生無法管理好自己,害得該設計方案受限制,老師往往把答案直接設計進了課堂。對于學生感知和探索十分不利,進而無法提升教學有效性。
(三)課堂的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當前學校學生計算機課堂學習效果評價的方式主要是自評和互評的方式。受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影響,自評環節學生會操作一遍,對于作品中存在的優缺點難以深入挖掘出來。互評環節也是很難深入,往往只是浮于形式。同時,受學生主體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比較重視考試核心點的教學,具體應用能力的培養落實不夠到位。同時學生計算機學科成績雖然是以過程學分和考核學分來綜合評定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同學無法達標的也只能在補考之后適當放寬要求了。比如文字錄入方面,個別同學因不熟悉漢語拼音,不會文字錄入。如何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應用學案導學提升計算機基礎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一)教學設計和學案導學的融合
教學設計是依照教學對象和目標,明確相應的教學起始點,把大量的教學要素按照順序進行合理的安排,進而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計算機課程安排在機房內,更要具有明確和合理的三維目標,根據目標明確難點,針對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這樣的計算機課堂教學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想要避免因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存在較大差異造成課堂效率較低的現象,十分有必要應用學案導學。教師在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參與以及協作探究,配合教師科學評價時,給學生更多開放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完善的學案導學可以幫助學生在上課之前借助網絡和微課的方式對于知識有個初步的了解,同時在課后對其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學案導學科學的使用是強化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認識計算機硬件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雖然對于裝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缺乏耐心,不愿了解硬件的名稱和參數。所以,針對課本中涉及到的順敘式知識構造加以改編,把學案導學的核心設計成依照自己的需求,包含游戲和工作,配置一臺性價比,功能比較適合的計算機。
因為任務知識性極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家中或者是課前利用網絡,實施模擬攢機,借助微課實現學案導學,學生在今后可能要購買計算機,當做動力,能夠積極的利用學案導學中學習目標、任務描述、學習準備以及任務實施,還有評價等多項流程開展學習。
(二)創新課堂教學的方式
知識任務的組織,教師在學生自學時加以引導和啟發,并不是盲目的尋找問題的答案,也就是利用導學案當中的各種任務目標,與學生腦海當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生碰撞,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的尋找答案。把以往十分枯燥的知識利用游戲或者是比賽的方式展示,利用生動形象的課件代替,讓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查找和學習有關的知識。
組織教學活動,在四十分鐘的機房課堂上,教師必須要按照順序組織學生研究導學案當中的相關任務,精簡課前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的講解,把核心聚焦到學生自主學習和溝通過程遇到的問題中。針對計算機這種重視操作的學科而言,讓學生互動和討論,教師和學生對于任務的實施達成共識,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其優勢,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利用好課堂時間,雖然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對于每一個環節的時間都已經做了設計,但是機房授課存在較多的可變因素,需要教師把控好課程的節奏。教師盡可能的要做到少講和精講,這些能夠讓學生操作的時間占據課堂的60%以上,在做的過程中教和學,讓學生盡量多提出問題,積極的參與,一直保持學習的熱情,進而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釋疑評價多元反饋
通過學案導學實踐過程中只是對重點和難點以及自學時遇到的問題,加以重點的講解,引導學生在探討過程中尋找答案,不管是哪種方式,教師都要對其進行鼓勵,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因為計算機課程存在極強的操作性,不可以單純的利用分值對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要不然會讓學生誤以為這次學習任務已經結束,同時會放棄對沒有掌握的知識進行研究。在導學案當中要求擁有學生對于自主學習和合作能力有關的自我評價,還有教師和學生一起參加的互評和考察學生自身在活動當中的具體表現。
將導學案中的任務當做核心的學習過程,促使教學評價和其形式以及主體的多元化特點,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均可以找到適合的個體評價,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增強自信,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熱情,加快學生職業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應用學案導學提升計算機基礎教學實效性策略的進一步分析和闡述,使我們了解到在計算機基礎教學課堂上利用學案導學開展教學,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增強課堂的實效性。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給計算機基礎教學應用學案導學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任娟.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基礎》學案教學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5:1-4.
[2]何旭東.利用學案導學提升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無線互聯科技,2015,05:263-264.
[3]王祖析.基于工作過程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版),2016,03:88-90.
[4]陳紅衛.前置導學式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5,33:99+229.
作者簡介:王招娣,黃巖第二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