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比較一致的認識是:情感主要指的是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態度則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本文嘗試從將之情感態度價值觀付諸于具體的教學實踐角度出發,略談一二。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感;態度;價值觀
目前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點的比較一致的認識是:情感主要指的是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態度則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則不僅僅在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最終使得學生從內心深處建立起對真善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追求。總之,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試圖從小著眼,以小見大,最終實現斯塔夫里阿諾斯所提倡的全球視野:從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到站在月球上看地球。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理論的構建一般都充滿著濃厚的理想色彩,但是究竟能不能在實踐過程中實現,能實現到哪個階段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筆者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初中歷史教師,在基本掌握了該理論以后,深感其價值非同小可,同時也想嘗試著將之付諸于具體的教學實踐。
一、從整體上把握初中歷史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心理學學界普遍認為,包括歷史研究者在內的國人的普遍慣性思維就是擅長演繹卻不擅長歸納,筆者也深感如此。
初中歷史教材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史基礎部分,其時間是從原始社會一直到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把這部分的所有基礎性內容統一梳理了一遍。但是,由于初中生年齡較小,其認知體系尚未發展完整,因此這種只看表象的“歷史”很容易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某些比較直觀的判斷:隋唐強盛的,周邊國家民族對我們俯首稱臣,這是極好的;元朝疆域最大,今天的周邊很多國家當時都在中國的領土范圍之內,因此它們依然是中國的領土;清末是最齷齪的,喪權辱國,簽訂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償等。顯然,這就是典型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擅長演繹本身也不是壞事,但是如果一味地停留演繹的層面就顯得沒有思考的深度了。以《馬關條約》為例,學生確實對于條約的具體內容、李鴻章的經歷等部分有一定的歷史學習興趣和責任感,因此情感部分基本上沒有問題。但是一旦進入了態度和價值觀部分就令人擔憂了。新課改的要求是樂觀、求實和科學。顯然,這三點我們似乎都做不到,晚清的歷史給我們的感覺更多是深深的絕望和恥辱感。而“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作為學習者,大概也就能做到這點。顯然,這僅僅是從演繹的層面出發的結果,而并沒有實現歸納,人類價值那就更無從談起了。
鑒于此,筆者認為,教師要加強從整體上把握歷史和引導學生,剝開現實的迷霧去探索歷史的本原,將視野從小歷史范疇逐漸擴大,實現從甲午戰爭到晚清史再到整個世界形勢的變化來揭示問題的實質。即所謂的全球史觀視角。
二、教師要充分地深入歷史,調動學生的情感
歷史之所以吸引了很多學生往往就是因為歷史學科本身豐富的故事性和情感性因素。從初中歷史教學的角度來看,這正是我們這門學科的優勢所在。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卻不能很好地利用該有利資源。其實,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此言不虛。歷史講的就是人的故事。我們可以借助歷史將學生代入到具體的歷史語境下,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基本上的感同身受,在了解基本史實的基礎知識上,投入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體的操作辦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將歷史人物正常化。再偉大的歷史人物也是人,他的衣食住行要求基本上都和我們常人是一致的。面對問題的基本困惑我們也能想象到。鑒于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將自己置換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設身處地式加以思考。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這一事件為例,學生們的基本思路認為這是李鴻章賣國行為。對于該想法,我們可以不用急著反駁甚至否定,而是從作為一個集體中的個體的角度出發,設置問題,循循善誘:李鴻章是誰?他的工作什么?具體職位是什么?為什么派他去日本?他曾為條約內容據理力爭過嗎?他為什么最終簽訂條約?他是怎樣說服自己的?回國后他面臨這樣的處境?等等問題,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將會明白,歷史無法重來,更無法簡單地用對錯來衡量。李鴻章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時代的悲劇,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劇。通過一系列的層層遞進式的發問及問題的最終解決,學生們終將明白:李鴻章只是個正常人,我們不能用圣人式理想主義的眼光去看待他。
學會“同理心”思維,即是民國那些民族學和歷史學大家經常提及的“理解之同情”。歷史的學習的起點可能是抱有一定的看熱鬧式的獵奇心理,但是學習的結果應該是能用“同理心”去看待發生的過往。面對歷史上發生過的各種從我們當代人的視角均無法使用正常思維理解的事件,我們先試著去理解它,了解其發生、發展的過程,不僅要能基本演繹出來,更要深刻體會它。
再次,矯正自己的三觀。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本身就是人的三觀重要組成部分,而其塑造的過程又恰恰是三觀被不斷更新的過程。一提及歷史的學科功能,一般人都會說“以史為鑒”。可是真正能實現以史為鑒的人又有幾個?歷史上的而民族沖突、民族仇殺等事件在當代的國際社會中依然不時上演,民族歧視、民族不平等,民族主義等也是屢見于網絡,因此,以史為鑒有更多的是理想。盡管人類的歷史不斷向前,但是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且每一個生命的開始總是從零開始。因此,從歷史學科的角度出發,就需要我們不斷矯正自己的三觀,通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斷培養來提高我們自身的歷史修養和覺悟,這樣才能達到更高的精神高度,給我們的后人更多的精神財富。這實際上不僅僅是歷史教師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
總之,通過初中歷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需要我們教師、家長、學生、社會共同的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趙凱.試論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年03期.
[2]賴積瑞.淺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教育教學論壇,2016年34期.
[3]唐仕芬.初中歷史教學中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策略探討.亞太教育,2015年28期.
作者簡介:石婷,甘肅省卓尼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