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馮友蘭老先生將人生分為四個境界,這對于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在哲學的視角下分析解讀人生四境界,對于我們的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關鍵詞:人生四境界;哲學;啟迪
關于人生境界的說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佛家流行“人生三境界說”,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王國維先生也將人生分為三大境界,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馮老先生沒有將人生分為三大境界,而是選擇將人生分為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馮老先生是一位哲學大師,他認為“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地反復的思想”[1]他的一些觀點包含著哲學的意蘊,他的人生四境界說也不例外,我們需要認真研讀,找出人生四境界所體現的哲學觀點,從而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一、自然境界與哲學
馮老先生在闡釋自然境界之前,首先對“覺解”進行了解讀,他指出“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樣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人在做某事時,自覺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覺,此是‘覺”[2]。自然境界主要是指人只是順著本能或風俗習慣做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從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關系來看,處于自然境界的人主要采取了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即運用靜止、片面、孤立的觀點看問題。覺解的主體是人,人又是物質的,是客觀存在的,處于自然境界的人看到了物質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處于自然境界的人沒有覺解,只看到了相對靜止沒有看到絕對運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自然境界中出現的“風俗習慣”是在人類社會中產生的,說明處于自然境界的人認識到了意識是社會的產物;但“人無覺解”沒有認識到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處于自然境界的人認識到實踐的主體是人,看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但沒有認識到認識發展的總趨勢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叭酥荒茼樦灸芑蝻L俗習慣做事”沒有認識到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無覺解或不甚覺解”則沒有看到世界是普遍發展的?!叭酥荒茼樦灸芑蝻L俗習慣做事”體現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沒有表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身處自然境界的人沒有認識到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不能為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總體來說,自然境界是人生中最低層次的境界,一個人對于他所做的事,不太理解,認為沒有意義。我們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從而進入到功利境界、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
二、功利境界與哲學
比自然境界高一個層次的境界是功利境界,功利境界主要是指人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皠訖C利己,后果利人”說明萬事萬物都處在不停地運動之中,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叭艘庾R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動機有利于自己”表明了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之前還要確定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叭藗兯龅氖?,動機利己,后果利人”體現出:在實踐活動中,無論是改造自然界還是改造人類社會,實踐都是在人的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后果和動機的差異太大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皠訖C利己,后果利人”表明身處功利境界中的人并沒有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沒有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沒有學會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處于功利境界的人,他們的覺解程度要高于處于自然境界中的人,但是低于處于道德境界中的人。人們學會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使自己成為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中的人。
三、道德境界與哲學
道德境界比功利境界高,處于道德境界的人,他們的覺解程度高于處于功利境界的人,但是低于處于天地境界中的人。道德境界主要是指人了解到社會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馬克思曾指出:“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盵3]處于道德境界中的人,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要以社會的整體利益為重,不考慮自身的利益。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人們要努力成為的人,也就是成為賢人。人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創造價值,滿足社會、他人的需要;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努力促進社會和諧;人們要積極的參加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奉獻社會。
四、天地境界與哲學
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處于天地境界中的人,他們的覺解程度最高。處于天地境界中的人,他們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他們認為自己不僅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們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了這種覺解,他們就會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天地境界具有超道德的價值。天地境界在哲學中所體現的觀點是矛盾的同一性,人和天地是相互依賴、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的。
天地境界中的人即宇宙中的人,是人們要努力成為的人,也就是成為圣人。人們要運用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包含的廣闊的世界視野、深邃的歷史眼光、科學的態度和人類解放的情懷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以世界性眼光、開放性心態思考自身發展的問題,深入研究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政治發展與政治多極化、文化交流與文化多元化等問題,從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策略和政策,實現我國的現代化。
五、四境界說的當代啟示
我們不能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我們要努力使自己進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使自己成為于社會、宇宙有用的人。
辯證的否定觀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在辯證的否定中發展的,我們要解放思想,樹立創新意識,與時俱進,推動民族的進步和發展。青年要關注變化著的實際,善于發現新問題,敢于突破、超越,積累知識、經驗,要有靈感、頓悟,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物質是世界的本源,不能因為四境界說中的道德境界,就把世界的本源當成意識。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并非人或上帝創造的。自然界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因此,我們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拋棄“人是世界主宰”的錯誤認識。我們要認識到: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世界上一些國家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很大的破壞,出現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濕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嚴重生態問題和水、土、空氣遭到污染等嚴重環境問題。整個地球是一個系統,當自然環境受到破壞,人類社會也會失衡。當前中國已經認識到系統整體性的重要作用,認識到社會大系統是由生產力系統、生產關系系統、上層建筑系統、人口系統、自然環境系統組成的復雜大系統,因而相應地把對全面發展的認識推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解決發展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境界說強調“覺解”,而“覺解”的主體是人,也就是唯物史觀中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精神社會財富。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改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中國共產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馮老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有相通之處。人類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比如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糧食短缺、能源短缺、金融危機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為當代人著想,也是為子孫后代著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說明中國共產黨人有著“天地境界”,有著大的宇宙觀,不僅為自己國家的人民努力奮斗,而且為人類的發展不斷做出貢獻。每個國家的公民都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使自己成為“天地境界”中的人,為整個人類的文明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要超越狹隘的民族視野,從人類發展的高度審視問題。從世界歷史發展幾百年的經驗看,凡是符合和代表歷史發展與人的發展潮流的,就是具有先進性的東西。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世界歷史既以世界性普遍交往為實際內容,也規定了普遍交往的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就是人們在世界性交往中逐漸從狹隘的地域性、民族性的個人解脫出來,日益轉變成為世界歷史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總之,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歷史和全球化進程,使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馮友蘭.新原人[A].貞元六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楊春貴.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徐國亮.馮友蘭人生四境界的現代意蘊[J].學海,2007(09).
[6]鄧聯合,徐建科.論馮友蘭的人生境界理論[J].學海,2005(06).
[7]關曼.馮友蘭人生境界說探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9.
[8]劉飛宇.馮友蘭人生境界說新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劉慧竹,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