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了一本叫作《中國長白山文化》大書,其理論主調似乎在強調“長白山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復合型文化。為此,該書一開篇即從長白山最古老的稱謂“不咸山”說起,認為“不咸”二字出自于古漢語和《易經》。
“不咸山”的賦名,出自于古漢語和《易經》嗎?
長白山古稱“不咸山”,最早見諸《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有蜚蛭、四翼;有蟲獸身蛇身,名曰琴蟲。”“不咸山”之名又見于《晉書·肅慎氏傳》:“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咸山北。去扶余可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豆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里,居深山窮谷,其路險阻,車馬不通,夏則巢居,冬則穴處……”
迄今,對“不咸山”這一稱謂,有言其為蒙語“布爾干”的化音,有說是滿語“百羅聶·顯乾”音譯的縮稱。但多數學者認為“不咸”是滿語,意為“白色”;不咸山,即白山。
“不咸”是滿語,有不可挪移的硬證:
一、“不咸”一詞,找不到“大澤”的含義,推演其指天池,并無依據
“不咸”之為“大澤”一解,是從哪里來的呢?編撰者采用的是“拆字法”,將“不咸”這一固定詞組拆分為“不”和“咸”二字分頭訓詁。漢字一字多義是普遍現象。“不”有十幾種含義;“咸”亦有四五種含義。編撰者只取所需,從古漢語中發現“不”通“大”;從《易·咸》卦中發現“咸”指“湖澤”,于是結論“不咸”是“大澤”,于是聯想到天池也是“大澤”,所以“不咸”就是指天池——在形式邏輯上好像無懈可擊,實際上不著邊際,因為形式邏輯的“三要素”中,“概念”是第一元素,既然“不咸”這一概念沒有“大澤”的含義,跟白頭山天池就不搭界、不貼邊。
考證一個地名的由來,不能靠聯想和嫁接。聯想和嫁接能催生民間傳說故事,很難產生社科結論。
二、“不咸”有時記為“背仙”,滿語神歌中有不可挪移的硬證
《山海經》是上古時期一部神話地理專著,十八卷,三萬一千余字,分《山經》和《海經》,片段地記載著早期人類活動的空間、范圍,以及地理、歷史、神話、宗教、動植物、礦產醫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傳為大禹、伯夷所著,后人考證,《山海經》大約成書于戰國,經秦漢又有增刪,不是出自一二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時一地。所記上古神話,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所記會稽山、王屋山、涇水、渭水、巴國、肅慎國、朝鮮、倭國、苗民、鸚鵡、猩猩、鯉魚、鱔魚、芍藥、松柏、桃、柳等等名稱,以及不咸山之名,一直為后人所用。但因材料來自四面八方,提供見聞的人處于不同方域,來源廣博,記述繁雜,歧見多多。《大荒北經》所記“有山名曰不咸”,是指“肅慎氏之國”中有一座山,它的名字叫不咸山。出怪鳥奇蟲。說明此前早有此山名。如果說是某位中原的“先賢”坐在亭子間里,依據古漢語或“易經八卦”給這座山以“不咸”的命名,就不會出現“有山名曰”,更何況蜚蛭、四翼、琴蟲的記載。《晉書·肅慎氏傳》,不僅記明原住民的邊遠四至,還記述了他們交通、居住、食品、婚俗、葬俗、蓄豬等習俗,連臣服中原的信物——楛矢石砮的出處、用途都說的清清楚楚。這同樣是漢人“先賢”無法在“亭子間”編造出來的。可見,此山的賦名權,理所當然應該歸屬于肅慎人,而不會是千里之外的中原“先賢”。中原的“先賢”只是依據聽聞如實地記錄下來載于典籍而已。
肅慎,是靺鞨、勿吉、女真、滿族這一族系的先世,這個族系居住區主要在今遼吉黑三省東部,后人稱為“東省”地方,也就是長白山區。這個族系的語言古今一脈相承。“不咸”,有時記作“背仙”,是滿語中一個固定詞組,切音為“珊”,漢譯“白色”。“不咸山”,即白山。冬被雪,夏披浮石,望之皆白,故稱白山。
上世紀80年代,著名滿學家富育光先生在吉林省永吉縣韓屯采訪大薩滿趙興亞,趙興亞唱了自己家族世代傳流的滿語《長白山神歌》,其中有一首《打獵祭背仙》,歌曰:
“哀札林危\禿勒滾德\比干渥車沙音阿林\艾合代凡三德音\恩格勒莫不克達林\背仙瑪發吉哈里\年其亞魯背\沃林奢刻\沃羅力街非德喜奢刻\注勒利街非。”
神歌大意是,(我們)打獵白頭山,以虔誠的心設下野祭祭壇,擺上花卉、供品和酒,敬請山神白山瑪發領悟我們的虔誠。其中“背仙瑪發”的“背仙”,是“不咸”的異記,山神白山爺爺之意;“渥車沙音阿林”是“烏珠珊延阿林”的異寫,漢譯為白頭山。此間的“背仙”和“渥車沙音阿林”,都是滿語,這是不可挪移的硬證,怎么可以輕率地宣布“不咸”不是滿語呢?
三、“不咸山”的稱謂出現時,天池是否形成尚待考研
天池一名,最早見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內大臣武穆納給康熙皇帝的《奏折》:“山高約有百里,山頂有池,五峰圍繞,臨水而立,碧水澄清,池畔無草。”此前未見史料有關天池的明確記載。雖說白頭山天池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呈現今天碧波蕩漾的面貌,尚不足千年。
據中外學者推測,長白山最大的火山噴發發生在1026年(亦有人說發生在1199-1201年),被認為是兩千年來全球最大的一次噴發事件,噴發的火山灰不少于100萬立方米,僅次于歷史上最大的坦博拉火山噴發,稱得上世界一級的噴發。白頭山錐型山體、火山口湖、三江的流向,由此而定型。此次噴發距今約990年。當此之時,肅慎人已賦名“不咸山”至少1600年之久,那時候怕是白頭山巔還沒有形成“大澤”,不具備因山有“大澤”而賦名“不咸山”的可能性。
近年,阿汝汗先生從《蒙古秘史》里挖掘出部落聯盟大博(薩滿)白衣仙人在長白山活動的線索,為撫松大祭壇的兩座巨型“敖包”的存在,提供了新思路,應該說這是對長白山文化的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山海經·大荒北經.見袁珂《山海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2]晉書·四夷傳·肅慎氏.見二十五史《晉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張福有.中國長白山文化·跋.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
作者簡介:賀宇寧(1996—),男,山西朔州人,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