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鵬 翟翠紅 陸禹
摘要:基于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優化理念,利用GIS技術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從增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連通性的角度出發,優化研究區江西省高安市景觀生態安全格局,以確定森林城市建設的3個關鍵要素,即生態源地、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結果表明,從影響研究區生態景觀連通性的11個指標中提取了2個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為內聚力指數,第二主成分為連接性指數;在270 m粒度水平下生態景觀連通性最穩定,尺度最適宜,為研究區生態源地參照粒度;研究區森林城市建設關鍵點包含59塊生態源地、59條生態廊道、21個生態節點。
關鍵詞: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生態源地;生態廊道;生態節點;連通性;森林城市建設;高安市
中圖分類號:TU984.2:X171.4(564G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06-007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6.016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ptimization, GIS technology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the study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ity and connectivity of the ecosystem, so as to determine the three key elements, namely, ecological sources,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ecological no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o principal components were extracted from 11 indicators influencing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nectivity in the study area.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named cohesion index; and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named the connectivity index. The 270 m grain level, under which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was the most stable and the scale was the most suitable, was taken as the reference area. 59 ecological sources, 59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21 ecological nodes should be taken as the key poi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city in the study area.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ecological source; ecological corridor; ecological node; connectivity; forest city construction; Gaoan city
城市規模擴大后,人口增加、生態環境壓力加大是城市發展的共同特點。建設生態結構合理、生態服務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態系統,已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新潮流,森林城市的理念也由此應運而生。森林城市建設具有構建城市生態安全屏障、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滿足人民生態文化需求等功效,科學處理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已成為生態安全領域研究的熱點[1]。目前森林城市建設集中從宏觀戰略方面進行研究,以綜合分析評價為主。張昶等[2]立足群島的特點,從整體性與異質性2個層面,解析了森林城市建設的本底條件特點,并基于群島型森林城市與其他類型森林城市建設條件的對比啟示,以及國內外海島城市生態建設的經驗,提出了建設策略和具體對策。張燕等[3]以城市自然特點、資源環境狀況、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為基礎,通過聚焦多元化的生態空間、生態公共服務供給、森林城市的文化標識等,闡述了森林城市的特色化建設。李正詩等[4]從研究區創建森林城市的功能定位著手,結合森林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圍繞山脈綠化、通道綠化、水系綠化、村鎮綠化、森林提質和礦山綠化等內容,分析了森林城市創建的綠色架構。王成等[5]根據研究區特點,確立了森林城市建設的理念、森林城市建設的思路和森林城市建設的空間格局,并提出了具體的發展對策。莊乾達等[6]通過構建適合研究區的森林城市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森林城市建設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從而確定下一步森林城市建設的重點。但基于生態安全領域的森林城市建設研究較少,從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角度科學確定森林城市建設空間布局關鍵點的研究還沒有先例。生態安全是指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結構(圖1)和健康的生態服務功能,并且生態系統能夠滿足人類健康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的保障體系,構建合理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可以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改善區域生態安全水平和維護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7]。生態學認為,景觀中潛在的由某些關鍵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間組成對維護或控制某種生態過程有著異常重要意義的空間格局被稱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8]。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是空間格局優化的一種方法,是維護區域與城市生態安全、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和過程健康及完整的關鍵性格局[9],優化的重點為數量結構和空間格局的優化[10],關鍵在于確定生態源地,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目的是增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連通性[11]。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江西省高安市建設用地不斷擴張,在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持續作用中,林地等生態景觀要素逐漸減少,景觀破碎化程度加劇,生物多樣性降低,且逐漸阻隔了景觀水平上生態流的有效擴散、傳輸和運動,從而影響到景觀的穩定性[12]。本研究以高安市森林城市建設為例,基于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優化的理念,從增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連通性的角度優化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確定生態源地、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三個森林城市建設的關鍵要素,以期為高安市森林城市的規劃及建設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地帶,處在南昌、新余、宜春三市交界處,是西入南昌市的“咽喉要地”,素有“贛中明珠”之稱。地跨錦江中下游兩岸,東接新建縣和豐城市,南與樟樹、新余二市為鄰,西連上高、宜豐縣,北倚奉新、安義縣。地理坐標為北緯28°02′44″-28°38′29″,東經115°00′12″-115°34′56″,全市土地總面積2 439.33 km2。境內地形北高南低,中間舒緩平坦,低山丘陵與河谷平原相間,概稱“四山一水三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海拔高度一般在40~100 m,北部有九嶺山脈的余脈延伸,南部有蒙山、末山的余脈逶迤,中部偏南有荷嶺、楓嶺橫亙其間,其中以北部華林寨為全市最高點,海拔816 m。全市林地面積100 486 hm2,森林覆蓋率40.03%。研究區為高安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地貌以河谷平原為主,北部丘陵起伏,地勢北高南低,林地面積4 708.20 hm2,喬木總蓄積量135 904 m3。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高安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中心城區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包括研究區范圍2013年森林資源補充調查數據、1∶10 000地形圖及2016年遙感影像數據。在ArcGIS軟件中統一采用西安80坐標系統,中心城區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及2013年補充調查數據與地形圖疊加,以地形圖為參照校正配準遙感影像數據,并在實地調研中建立各土地利用類型的解譯標志,對照遙感影像數據對中心城區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及2013年補充調查數據進行校對調整和地類合并,形成最新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
1.3 數據處理
1.3.1 技術路線 采用空間分析理論進行研究,技術路線如圖2所示。
1.3.2 連通性指標選取 采用景觀組分數(NC)、斑塊密度(PD)、歐氏平均最鄰近距離(ENN_MN)、平均臨近指數(PROX_MN)、形狀指數(LSI)、相似臨近比例(PLADJ)、連接度指數(CONNECT)、斑塊內聚力指數(COHESION)、景觀分裂指數(DIVISION)、分離度(SPLIT)和聚合度(AI)11個指標作為表征研究區生態斑塊聚集性的指標。一般而言,景觀水平生態斑塊聚集程度越大,其連通性越強。就森林城市建設而言,適宜尺度的建設標準且生態景觀連通性處于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性能及穩定性較好。這里生態斑塊是指具有較高生態服務價值的景觀類型斑塊,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13-16],選取林地、綠地和水域作為研究區生態景觀類型。
1.3.3 生成不同粒度柵格數據 利用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生成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360、390、420、480、540、600、660 m等18個不同的粒度柵格圖(圖3),將其作為連通性分析的基礎,利用Fragstats4.2軟件分別計算不同粒度水平下11個生態景觀連通性指數,具體見表1。
1.3.4 應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研究區生態景觀綜合連通性 為了獲取研究區生態景觀連通性,采用11個指標進行全面分析,這些指標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生態景觀連通性的某些信息;但這些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為了找出支配研究區生態景觀連通性的主要因素,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模塊計算研究區生態景觀綜合連通性。經KMO和Bartlett檢驗、主成分提取、指標分組,得到不同粒度水平下生態景觀綜合連通性得分,具體見表2和圖4。
1.3.5 確定生態源地 根據不同粒度水平下生態景觀綜合連通性的分析結果,發現粒度為270 m尺度下生態景觀連通性處于穩定狀態,因此,選擇粒度為270 m的柵格圖作為生態源地選擇參照。疊加270 m粒度柵格圖和土地利用現狀圖,疊加分析中心城區將現有的非生態景觀類型轉變為生態景觀類型小斑,即中心城區有待加強生態建設的斑塊(圖5)。
1.3.6 構建生態阻力面 參考前人研究成果[14-16],獲取各生態景觀類型的阻力值(表3)。在ArcGIS中輸入各生態景觀類型阻力值,利用空間分析模塊,根據土地利用類型構建生態阻力面,結果見圖6。
1.3.7 構建生態廊道 廊道是物種遷移的通道,是生態流之間的連通道和聯系途徑,有利于物種在“源”間及“源”與基質間的流動,其對增強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改善區域安全格局意義重大[17]。在生態阻力面圖上,廊道就是相鄰兩“源”之間的阻力低谷和最容易聯系的低阻力通道,用ArcGIS最短路徑確定,每兩個“源”之間聯系的廊道至少應該有一條,廊道的格局以環狀組合形式較好[18]。依據生態源地確定生態質心,以生態阻力面為基礎,利用空間分析模塊計算生態質心之間的最小成本路徑,即為生態廊道(圖6)。
1.3.8 確定生態節點 生態節點是生態安全格局中易受外界干擾的脆弱點,對維護區域景觀生態結構的整體性、連續性和發揮生態功能具有重要的功效,是優化中需要重點維護和建設的部位。本研究利用水文分析模塊提取山脊線,即為研究區生態阻力面最大的成本路徑,其與生態廊道的交叉點為生態節點(圖6)。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粒度水平下生態景觀綜合連通性
利用SPSS對影響研究區生態景觀連通性的11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KMO>0.7,P<0.05,說明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為此提取了2個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75.687%,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12.573%,累計方差貢獻率88.260%,>85%;根據旋轉空間中的成分圖將11個指標分為兩組,第一主成分為內聚力指數,第二主成分為連接性指數,這兩個主成分共同組成了生態景觀綜合連通性。
不同粒度水平下生態景觀綜合連通性隨著粒度的逐漸增大而降低,當粒度達到270 m時,生態景觀綜合連通性處于穩定狀態,根據森林城市建設特點,此尺度可以作為最佳研究尺度。當粒度達到600 m時,生態景觀綜合連通性最弱,因此,600 m為研究區生態景觀組分間連通的臨界距離,即研究區生態源地的最大服務半徑為600 m。
2.2 生態源地
依據粒度為270 m的柵格圖和表1,研究區存在59塊主要的(面積最大)生態源地,選擇59塊生態景觀組分作為生態源地。從圖5可知,研究區生態源地的空間分布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且較為分散,南部生態源地以錦河為主,這主要是因為南部為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面積大,阻隔并制約了生態源地。研究區最南部無生態源地,因此該區應優先新增生態源地,以完善區域生態系統。
2.3 生態廊道
研究區生態廊道共有59條(圖5),組成了環狀格局,其中生態質心59-1、1-2、2-3、3-4、4-5、5-6、6-7為建設用地與生態源地連接的通道,是人為活動與生態流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關鍵點,應加強此生態廊道的建設,必要時對生態廊道設置一定的緩沖區,以減少外界的干擾。
2.4 生態節點
研究區生態節點共有21個(圖5),其中生態質心59-1、1-2、2-3、3-4、4-5、5-6、6-7之間的幾個生態節點為建設用地生態節點,對完善區域生態系統、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需重點優化,可以參照生態源地的尺度建設,并減少外界的干擾。
3 小結與討論
研究表明,高安市森林城市建設的關鍵為重點保護59塊生態源地,加強構建59條生態廊道和21個生態節點,新建生態源地參照尺度為270 m。
本研究創新點在于第一次將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優化理念應用到森林城市規劃及建設中來,可以定量判定區域最優生態源地結構,理論性和客觀性較強,研究方法科學,對于判斷森林城市建設的重點區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但生態廊道建設標準、影響區域生態阻力的可測因素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楊青生,喬紀綱,艾 彬.快速城市化地區景觀生態安全時空演化過程分析——以東莞市為例[J].生態學報,2013,33(4):1230-1239.
[2] 張 昶,郝澤周,王 成,等.群島型森林城市建設策略研究——以浙江舟山市為例[J].中國城市林業,2016,14(6):24-28.
[3] 張 燕,黃桂林,班 勇.森林城市特色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以江西萍鄉市為例[J].中國城市林業,2016,14(4):59-63.
[4] 李正詩,姚延梼.森林城市建設途徑與策略——以晉城市為例[J].森林工程,2014,30(4):178-181.
[5] 王 成,郄光發,董建文,等.廈門森林城市建設理念與布局研究[J].中國城市林業,2011,9(3):8-11.
[6] 莊乾達,鄭國全.浙江省森林城市建設綜合評價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6(3):122-127.
[7] 李詠紅,香 寶,袁興中,等.區域尺度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以成渝經濟區為例[J].草地學報,2013,21(1):18-24.
[8] 李 綏,石鐵矛,付士磊,等.南充城市擴展中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J].應用生態學報,2011,22(3):734-740.
[9] 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J].生態學報,1999,19(1):8-15.
[10] 劉 洋,蒙吉軍,朱利凱.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0,30(24):6980-6989.
[11] 陸 禹,佘濟云,陳彩虹,等.基于粒度反推法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優化——以海口市秀英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5,35(19):6384-6393.
[12] 鄭新奇,付梅臣.景觀格局空間分析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8.
[13] LIU J,YE J,YANG W,et al. A GIS-Based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lake dianchi watershed[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2,27(5):801-808.
[14] COSTANZA R,ARGE R,GROOT 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87(387):253-260.
[15] XIE G D,LU C X,LENG Y F,et al. Ecological assets valu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2):189-196.
[16] CHEN Z X,ZHANG X S. Values of ecosystem effects in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45(1):17-22.
[17] KUPFER J A,MALANSON G P. Structure and compositing of a riparian forest edge[J].Physical Geography,1993,22(14):154-170.
[18] 趙筱青,和春蘭.外來樹種桉樹引種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J].生態學報,2013,33(6):1860-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