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秀麗 溫海霞 張杰 方治國 楊偉
摘要:苦瓜新品種鄂苦瓜2號是以F8-1A為母本與F9-1A為父本配組雜交,并按系譜法選育而成的。植株為蔓生,中熟,生長勢強,第一雌花節位為11.15節,其瓜頂形狀尖銳,瓜瘤條粒相間,瓜形為長圓錐形,瓜色為翠綠色。瓜縱徑37.28 cm、瓜橫徑6.23 cm、瓜肉厚度1.2 cm、單果重547.73 g;播種至始收為76 d、采收期為66 d、全生育期143 d。該品種生長勢強,采收期長,不早衰,單株結瓜多,瓜形適中,商品性佳,肉質脆嫩,苦味中等,口感好。產量高達3 778.69 kg/667 m2。
關鍵詞:苦瓜;新品種;鄂苦瓜2號;雜交選育
中圖分類號:S64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06-007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6.017
Abstract: E-Kugua No.2, a new cultivar of balsam pears, was bred by female parent, F8-1A and male parent F9-1A. It had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Sprawling plant, medium ripe, strong growth vigor, the first female flower at about 11.15 joint, fruit with long conical, emerald green, with sharp top, strip alternating with graininess of tumor. The length was 37.28 cm, the diameter was 6.23 cm, the meat thickness was 1.2 cm, and the weight was 547.73 g. It lasted about 76 d from sowing to first harvest, picking time was about 66 d, whole growth duration was about 143 d. The new cultivar had strong growth vigor, long harvest time, no premature senescence, moderate melon type, good commodity, high yield(3 778.69 kg/667 m2), crisp flesh, moderate bitter taste and good taste.
Key words: balsam pear; new cultivar; E-Kugua No.2; hybridization breeding
苦瓜在湖北省種植面積較大,然而在苦瓜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也呈現出了種質資源未被有效利用、地方特色品種日益減少、地區種植品種單一、新品種得不到應用、病蟲害問題嚴重等諸多問題。對苦瓜缺乏系統的研究造成近年來出現種性退化、產量不穩、種子混雜等問題,極大影響了苦瓜的商品性和種植效益。為了滿足本地區苦瓜生產快速發展的需要,襄陽市農業科學院開展了苦瓜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選育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選育出皮色為翠綠色、瓜形為長圓錐形的苦瓜雜交新品種鄂苦瓜2號,2016年通過了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認)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菜2016011。
1 選育過程
1.1 雜交系譜
2005年春季,以F8-1A為母本、F9-1A為父本,配組雜交13朵花,花后結實并收獲單瓜11個。
2006年春播,單瓜分區種植F1代,主要考察其熟性、生長勢、第一雌花節位、瓜形、抗逆性等性狀,重點進行單株選擇[1-3],獲得優良變異單株22個。
2007年春種植F2代,在所選優良單株及考察項目的基礎上,對各單株后代連續開展優中選優,重點考察第一雌花節位、單株結果數和商品瓜縱徑、橫徑、單果重等性狀,獲得相對優良的變異單株35個。
2008年春種植F3代,以35個優良變異單株為基礎,重點考察熟性、結瓜習性、瓜形、瓜色、瓜瘤類型、商品瓜肉厚、單瓜重等商品性以及抗逆性等綜合性狀[4],獲得了綜合水平優良且相對一致的單株8個。
2009年春種植F4代,對獲得的綜合水平優良且相對一致的8個單株的種子進行分區種植,重點考察熟性、豐產性、商品性狀以及抗逆性,其中有4個株系性狀表現優良,且性狀基本穩定,對其進行綜合性狀選擇,表現特別優良的單株按株系留種。
2010年春種植F5代,主要從產量結構、抗逆性及生長勢、第一雌花節位、單株瓜數、商品瓜品質等方面繼續進行綜合評價及定向選擇,發現有16個株系性狀基本一致,對性狀基本一致的株系進行單株采種。
2011年春種植F6代,對性狀基本一致的16個株系進行分區種植,主要從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進行評價,發現所有株系性狀基本一致,當年進行混合留種。
2012年春種植F7代,將混合留種的株系進行分區種植,對其熟性、豐產性、商品性、抗逆性進行全面比較,因總產量表現突出、品質好、抗逆性強而出圃,并編號,表現最佳的優系為13-2-1B。
1.2 品比試驗
2013-2014年參加湖北省苦瓜品種比較試驗,地點有襄陽市、宜城市、武漢市,參試苦瓜品種(優系)有湘苦2號、碧綠2號、13-2-1B、中華領秀、碧綠3號、12-2-1、如玉5號(對照),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育苗移栽,小區面積14.4 m2,每兩畦對爬株蔓,株行距60 cm×200 cm,每小區24株。小區周圍均設保護行,對照為當地主栽品種如玉5號。結果13-2-1B在不同試點均表現出商品性佳、豐產性好、抗逆性強等特點,產量與抗性均優于當前主栽品種。
2 選育結果
2.1 品種特征特性
2.1.1 熟性 鄂苦瓜2號屬于中熟品種,生長勢強,采收期長,產量高,第一雌花節位為11.15節,從始花到采收15 d左右,從播種到始收76.2 d,采收期為66.8 d,全生育期143.0 d。適合露地栽培,具有良好的生產利用價值和推廣前景。
2.1.2 豐產性 通過2年6個點次品比試驗,綜合其產量結果(表1),鄂苦瓜2號前期產量平均943.84 kg/667 m2,比對照增產2.60%。總產量3 778.69 kg/667 m2,位于所有參試品種的第一位,比對照增產13.85%。
2.1.3 商品性 鄂苦瓜2號瓜長圓錐形,瓜色翠綠,瓜瘤條粒相間,外觀勻稱整齊,色澤翠綠、瓜形適中,單株結瓜多,果肉厚實,味微苦、口感清脆,商品性佳、耐貯運。
2.1.4 抗逆性 從各試點田間病害調查情況看,鄂苦瓜2號霜霉病平均發病率9.26%;病毒病平均發病率2.31%,病情指數0.26;白粉病平均發病率3.24%,病情指數0.65;枯萎病在各試點均未發病。各種病害的發病程度在6個試點均比對照品種如玉5號低,表現出抗病性強,生長勢強,并且抗熱性好,翻花力強。
2.2 農藝性狀
鄂苦瓜2號植株為蔓生,無限生長型,中熟,生長勢強,葉綠色、葉片中等大小,主蔓綠色,主蔓粗0.58 cm;第一雌花節位為11.15節,其瓜頂形狀尖銳,瓜瘤條粒相間,瓜形為長圓錐形,瓜色為翠綠。瓜縱徑37.28 cm、瓜橫徑6.23 cm、瓜肉厚度1.2 cm、單果重547.73 g,種瓜皮深棕色,種子千粒重206.43 g,該品種生長勢強,采收期長,不早衰,單株結瓜多,瓜形適中,商品性佳,肉質脆嫩,苦味中等,口感好。
2.3 生產示范
生產示范結果表明,鄂苦瓜2號在播種期、定植期一致的情況下始收期早于對照如玉5號1-2 d,采收期長于對照2 d。前期產量比對照平均增產20.7 kg/667 m2;總產量比對照平均增產421.87 kg/667 m2。
3 栽培技術要點
鄂苦瓜2號在湖北省春季露地栽培一般在3月中旬即可播種,苗齡在25 d后即可定植于大田。通常選擇疏松肥沃土壤種植,一般施入腐熟農家肥3 000 kg/667 m2以上、作畦后在畦面上開溝施入NPK三元復合肥100 kg/667 m2,以保證底肥供應充足。苦瓜的種子皮厚而堅硬,不易發芽[5],一般在播種前幾天進行曬種、浸種、催芽。當50%的種子出苗后,及時把小拱棚的膜白天揭開、夜間蓋上。第一片真葉至4片真葉期,中午應通風降溫。在移栽定植前7 d要控制水分,降低苗床溫度以煉苗。苗齡在5葉1心(25 d左右)時轉大田定植。進入盛果期后,如遇干旱應每7 d澆1次水,保持土壤濕潤。澆水之前應穴施尿素或復合肥7~10 kg/667 m2,如遇連陰雨,應注意排澇;同時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2~3次。主蔓50 cm以下不留側蔓,同時把雌花摘掉,以利于整體發育。待主蔓坐穩6~7個瓜后,留5~6片葉打頂,同時摘除其余子蔓、孫蔓。定植后大約40~50 d開始采收商品瓜,結瓜期需肥水較大,應及時追肥。苦瓜生長發育快,一般在花后13-16 d果實即可采收,瓜肉細嫩,微苦帶甜,品味俱佳。生育期間注意防治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蚜蟲、瓜絹螟、瓜實蠅等病蟲害。
參考文獻:
[1] 付政文,陳杏禹,張文新,等.‘熊岳長綠苦瓜新品種選育技術報告[J].中國園藝文摘,2012,28(9):4-6.
[2] 黃如葵,陳振東,梁海容,等.苦瓜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示范[J].中國科技成果,2010(22):3.
[3] 趙建鋒,孫玉東,王偉中,等.“優佳4號”苦瓜新品種選育[J].北方園藝,2015(16):151-152.
[4] 鄭巖松,劉艷輝,張 華,等.苦瓜新品種早優苦瓜的選育[J].廣東農業科學,2007(2):30-31
[5] 楊可名.苦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廣西農業學報,2009,24(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