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豪 郜佳偉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也越來越大,在移動支付、社交網絡和云計算等移動金融的基礎應用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已經能夠給商業銀行造成全方位、全過程的影響,因此,了解互聯網金融的具體情況,有效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成為商業銀行健康發展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簡要介紹互聯網金融,指出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并且提出有效的應對對策,以期能夠降低商業銀行的風險,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影響;對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手機銀行、支付寶、余額寶的出現,使得互聯網金融模式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給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金融業之首的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因此,研究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傳統商業銀行如何積極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1、互聯網金融的含義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ヂ摼W金融能夠弱化金融行業的技術分工和專業化,可以用網絡和有關系統代替。
2、互聯網金融的特征
(1)支付快捷、用戶較多,主流支付方式逐漸被移動支付方法所取代,統一由方便、快捷、費用較少的第三方來進行結算。(2)市場信息的對等程度高?;ヂ摼W金融能夠通過搜索導航、社交平臺和云計算,分辨出使用主體的資本活動,增強交易雙方信息對稱性。(3)能夠自主分配資源?;ヂ摼W金融能夠通過交易記錄、成交率等信息,全面的掌握交易目標的資料,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利用率。(4)風險性較高,互聯網金融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予以保障和制約,使得風險性較高。
3、互聯網金融的模式
(1)第三方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是指以非金融機構作為第三方支付中介,為收付款人提供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預付卡及央行規定的其他支付服務。第三方支付已不再局限于基于互聯網的支付,現已從線上支付逐漸向線下支付延伸,實現了全面覆蓋,是一種應用領域越來越寬廣的綜合性支付工具。
(2)P2P網貸模式
P2P網貸模式既可以指計算機利用網絡的交互,也可以指人與人的對接。這種模式不再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中介進行借貸,而以第三方互聯網平臺為載體, 借款人通過網絡平臺找到愿意出借、且有出借能力的目標人群,助其完成借款。P2P 網貸模式既分散了貸款人貸款的風險,也為貸款人尋求較低利率提供了較多的可比較參數,實現了雙贏。
(3)大數據金融模式
大數據金融模式是指在海量、非結構化數據的基礎上,以互聯網、云計算等為平臺,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和挖掘,充分結合傳統金融服務,獨創性地開展金融工作。比如支付寶、余額寶、阿里小貸等都是基于大數據平臺模式的金融產品。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制約商業銀行的客戶增長率
商業銀行的支付平臺是比較封閉的內部循環系統,可以保證客戶信息和資金的安全,體現出銀行之間傳統防衛型經營模式特點。但是,這種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共享的經營模式,致使商業銀行只能依靠自我積累來維護、吸引客戶,導致商業銀行的客戶增長率遠遠低于互聯網金融。由于商業銀行存在著以客戶為中介服務對象的缺點,使得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越來越大。
2、打破商業銀行的封閉性
互聯網具有廣泛性、快捷性等特點,能夠形成廣泛參與、實時共享、自由選擇的網絡文化氛圍,而且由于互聯網金融交易形式的多樣化,其交易行為具有顯著的個性化和市場化傾向。而商業銀行具有濃厚的“官辦”色彩,文化氛圍封閉,講求層級控制、授權有限,并且存在著總分支不同、部門信息溝通不暢的缺陷。
3、沖擊、取代商業銀行的中介類核心業務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的支付結算中介、貨幣信用創造和存貸資金配置的職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第三方支付的迅速發展,說明了互聯網技術企業有承擔商業銀行支付結算中介職能的能力,資金的快捷流通和安全保證已經不能阻礙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三、互聯網環境下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1、制定發展戰略,創新互聯網金融業務
商業銀行應正確認識互聯網金融給商業銀行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及時調整銀行的經營戰略,調整戰略規劃。樹立危機意識,順應互聯網的發展潮流,把發展互聯網金融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來實施
2、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實現雙贏
互聯網企業是對手更是合作伙伴,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加強合作。商業銀行應該加強和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合作,實現客戶信息共享方面和營銷方面的合作,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3、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優化客戶體驗
商業銀行應學習互聯網思維,樹立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理念,以客戶的需求為起點,從發現、響應、提供、評價、反饋到改進等方面進行明確分工,尋求最便捷最優化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王軍.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2]吳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5.
[3]陳華,方敏.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與對策[J].理論學習,2014,(6).
[4]郭穎梅,王嘉嫻.網絡金融管理問題探析[J].經濟師,2015(3).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吳康豪(1993-),男,山西運城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研究;
第二作者:郜佳偉(1993-),男,山西運城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