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益萌
摘 要:隨著高校不斷擴招,畢業生數量逐年上漲,就業問題變得十分的嚴峻,成為了困擾畢業生的一大羈絆。就業這條道路艱辛且未知,如何乘上社會、政府、高校和個人不斷合作發展的東風,在就業的道路上激流勇進,是高校和個人亟待尋找的答案。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分析了現在形勢下的就業情況,提出一些個人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一項針對1.3萬名應屆生的調查報告指出,截至2014年3月初,為了尋求一份好工作,參與點差的應屆畢業生平均每人要投出28.1份簡歷,甚至有22%的畢業生投遞簡歷數高達50份.
早在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中,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曾直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10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就很嚴峻。然而時至今日, 2013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是高校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一年.2014年有畢業生727萬,加上去年尚未就業的大學生,2014屆大學生就業形勢仍難好轉. 大學生就業難既有自身原因同時還存在著社會等復雜的原因,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大學生畢業等于失業的社會現象 。本文將從幾個方面來闡述大學生就業之中存在的問題。
1.就業競爭環境激烈
從多家門戶招聘網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工作經驗,這兩個詞被提及的次數最多,而這恰恰給高職類學生砌上了雙層隔墻。與本科相比,專科生只有3年的學習過程,在就職體驗上稍遜一成;每年考研人數屢創新高,使得招聘市場對于學歷要求也是水漲創高。連著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聞總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標語,這種日趨常態化的問題對于就業學生來說似乎“沒有最難,只有能難”
2.結構性矛盾突出
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區經濟差異也有擴大趨勢,北上廣及周邊城市成為學生就業的首選,導致這些地區競爭異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現“用人荒”。再加上高職類學校與本科高校存在較大專業差異,大部分本科院校專業布局大、廣、深,高職類學校的專業設置比較局限,導致專業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文科類尤其明顯,對外經貿類、外語類一度招生火爆卻是就業困難專業。.
3. 就業期望值不匹配
根據最近幾年麥克斯公司對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追蹤分析得出:80%以上的畢業生首選都是大公司、大企業或是企事業單位,認為福利待遇好、發展有前景,這一方面說明了企業效益帶來的人才驅動,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學生的預期期望值與實際情況存在匹配困難??偨Y目前的就業形勢,從外部環境來看有效需求不足、勞動力供大于求,招聘信息不對稱、難以優化配置;從學生個人因素來看最大的問題是知識能力不適應、思想準備不夠。
二、原因分析
1.內因分析
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問題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在各年級學生都存在。清華大學2000年的調查顯示,個人前途與就業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壓力有隨著年級增高而上升的趨勢。學生就業壓力體驗相當嚴重,尤其以心理體驗最為嚴重。大學生畢業前心理壓力較過去有明顯增大,主要原因是畢業方向的選擇、就業、考研、戀愛分合、大學中不愉快經歷、離別感傷、突發事件、經濟條件等沖突和事件;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大于男大學生,農村學生的焦慮水平高于城市學生。而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的釋放方式則過于內向化,主要是自己解決和求助于同學朋友。許多大學生都有一種“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因此對擇業的期望相當高。大學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條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條件艱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層小單位,過分地考慮擇業的地域、職位的高低和單位的經濟效益。高期望驅使畢業生總是向往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渴求高收入、高物質回報率,并一廂情愿地對用人單位提出種種要求,將自己就業的目標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學生就說:“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笨墒乾F實就業崗位大多不像大學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當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并產生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心理問題,并可能導致擇業行為的偏差。
2.外因分析
由于市場上出現的大量的人力資源,使得用人單位將用人標準提的越來越高,人才高消費現象嚴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儲備和吸收更多的人才本來是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有些企業并沒有從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而僅僅是一味地追求高學歷,厚經驗。本來??粕梢宰龅墓ぷ饕蟊究茖W歷,而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碩士學歷,這些都導致人才高消費現象愈演愈烈,不僅僅造成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也嚴重的挫傷了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單位過分看重工作經驗,不能及時置換冗員。很多單位在招聘時特別看重工作經驗,明確表示不要應屆畢業生,他們認為應屆畢業生動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訓才能正常上崗也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
解決方案
1.高校教學模式。除了專業課的知識理論之外,大學更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習得的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養成了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創新思維的能力、思辨能力、演講能力等在求職和工作中備受重視的能力
2.高校教師。高校教師應擁有責任心、提高專業素質水平和采用積極教學方法的意識。高校教師要認真、細心的備課,認識到自己在講臺上的引導性和重要性。另外,教師的職業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職業,除了自身擔任課程的不斷深入學習之外,廣度的學習也是必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通過各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角,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這兩種作用同時得到充分的發揮,才能取得教和學的最好效果和最高效率。
3. 高校就業指導。第一,高校應定期的給予輔導員相關的就業培訓機會以提升輔導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業水平。第二,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是引導學生完善自我和明確就業方向的必要途徑,這可以實現更好的人職匹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是學生的自我分析。通過分析,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性格、興趣以及優缺點等有了醒目的認識,有針對性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和職業。第三,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學校的就業指導中需要把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放在首位。學校也需根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多地向大學生傳授創業知識,加重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在課程中的占比。
4. 大學生要有自律性,學好專業知識。從大一開始制定一個學習規劃,明確大學的每個階段的學習重點。如報考計算機、英語四六級,有出國計劃的報考雅思托福等相關考試,打算考研的同學要提前有針對性的學習相關科目。另外,大學有豐富多彩的社團實踐活動,大學生應該在學習之余積極主動地參加,通過在社團活動中的接人待物,基礎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第二,心態方面。大學生應調整心態,放低姿態,先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通過在任職工作中的鍛煉,明確了擇業的方向,這樣在以后的求職中就有了目標性。適機就業再擇業,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渠道。第三,誠信和素質方面。大學生應該講究誠信,實事求是,在學習過程中奮發,提高自己的真能力、真水平才是長久之策。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逐漸養成好素養和高素質。[9]推進大學生就業與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學校的改革和創新、學生的努力和拼搏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是分不開的。其中大學生自身缺乏努力、拼搏和堅持的精神是導致就業難的關鍵。從政府到高校再到學生,各個主體應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形成主體間的良性互動,這會讓就業這個難題逐漸變得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