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豪
摘 要:自從馬歇爾--勒納條件誕生以來,由于其假設條件比較多,其適應性就一直受到爭議。本文研究發現,馬歇爾--勒納條件在我國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后適用。關鍵詞:馬歇爾--勒納條件 匯率制度第1章 引言1.1研究背景及意義2005年,我國重新啟動了人民幣匯率改革。宣布人民幣不再單一盯住美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6年1月4日,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和詢價交易機制,改變了中間價的定價方式。即中間價的形成。 2007年5月21日,把人民幣匯率日間浮動區間擴大到±0.5%。自從馬歇爾--勒納條件誕生以來,由于其假設條件比較多,其在各個國家或地區的適應性就一直受到爭議。我國在2005年實行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結果是我國的貨幣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個普遍的升值現象。但是,一個更加有趣的現象確是,我國近年來,在國際貿易收支方面,卻連年保持著雙順差的現象。當然,對于這一現象的解釋,學術界存在著較多的說法,也各自具有各自的道理。但是,本文想研究的是,可否從馬歇爾--勒納條件的這一個角度出發,對這一現象做出一定的解釋,同時,更要探究馬歇爾--勒納條件在我國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后是否適用。1.2國內外文獻綜述1944年勒納(Abba Lerner)給出了貨幣貶值改善貿易收支的的臨界條件:馬歇爾—勒納條件(Mashall-Lerner Condition),即出口和進口的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則貨幣貶值將有利于改善貿易收支。短期內貨幣貶值可能會惡化貿易收支,長期則可能改善貿易收支,存在J曲線效應。而 Buffie和 Edward(1986)引入投資品分析,認為貶值可能會惡化國際收支,而不是改善貿易收支。因此從國外的研究來看,關于馬歇爾—勒納條件和J曲線效應是否存在沒有一致的結論。同樣國內學者也探討了馬歇爾—勒納條件和J曲線效應。鐘偉等(2001)研究得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出口和貿易收支的正面應有約3個 季度的時滯效應。金洪飛和周繼忠 (2007)研究發現我國對美國進口和出口的實際匯率彈性都是不顯著的,因此認為人民幣匯率對中美貿易沒有顯著影響。國內學者關于馬歇爾—勒納條件和J曲線效應也沒有一致的結論。第2章 理論基礎2.1基本理論彈性分析理論主要研究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貨幣貶值具有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貶值能否揚"出"抑"進",進而改善一國的貿易收支呢?取決于供求彈性。所謂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是進出口商品的供求數量對進出口價格變化反映的程度:彈性大,進出口商品價格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進出口商品的供求數量;彈性小,對進出口商品供求數量的影響較小。為了使貶值有助于減少國際收支逆差,必須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即一國貨幣貶值后,只有在出口需求彈性與進口需求彈性的和大于1條件下,才會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改善國際收支。第3章 實證分析本文所應用的數據全部來自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官網,我國在2005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本文所研究的正是馬歇爾--勒納條件在這一階段在我國的適用性問題。本文考慮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各國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干預匯率,而且我國政府也宣布人民幣對美元保持幣值穩定,可想而知,市場的作用受到較大的干擾。所以,本文選取了2004年--2008年與我國進出口貿易額較大的4個國家或地區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實證研究結果與馬歇爾一勒納條件的理論基本一致,我國對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匯率基本處于逐漸上升的狀態,我國對于各個國家或地區的馬歇爾--勒納值為負,也就是說本幣貶值會使得貿易收支逆差擴大。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也就是說本幣的升值會使得貿易收支順差擴大。 第4章 結論及對策4.1結論從理論分析以及實證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出,我國在2005年實行匯率制度改革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馬歇爾一勒納條件在我國基本還是成立的。4.2對策可以考慮的對策有兩條:一是抓大放小,綜合考慮整個對外貿易形勢,使得匯率的調整能夠以對一方貿易余額的較大增加去補償對另一方貿易余額的較小下降;二是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改變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使原來滿足馬歇爾一勒納條件變得不滿足,原來不滿足馬歇爾一勒納條件的變得滿足,以擴大我國對外貿易的貿易余額。從其他方面來考慮的話,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影響我國的貿易差額。(1)深入推進創新型國家戰略,加快提升技術創新能力(2)加快中高技術產品進口,提高模仿能力(3)加快人力資本積累,提高人力資本水平參考文獻:[1]Dixit A .K. 1989,“Hysteresis import penetration and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4-136 [2]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2002,“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85-120.[3]姜波克,楊長江.國際金融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厲以寧.中國對外經濟與國際收支研究[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