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旭東
摘 要: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悠久的農業發展史,農業種植技術成熟;加之近年來商品糧貿易日益發展,使我國農業領域實現了實質性的飛躍。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農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即水土流失現象嚴重。這一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發展的進程,且有悖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
關鍵詞:農田水利;水土保持;問題;分析
21世紀我國政府逐步推廣新型農業技術,農田水利設施大力推廣,使我國農業發展日趨科學化、合理化,即滿足了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又有效減少了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本文意在,以時下我國農業水利建設過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發展現狀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系統化分析與闡述。
1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中水土流失的現狀
1.1 農業生產中地下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運轉,各類新型科學技術逐步應用于農業建設中,使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一方面,新時期創新技術在農業發展環節的廣泛應用,使農業生產力與生產水平日益增長,充分滿足了社會發展對于糧食產量的需求,使農業生產者實現了實質性的增收。另一方面,新時期我國新型農業技術在推廣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農產品種植者在日常的農業灌溉過程中往往采用傳統的漫灌方式進行農田灌溉,以傳統的水泵對地下井水驚醒抽取再進行大面積、粗放型的灌溉。這一灌溉模式自身的缺陷較為明顯,其一,漫灌會造成地下水資源的嚴重浪費,且灌溉效率低下。其二,漫灌作為相對落后的手段,其灌溉效果強差人意,部分農田由于地勢較高,灌溉程度較低,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谏鲜霈F象,我國當前農業生產環節的水資源流失現象嚴重,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1.2 耕地肥力流失現象嚴重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增長,使我國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呈逐年激增的態勢,對于當前農業領域也有了更高的時代需求。我國部分地區在進行農業生產環節,為最大限度提升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業經濟效益而無節制的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產生了諸多的不利影響,具體如下:
(1)農藥、化肥的大規模噴灑在造成農作物表面殘留現象嚴重的同時,化肥及農藥會通過耕地土壤中的孔洞縫隙逐步滲透至地下,造成地下水資源嚴重污染。且此類污染現象難以被發現,進行治理的難度較高,一旦發生污染則需要進行長時期的污染治理。
(2)我國具有豐富的農業發展歷史,耕作經驗較為豐富,但近年來部分農業地區在進行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忽視了土地輪休、輪耕的重要性,對同一地區的耕地進行長時期、高頻率、高強度的種植作業,在短時期內增加了農作物產量,卻使得該地區的土壤肥力銳減,土壤出現接板、沙化等現象。新時期我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是針對我國各行業領域的未來發展所提出的,對于農業耕作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即耕地輪休、科學耕作。但部分農業地區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僅關注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未來的土地肥力流失現象。
上述種種因素在造成農業水資源浪費現象日益嚴重的同時,也使得我國耕地水土流失、土地接板、沙化現象頻發,使我國新時期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與農田水利建設工作陷入困境,嚴重阻礙了我國未來農業的發展。
2 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內涵
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促進水利工程作用的充分發揮,還能對環境資源進行一定程度的影響。水土保持工作其基本的內涵具體來說存在行業標準的界定以及法律確定的分別。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對于水土流失通過一定的工作措施來對其進行預防,將水土資源實行一定的改良以及保護工作,在保證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一定提高的基礎上還能夠提高農田的生產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得農田水利事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 農田水利施工的重要性
灌排渠道基礎開挖形成裸露邊坡,對地表的擾動破壞了原有土質溝渠內部和岸坡上的植被,田間道路修建對地表占壓,植被破壞,使原地表及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減弱或喪失。新開挖的高陡邊坡,穩定性差,易誘發滑坡、崩塌等現象發生。開挖形成的松散土壤,堆放在渠道兩側,若不采取臨時覆蓋和攔擋防護措施,在遇強降雨時,極易造成水土流失。
4 農田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措施
4.1 因地制宜制定專門的水土保持方案
由于水土流失的類型會呈現線裝以及點狀,應該按照實際的情況來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所以在水土保持工作進行之前需要根據地面建筑的特征以及實際的土質狀況進行一個全面的掌握,以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為基礎,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案。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開挖區的特征以及土方回填區等相關的特點來對方案的科學合理性進行有效的提高,進而實現制定方案的有效性。
4.2 優化工程規劃設計
單體設計中要綜合考慮使用功能、結構安全、生態環境、景觀功能等幾方面的因素,做到統籌兼顧。在溝渠襯砌防滲方面,要因地制宜,不應以減少輸入損失為全部硬化,應保留適量土質溝渠,原則上設計水位線以下采取防滲襯砌,以上應采取生態護坡,充分發揮其生態、地下水補給等綜合功能,因地制宜地建設生態型溝道。
4.3 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為了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可以把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進行結合,首先是開挖面防護措施,可以采用噴播植草,或者說是石頭網絡植草方法。與此同時,也可以建設出一些排水溝來進行輔助,從而減少坡面的沖刷作用,對于那些穩定性不太好的坡面,應當格外予以關注。對于取土場和棄渣場的防護措施。取土場防護是一項重要的環節,應當盡可能對坡壁進行平整化處理,并在合適的地方種植上足夠的植被,并布設好相關的排水設施,防止山坡的雨水對坡面造成比較大的沖刷破壞。在進行棄渣場防護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坡面整治工程,在那些比較危險的地方設置出石擋土墻,當坡面平整之后,就可以布設出排水溝來。對于那些坡面上的大量裸露部分,應當種植上足夠的灌木。最后,我們不但需要做好防治工作,也需要讓平臺變得足夠美觀,可以種植上一些風景樹和花草,充分發揮防護性能。
5 結束語
綜上,農田水利工程施工跨越的地形地貌是復雜多樣的,對地面造成的擾動也是比較大的,為了盡可能減少水土流失,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要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既保證工程的正常運行,又保證好生態建設。
參考文獻
[1]閆秀文.試析農田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科學與財富,2015(35):286-286.
[2]張慶利.淺析農田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中國科技投資,2016(20).
[3]余尚劍.淺析基層農田水利的水土保持工作[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0):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