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亮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300)
“增長極”概念是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在1950年在《經濟空間:理論與應用》一文中首次提出,其理論基礎主要是佩魯本人提出的經濟空間理論和支配效應理論,同時結合了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方法和熊彼特創新理論。安虎生認為,采取增長極戰略,要有一定的區位條件,如區域經濟發展已進入成長階段或成熟階段,區域內各種產業基礎設施比較俱全或比較發達,區域產業鏈基本形成或產業之間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聯系,區域內城鎮體系基本形成或正在形成。
佛山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25年成為廣東第一制造業大市、國際知名的裝備制造業先進城市,2030年,全面進入工業4.0時代。要實現以上目標,需要在對現有產業發展現狀了解的基礎上謹慎選擇未來產業增長極,進而進行全方位的扶持與引導才能得以實現。
在《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布局和項目規劃(2015—2020年)》中明確指出,廣東省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與國外發達制造業對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骨干企業少,行業集中度不高;系統集成能力較弱,尚未形成以主機制造為核心、上下延伸的產業鏈;產業體系不健全,相關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等。佛山以制造業立市,培育和發展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增長極,保持裝備制造業的持續長久發展,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企業家和創新精神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20世紀50年代,佩魯以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為假設前提,提出增長極理論中把創新作為增長極產生發展的必要條件。企業家和創新精神在產業發展中直接體現為研發的支出和投入強度,研發支出是產業形成和維持競爭優勢以持續增長的重要前提保障。一般而言,產業的體量越大,其研發支出絕對值相比其他產業越大,而投入強度則更體現出該產業企業家的冒險和創新精神。佛山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相關數據顯示,佛山市在裝備制造業R&D經費支出最高的是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其次是通用設備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入強度最大的依次為通用設備制造業(2.03%)、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1.89%)、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81%)。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更具有創新動力。
通過對各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進行整理,與其他八市進行R&D經費支出和投入強度進行對比中,佛山在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支出61.27億排名第一,投入強度1.81%排名第一;通用設備制造業支出13.46億排名第一,投入強度排在廣州(2.13%)之后,具有較高的研發投入力度;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支出1.81億,排在廣州(7.42億元)、江門(2.39億元)之后居第三,投入強度位居第三;專用設備制造業支出6.21億,排名深圳(19.69億元)之后位列第二,投入強度排名第六;汽車制造業支出5.46億元,排名廣州(31.46億元)與深圳(13.38億元)之后居第三,投入強度排名第六;儀器儀表制造業支出1.32億元排名第五,位居深圳(6.68億元),廣州(1.91億元),東莞(1.77億元)和珠海(1.43億元),之后,投入強度排名第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支出7.2億元,位列深圳(432.24億元)、中山(12.69億元)、廣州(31.99億元)、東莞(45.52億元)和惠州(33億元)之后排第六,投入強度排名第七。相比而言,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的企業家在與區域內更具創新精神(見下表)。

九大城市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及投入強度情況
市場需求是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符合市場需要的產業發展就快,反之就會逐步消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增長極的培育和發展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生產要素資源在某一地理范圍集中的結果。不同產業在資源爭奪過程中,順應市場需要的產業獲得的資源配置就多,體現為產業在一段時間內的持續增長速度就快。
根據全國及佛山市統計年鑒數據進行整理,全國裝備子產業2010—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速度最快的前幾位分別是:汽車制造業(11.52%)、專業設備制造業(10.98%)、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0.68%)、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10.42%)。佛山裝備子產業2010—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最快的前幾位則分別為:汽車制造業(25.13%)、儀器儀表制造業(19.47%)、①由于2012年前后儀器儀表制造業統計口徑不同,這里使用2012—2015年的數據。專用設備制造業(11.72%)。兩者相比可以發現,除排名第四的產業有所不同外,佛山的子產業發展基本符合市場趨勢,發展速度方面汽車制造業兩倍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本地支柱產業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發展速度則僅為全國平均增速的一半。汽車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在市場推動力方面表現更為優異。
與增長極相關的產業是規模巨大、具有很強的增長推動力且與其他產業有較強的內在聯系關鍵產業。關鍵產業的增長帶動區域內其他產業增長,并吸引一些新的產業或組織部門進入,漸漸擴展和延伸到整個地區,最后整個地區產業結構實現轉換和升級。增長極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產業結構轉換來實現,產業結構轉換是增長極動力系統的“傳遞性”動力。
根據《2012年中國投入產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數矩陣進行產業波及性分析,即一個產業部門的變化會引起與其直接關聯的產業部門的變化,然后又導致后者的直接和間接關聯部門的變化,計算影響力系數說明各部門產品的需求所波及的程度,影響力系數越大,說明該部門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生產的帶動作用越大,反映該部門的完全后向關聯程度,即某部門對其關聯部門的需求拉動效果。對裝備制造子產業的完全消耗系數矩陣分別進行列向相加,得出各子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最高,影響力系數為3.06,其次依次為電氣機械和器材(2.92)、交通運輸設備(2.79)、通用設備制造業(2.75)、儀器儀表制造業(2.74)和專用設備制造業(2.72)。同時,國民經濟平均影響力為1.95,所有裝備子產業影響力均超過國民平均影響力,表現出對國民經濟的帶動性強。
通過產業集聚這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充分利用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和地方化效應,提升增長極的整體競爭力,是推動增長極增長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增長極的內生動力。產業集聚一方面是資源要素的聚集,同時形成在一定規模時形成上下游的產業鏈條,另一方面,產業集聚有助于產業內企業知識的外溢和分享,對整個產業的創新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根據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對佛山市裝備制造子產業進行區位熵指數計算,佛山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具有較好的產業集聚度,區位熵指數為2.72,但面臨珠海、中山和江門的同產業競爭壓力。與其他珠江西岸裝備制造帶幾個城市雙支柱產業不同,佛山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一枝獨秀,對于以制造業為主要產業的佛山而言,單產業模式存在較大的經濟發展風險。除此之外,其他各子產業均未表現出較好的產業集聚度,專用設備制造業(0.81)和通用設備制造業(0.72)在區內分列第二和第三,珠三角主要城市在這兩個子產業的產業集聚度都沒有超過1,佛山有機會脫穎而出。在產業集聚動力方面,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優勢較明顯,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具備成長機會。
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既是自發過程,也需要政府的調節和干預,政府通過制度供給來推動增長極的發展。《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布局和項目規劃(2015—2020年)》中的十大制造業中以佛山市(含順德區)為主導的內容包括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裝備、汽車制造,涉及佛山市(含順德區)參與的規劃內容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衛星及應用。其中,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裝備和汽車制造均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即智能制造裝備到2017年,初步建成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基地。到2020年,產值規模達2000億元,形成2家以上行業領軍企業;節能環保裝備到2017年,培育形成10家以上銷售額超10億元的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環保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汽車制造業到2017年,汽車整車年生產能力超過6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年綜合生產能力超過5萬輛,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綜合生產能力20萬輛,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廣東省對于佛山市發展這三個方面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佛山在其“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圍繞“智能制造裝備、汽車制造、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生產性服務業”五大領域著力構建重大產業創新平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空間布局。
對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省政府將通過各項制度和政策支持佛山發展包括:一是通用設備制造業(高效節能鍋爐窯爐、3D打印智能裝備、中央空調節能控制技術與設備);二是專用設備制造業(機器人本體、家電智能化生產線、陶瓷機械、木工機械、環境污染控制設備、環境污染修復設備、余熱余壓利用和節能在線監測等節能裝備);三是汽車制造業中汽車整車制造(高端轎車、高附加值和多功能客車,以及旅居車、清障車、工程車等特色專用車)、電車制造(純電動轎車)和汽車零件及配件制造(變速箱、發動機、安全氣囊、電控系統);四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中的電機制造(高倍聚光型太陽能發電成套系統)、電池制造(太陽能電池專用生產設備、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動力電池)、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光伏逆變器、控制器、高壓輸變電設備、兆瓦級風力發電機及相關配套設備、高端中壓設備);五是儀器儀表制造業中的通用儀器儀表制造(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測控裝置與控制系統)、專用儀器儀表制造(專用檢測儀器)。
通過對佛山裝備制造業增長極的五力分析,佛山市裝備制造業主要子產業在增長極五力分析中,并未有任何一個子產業聚齊五力以推動自身發展成為增長極,主要子產業的五力擁有情況如下:一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創新動力、產業集聚動力、產業結構轉換動力);二是專用設備制造業(市場動力、產業集聚動力、制度推動力);三是汽車制造業(市場動力、產業結構轉換動力、制度推動力);四是通用設備制造業(創新動力、產業集聚動力);五是儀器儀表制造業(市場動力、制度推動力);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業結構轉換動力);七是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創新動力)。
各地區在產業的資源要素方面存在競爭關系,相同產業增長極也很難在相鄰地區重復出現,地區之間需要形成錯位發展。因此在分析未來增長極的選擇時,除了考慮自身發展情況外,需要結合分析所處地區周邊主要城市的產業發展情況。具體地,我們結合前面分析的數據對各備選子產業的各動力選擇合適的指標進行與八市或自身進行橫向比較,其中創新動力(采用研發支出指標與投入強度指標)、市場動力(指標1:主營業務收入指標)、產業集聚動力(采用區位熵指數)采用與其他八市進行橫向對比得出佛山在各子產業的分值,計分方法為每個指標橫向對比時排名第一的城市為100分,則佛山得分按照自身指標數值與第一名的該指標數值比例乘以100得到。產業結構轉換動力(采用投入產出影響力系數指標)由于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進行自身對比,最高影響力系數的子產業得100分,其他則按與最高影響力系數的比例乘以100得到分數,市場動力(指標2: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指標)采用相同賦分方式。制度推動力無替代指標,按照《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布局和項目規劃(2015—2020年)》中對各子產業的規劃以強中弱進行表示。
第一,與區域內主要城市形成錯位競爭與關聯產業合作。要繼續加強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中的龍頭地位,發展和保持競爭優勢,引導企業在生產的提質增效方面進行投入。在傳統家電的研發和生產基礎上,推進產品的智能化,設計和發展智能家居和智能家電。有條件的企業進行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開展“機器代人”計劃,鼓勵企業上市,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做大產業規模,鼓勵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和各種形式的合作,形成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淘汰落后產能,率先完成產業的升級改造。按照珠江西岸制造帶規劃加快發展通用裝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養大型龍頭企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以工作母機為發展重點,加快企業生產過程中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推進生產智能化。加強與深圳、東莞和惠州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方面的合作,以配合增長極產業的發展需要,維持或減少在該產業的資源要素投入比例,產業實施利基市場戰略。佛山的汽車制造業的整車制造已納入珠西制造帶發展規劃,而汽車制造業作為廣州的第一支柱產業在區域內有較大的發展優勢,該規劃客觀上形成佛山與廣州的直接競爭,佛山自行獨立發展整車制造將面臨相當大的挑戰。恰當的做法應當是發揮兩地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鄰以及廣佛同城的優勢,創新機制模式,在兩市毗鄰地區共同建立和管理汽車整車制造基地,共享資源要素。
第二,提升三大產業的產業集聚度。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作為未來三大產業增長極的前提基礎之一在于產業集聚度的提高。因此,應加強在基礎交通方面的投入,大力建設有軌交通,發展公路網及增加高速公路里程,完善和加快水上交通網絡、航道和港口的管理和建設,形成快捷高效的交通網絡。根據產業發展戰略和土地存量,合理規劃新的產業園區建設,對現有的各類產業園區、工業園區和物流園區的使用率進行調查,對落后園區和老舊配套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提高園區管理水平。完善佛山的城市化建設,打造佛山城市文化名片,加快市內交通服務和基礎設施升級建設,加快智慧城市建設,豐富城市文化生活,提高在醫療和教育方面的投入與水平提升。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各裝備制造業企業提供現代物流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加快電子商務發展,促進線上線下相互發展,利用和發展會展業逐步形成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裝備制造業交易展覽會。
第三,建立創新機制與培養企業家精神。創新是推動增長極發展的不竭動力。根據產業發展戰略合理規劃統籌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發揮企業技術改造主體作用,扶持優質技術改造項目,將技改資金主要投入到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對使用技改資金的項目要進行資金使用績效評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鼓勵各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加大對企業孵化園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風險資金進入,培育有特色的企業。政府加大對有突出貢獻的技術改造人才、科研人才及團隊的獎勵力度,繼續加大對科研項目帶頭人和團隊的吸引力度,落實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股權期權激勵等政策,搭建科技成果處置轉化平臺。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合作打造一流的國內理工大學,建立一支高層次的教師隊伍。形成尊重技術和科研人才的社會氛圍,完善城市建設和城市服務水平,出臺人才安居保障政策,要能吸引人更能留住人。
第四,保障產業發展制度供給。在聽取多方意見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規劃,出臺落實相關的實施細則。消除投資阻礙,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確保政府不“錯位”“缺位”和“越位”,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建立服務型政府,簡化審批環節手續,提高辦事效率與服務水平。繼續推行“一門式”服務模式,發展“互聯網+行政”,利用各類電子和移動終端辦理業務。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和標準規范,建立覆蓋全市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和信用監督管理體系,提供寬松的市場準入,營造有序的營商環境。完善土地規劃,為裝備制造業三大增長極產業發展預留和規劃好用地。對于企業在研發和生產技術改造方面的投入應當予以財政專項資金支持,逐步減少企業的稅費負擔,將更多利潤留在企業用于研發、技術改造和擴大生產。
參考文獻:
[1]李碧宏.產業集聚與增長極的形成——以重慶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2.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2016年)[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3]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中國2012年投入產出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4]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布局和項目規劃(2015—2020年)[EB/OL].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2015-02-03.
[5]佛山市發展和改革局.廣東省佛山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佛山市發展和改革局網站,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