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寧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實驗幼兒園 范 苗
幼兒生來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我們應該善于發現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孩子們突如其來的問題,一個個“為什么”是孩子們自主思考的表現,也是源于孩子們對自然、社會的疑惑,他們尋求其中的答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我們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探究活動機會,讓他們感受探究的樂趣。為給幼兒搭建一個提問的良好平臺,我園于2000年創設了“小問號”活動。“小問號”活動是激勵幼兒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投遞于專設的“小問號”信箱,并在一日活動中專設一個討論交流問題的環節來幫助幼兒進一步探究解決這些問題,以培養幼兒的質疑能力,引發求知欲。
根據平常的觀察和分析,發現在幼兒園的 “小問號”活動中主要還存在以下問題。組織途徑較單一:沒有安排具體的活動時間,通常是利用較短的集體集中的時間進行“小問號”的講解活動。學習形式較簡單:幼兒攜帶的“小問號”涉及很多的方面,面對操作性的問題也只是口頭上的討論,并不能讓幼兒真正理解;教師對幼兒的“小問號”經常是停留在淺層次的談論,談論完了就結束了。
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兩個方面:教師方面:教師對“小問號”活動的重視度還不夠;教師對“小問號”的認識還不夠透徹;教師對于小問號的處理方式不夠準確。幼兒方面:“小問號”提問質量不夠高;“小問號”記錄意識不夠強。
為解決以上的問題,根據分析,我們提出了“智慧生長”策略,通過“經驗生長、思維生長、活動生長”三大策略,讓“小問號”的實施與開展更加具有實際意義,引導幼兒更好地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
首先,要想發揮“小問號”的作用,就得倡導“真”問題,篩選“金”問題,充分挖掘“小問號”資源。所謂“真”問題,必須達到兩個標準:問題是幼兒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發現的;是幼兒自己的真問題。在實踐操作中,我們鼓勵幼兒自己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在具體生活中,自己發現問題。怎樣才能激發幼兒經驗,讓他們提出更多的“真”問題呢?
幼兒天生愛游戲,在游戲中孩子也在思考,在收獲經驗,自然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孩子們在游戲中,找尋各種各樣的問題,把他們變成了一個個“小問號”。我們做得更多的是讓孩子多參與游戲,給予他們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觸發他們更多的經驗。
比如下午的區角游戲時間,孩子們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他們在游戲中自己發現的問題。在游戲中,他們不斷經歷著,也在不斷思考著。他們會把自己想要知道答案的問題用圖畫形式表現出來,這樣變成了一個個“小問號”。
當幼兒的“小問號”范圍較小,但是可挖掘的點很多的時候,教師需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辨析問題,挖掘問題本身的內容,將幼兒零碎的問題,化整為零,變成具有更多有意義的問題。
比如:現在很多孩子都生活在城市,很少去過鄉村,不了解鄉村的事物。換個場景,讓孩子體驗鄉村生活,也許他會從中遇到更多以前不曾遇到的問題,促進孩子的提問,激發“小問號”的產生。
自然界有著許多神奇的自然規律,也是孩子們未知的世界。從豐富多彩的世界中找尋規律,探尋問題,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我們帶著孩子找尋“螞蟻為什么會搬家”的秘密,尋覓“向日葵為什么會向著太陽生長”的奧秘,探尋“太陽下為什么會有倒影”的神秘……
找尋自然規律,梳理自身的經驗,也激發出了更多的小問號。
在眾多的“小問號”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選擇有價值的、可探究的“小問號”。所謂有價值的“小問號”,是對幼兒的成長與認知有提升作用的問題;可探究的“小問號”,是可以在活動中操作的問題,能從“做”中學到各種知識,掌握各種本領的問題。我們從中“求真”,然后深入探究,讓這類“金”問號更具價值。
當幼兒提出的“小問號”問題很廣,涉及面多的時候,教師應該予以斟酌,將問題進行分析,將問題聚焦到某一個可以探究的點,然后進行集中式的研究與探索,這樣使得問題的價值能夠得到體現,也能讓“小問號”落到實處。
比如:當孩子提出“什么東西能夠飛上天?”這一問題就涉及范圍廣闊,但是如何讓它變得更加有價值呢?怎樣才能發揮其中的作用呢?將問題聚焦,與孩子討論,發現其中最典型的會飛的東西,然后加以分析,對其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活動的延伸。我們在討論中發現,孩子們其實就是對飛機、火箭這類比較大型的航空器感興趣,想知道它們是怎樣飛上天的。于是,我們進行了“火箭飛上天”的探究活動,孩子們興趣濃厚。
當幼兒的“小問號”范圍較小,但是可挖掘的點很多的時候,教師需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將幼兒零碎的問題,化整為零,變成具有更多有意義的問題。
比如:當孩子在問到“男生為什么不扎辮子,而女生為什么要扎辮子”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將問題擴散到“男生與女生有什么不同”,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更具意義。這樣的引申意義,讓這個“小問號”的價值更大,更有教育意義。
面對幼兒問題的時候,教師及時追問,對幼兒的問題進行跟進,使其能夠進一步深入。
比如:當幼兒問到“小鳥為什么會飛”的問題時,可以在解決了小鳥會飛的問題之后,繼續追問“雞為什么不會飛”,從而讓問題更具價值和意義。
我們在篩選好“小問號”之后,針對可以探究、有價值的“小問號”,就要開展相應的活動,讓孩子們親歷探究的過程,從而獲得其中的原理,知道其中的道理。
在實踐中,我們注重對孩子探究方式的培養,注重積累的過程。
1.“我想知道”——激發興趣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探究活動開始之前,需要了解孩子們的興趣,并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幼兒的興趣。
在篩選好有價值、可探究的“小問號”之后,利用機會將“小問號”推薦給幼兒,激發幼兒的興趣,也是了解幼兒對這個問題的原有經驗,明確“小問號”的具體價值。通過對幼兒的“摸底”,便可以更加有效地實施接下來的探究活動。
2.“我能想到”——提出設想
“一百個孩子有一百種語言”,開拓幼兒的思維,打開各種思路,將幼兒對“小問號”問題的各種猜想進行匯總整理,提出相應的探究設想。幼兒的想法千奇百怪。不同的幼兒,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他們想追求的答案也大相徑庭,我們老師要做的是對幼兒提出的想法進行整理分析,幫助幼兒更好地完成探究,支持他們的想法。
3.“我需做到”——材料準備
“材料是教學做合一的物質保障。”有了設想之后,還需要準備各種探究的材料。所以需要幼兒與教師或者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相關的材料,為幼兒的探究做好物質的準備。準備材料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是幼兒構想的過程。我們支持幼兒的行為,盡可能滿足幼兒對材料的需求,多元的材料也會給探究帶來不同的效果。
4.“我會探究”——探究交流
經過前期的充分準備之后,最后就剩下探究了。幼兒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具體的操作探究中,幼兒會獲得更多的經驗。在“做中學”,在動手操作中,探究問題的根本,探尋小問號的答案。“讓行動趕上思維,讓思維變成現實。”這樣的探究模式是為了尊重孩子們的探究行為,深入了解孩子們的探究,讓探究更系統,也能讓孩子們在探究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尤其是前期的激趣和設想環節,孩子們的思維得以激蕩,能夠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智慧生長”要利用日常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小問號”活動可以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主要可以分為:個別化學習、集體活動、主題活動、生活活動。對于不同的問題,我們進行不同途徑的探究,這樣使探究變得更深入、透徹。
1.個別化學習“探奧秘”
對于一些部分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我們可以將探究活動放在個別化學習中進行。這樣為對問題感興趣的孩子開辟了一條通道,他們可以在個別化學習中進行深入、長期的探究。
【案例1】:一日,一凡帶來了“小問號”:為什么潛水艇可以在水下開?這一“小問號”引發了孩子們熱烈的討論,孩子們紛紛表示對此問題很感興趣,于是潛水艇探究活動就此展開。
在活動中,孩子們對潛水艇能夠自由沉浮于水中進行了系列探究。孩子們親身操作體驗,了解潛水艇的構造和它的原理。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實驗中,不斷了解,深入明白其中蘊含的原理。這樣的活動放在個別化學習中,參與的孩子面比較廣,讓問題覆蓋全體。孩子們參與熱情高漲。
2.集體活動“尋答案”
若是全體幼兒的興趣,是幼兒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則可以安排集體活動來進行操作解決。教師組織集體活動,讓全體孩子參與到活動中,解決孩子們共同的問題。
【案例2】一日,大寶帶來了“小問號”:“為什么吸盤可以吸在玻璃上,而我的手不能被吸住?”這引起了好多孩子的興趣。大家紛紛表示想要知道其中的奧秘。為此我將其作為探究活動的內容,讓幼兒通過親身操作,對大氣壓進行初步探索。
在集體活動中,通過小魔術(懸浮的乒乓球)的表演,孩子們的實驗操作(礦泉水瓶放入水中實驗),再加上最后的延伸活動,孩子們對大氣壓有了初步的了解。
3.主題活動“追結果”
面對可以作為一系列活動的“小問號”素材,可以進行梳理,并將幼兒的興趣點挖掘,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主題活動,讓幼兒連續性探究。
【案例3】有段時間,孩子們提出了許多關于鏡子的問題,涉及到了汽車上的反光鏡,還有穿衣鏡等一系列問題。既然孩子們一直對鏡子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科學室中,經常擺弄各種鏡子,而且也對鏡子有各種想法、問題,這是一個共性的問題。我們將其整理,變成了主題活動進行展開,效果很好。
4.生活活動“覓門道”
針對生活性的“小問號”,除了專門設計活動進行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活動的時間來探究,比如利用種植園地、植物角進行相關的植物實驗等。
【案例 4】“小問號”:為什么有些豆子長得快,有些慢?發芽的條件是什么?
為此,孩子們在自然角中進行了發豆小實驗。每天,孩子們都會來自然角看看,豆子發芽沒?有些豆子給它澆水,有些則不澆;有些給它曬太陽,有些又鋪上薄膜。不一樣的條件下,豆子也發生著不一樣的變化,孩子們用記錄紙一點點記錄下來。
我們在實踐中,利用了四大活動作為載體,與孩子們進行了很多的“小問號”探究活動,這些活動都來自于孩子們日常帶來的“小問號”。問號進行篩選后,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

幼兒的“小問號”是來源于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小問號”解決的方式是不同的,依托不同的探究方式,可以讓“小問號”探究更豐富,深入人心。“小問號”的探究活動可以以調查活動、參觀活動、訪問活動和實驗活動等形式展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才能探索“小問號”活動的真諦,不同的“小問號”,利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得到的答案也更加準確,也能加深孩子們的印象。
孩子們在園的探究活動是教師帶領下的以幼兒為主體的探究;當問題需要家長的協助調查探究時,就需要家長的幫助,在家完成“小問號”的探究活動。家長可以將探究的過程用照片或者是錄像的形式記錄下來,反饋給幼兒園,然后經過教師的集體講解,也有助于幼兒的成長。
孩子們在家探究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尤其是在家進行了系列種植活動——洋蔥水培、土培實驗,在家長密切配合下,孩子們收獲了成長。
【案例5】我們結合了幼兒園的特色活動——家長助教,讓家長來到幼兒園,給孩子們講解感興趣的“小問號”。充分發揮家長資源,比如,當孩子們對換牙知識很感興趣時,我們邀請了醫生爸爸來給孩子們上課,使講解更具說服力,孩子們也能獲得更多的信息量;有孩子帶來了關于磁鐵的“小問號”時,我們又邀請了理工科高手爸爸來引導孩子們探究……這樣的家長助教活動,充分利用了家長資源,也讓“小問號”活動的實施更加有效。
隨著“智慧生長”策略在教學中的運用,孩子們“小問號”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且隨著“小問號”活動與我園的探究性課程相融合,漸漸讓孩子真正喜歡上了探究,也贏得了家長的支持,讓“小問號”活動的教育價值得以更大地體現。
幼兒園教學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教師在這條路上還需要更加努力,探索出更加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好方法,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相信在今后的實踐中能把“智慧生長”方法與幼兒園特色“小問號”活動運用得更到位,讓每位孩子都能發揮主動性,提升探究意識與能力,為今后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龔定紅.幼兒探索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策略[J].安徽教育,2007(10).
[2]羅莉.自主性探索活動中的幼兒主體性培養[J].貴州教育,2007(14).
[3]張淑萍.“小問號”活動在幼兒園的實施[J].考試周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