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梅
摘 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從而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為國家培養(yǎng)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不僅僅是造就單純的高材生。然而反思我們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還需要不斷改進。
關鍵詞:教學;歷史;情感教育
一、歷史教學情感教育功能的缺失,要求必須加強情感教育
盡管新課改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中重知識、能力輕情感教育的現(xiàn)象還普遍地存在。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是教材的原因,比較缺少情感教育的素材;第二是教師的原因,觀念難以轉變。情感是人對客觀與現(xiàn)實的態(tài)度的體驗,在當前新的課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指內(nèi)心體念和心靈世界的豐富。許多教師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比較困惑,感覺較玄,難以捉摸,不易量化,難以精確控制。同已有十分完整體系的知識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顯得落后和缺少系統(tǒng)性、科學性,有時因其難度大,干脆被教師棄之不顧,這就造成了學生有很強的智力技能,如記憶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等,但情感卻嚴重缺失。第三是學生方面原因,學生長期習慣于應試教育下的記憶學習,而缺少情感上的熏陶,表現(xiàn)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
二、情感教育僵化古板,必須給學生提供鮮活的情感素材
高中生的自主意識與思維的批判性明顯加強,認知過程和情感的變化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目的性和自覺性。他們反感生硬的譬喻、簡單的貼標簽和純粹的道德說教。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深入挖掘學科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例,寓之以情,進而曉之以理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歷史人物有血有肉,命運曲折離奇,歷史事件婉約迷人,歷史學科本來有著豐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素材,又由于其具有真實性,所以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在以史育人的過程中,有必要打破“教教材”的傳統(tǒng),樹立“用教材教”的觀念,補充、重新整合教育素材。讓學生從歷史知識和歷史故事中充分感受蘊含的情感,從而進一步充實自己的情感世界。
三、情感教育脫離社會,脫離生活,脫離學生,情感教育必須關注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價值,如果我們的課堂帶給學生的只是一個個遠離學生生活世界和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學生受到的只是各種單調(diào)、枯燥、乏味的刺激,學生就會在那里痛苦地學習,沒有真實生活的愉悅體驗,更沒有生活的激清,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也難以落實。所以我們的情感教育要將歷史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啟迪學生的心靈感受,讓學生在現(xiàn)實中談歷史,在體驗中看規(guī)律,在生活中悟理想。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解釋的,“歷史有富人的歷史、窮人的歷史、男人的歷史、女人的歷史、不同種族和團體的歷史等”,學生也應該有自己的歷史解釋,這樣他們的情感體驗才會真實和深刻。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就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上,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那怕學生的認識可能不全面,也不深入,甚至還有偏見,但它畢竟是學生自己的認識,來自學生內(nèi)心的體驗,所以應該多鼓勵。
有情感的歷史教學才會讓學生對歷史有感情,所以以下是我針對上述問題作出的調(diào)整方案:
四、激發(fā)積極的情感是實現(xiàn)歷史教育的切入口
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身心健康,所以,情感教育就是促進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但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傳統(tǒng)教育,片面追求分數(shù)的高低,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重認識過程而輕情感過程,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受到影響。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只有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質(zhì)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五、深挖教材,研究學生,貼近生活,帶著激情投入到中學歷史情感教育中去
1、因材施教。發(fā)掘課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研究教學對象的心理特點,設計教學。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是帝國主義國家分贓的會議,我讓學生在這兩次會議里模擬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國等。學生體驗到“弱國無外交”的屈辱感,更深刻理解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必然性。所以,在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教科書、教學大綱,要主動積極加工課程內(nèi)容,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實際和心理特點,更易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探究未知的領域。
2、選擇適當?shù)膯⑶辄c。選擇啟情點,教師既要考慮史實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又要照顧學生實際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如,為突出民族英雄鄧世昌視死如歸的形象,可以選擇這樣的啟情點:“鄧世昌意識到,為國捐軀的時刻到了,他大聲地對全艦官兵說:‘今天我們以生命報效國家,他下令開足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艦吉野號撞擊。全艦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齊的隊伍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人人臉上毫無懼色,個個眼里噴射出對敵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遠艦不幸被敵魚雷擊中,全艦將士紛紛落水陣亡,鄧世昌也掉入波濤之中。他的隨從為救他,給他一個救生圈,可鄧世昌決心以死報國,毅然推掉了救生圈。這時,他的愛犬游去救他,用嘴銜住他的發(fā)辮,鄧世昌見全艦將士壯烈犧牲,抱住愛犬,隨波濤而去。”這段史實的描繪,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內(nèi)心世界、氣質(zhì)和個性,有著強烈的歷史震撼力,激起了學生情感的波濤,達到了啟情的作用。
當然進行情感教育的方法許多,有講述法、談話法、角色扮演和現(xiàn)場教學等。以上只是我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情感教育的多方面嘗試,都比較行之有效。在以后的歷史教學中,我仍然不能停止,還會不斷總結,尋找更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效率。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把他們與與生俱有的情感激發(fā)出來,培養(yǎng)出真正的人才,而不是所謂的高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