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
在躁動的投資洪流和莫測的市場預期中,什么是一個企業可以把握和堅持的東西?當逐利的喧囂與失利的低潮競相來襲,一個企業家能否繼續埋首走自己的路,也許眼前寂寥,但在未來燦爛?日新月異的技術、快速消費的文化、風起云涌的競爭,越來越讓人失去了長遠的視線和專注走路的耐心,更何況堅持一種超越得失的精神信仰、價值追求?然而,當人們忙碌了半生之后,忽然會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已經太少太少,而那些可以穿越時空的精彩更是舉目難尋。
我們忙了半天、競爭了半生,到底為這個社會創造了什么,可以留下什么?當我們不再為溫飽考慮的時候,確實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了——“價值”。什么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我們如何創造它?
有一個在傳統社會中非常平凡的詞匯,在現代社會卻成了一種奢侈:“工匠精神”。這個似曾相識卻又顯隔膜的詞匯,在商業大潮中宛如一塊低調的璞玉,其內在不菲的價值并非顯而易見,而要靠超越眼前得失的智慧眼光去判斷,靠精益求精的完美精神去打磨——這背后,實質上蘊含著一種信仰的力量。內在有信仰,我們的人生、我們的民族才會有精神、有力量。這種精神力貫穿于企業、貫穿于產品,才能形成不隨外在潮流妄動的內在恒久價值,對產品來說,它就是“品牌”;對企業來講,它即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當我們在競爭的洪流中感到被動、茫然的時候,也許有必要傳承工匠精神、提升企業信仰,以超越性的價值觀去打造真正的實力和競爭力。
傳承工匠精神,需要走出短視思維的誤區。歐美日等傳統的資本主義國家里有許多傳承了百年甚至千年的長青企業,至今仍鮮活在我們的世界里,經歷時代的洗禮、飽含著歷史的滄桑,老而彌堅、久而彌香。很多人都曾嘗試去探尋這些企業屹立不倒的秘訣,希望借得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然而這些企業向我們傳遞和展示的卻是那些顛撲不破的樸素道理:要有遠見、低調專注、立足根本、做好產品、不盲目跟風等。其實,世上從來就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知因識果,摒棄謀一時之利、計一時短長的狹隘思維,才能更好地乘風破浪、遠赴滄海。
這方面佛教文化的千年傳承可以作為很好的例證。一座座佛塔、廟宇建筑、石窟造像,雖歷經時空變幻、斗轉星移,依然氣象萬千、飽含生命力,那是因為創作者們一開始就做了流傳千古的打算。金代曹衍在其撰寫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文中對云岡石窟的創作者們曾這樣評價:“慮不遠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傳永世。且物之堅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與天地而同久。是以昔人留心佛法者,往往因山以為室,即石以成像,蓋欲廣其供養,與天地而同久,慮遠而功大矣。”這種“成大功”“傳永世”“與天地同久”的追求與踐行,可以說是“工匠精神”的極致,這種精神在企業的發展與經營管理中表現為長遠的眼光與廣闊的胸襟。
“工匠精神”還是一種砥礪奮進而又務實達觀的人生態度,它要求我們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走好腳下之路,堅持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歷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祖輩先賢們已然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近代的中國積貧積弱,時有楊文會居士總結西方國家振興的原因,認為“泰西各國振興之法,約有兩端:一曰通商,二曰傳教。通商以損益有無,傳教以聯合聲氣?!倍袊巴菩猩虡I者漸有其人,而流傳宗教者獨付闕如”。(《支那佛教振興策二》)于是他創辦金陵刻經處,篳路藍縷,搜集中外佛典整理刊行,所刻印流通的數百種佛經,底本大多自東瀛訪回,為唐宋以后中國久已失傳的佛教各宗重要典籍。為保證質量,楊文會在佛教經典出版方面提出“三不刻”的原則:“凡有偽經者不刻,文義淺俗者不刻,乩壇之書不刻”。其所刻之書因校勘精良,為時所重,被稱為“金陵本”或“寧刻本”,而其所采用的中國傳統“雕版印刷術”現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是因,如是果?!肮そ尘瘛敝刑N含著豐富的因果道理,如果凡事能多從因果的角度來思維,謹守原則和底線,我們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如今,多快好省、破壞式創新、爆發性增長的發展思維與模式仍然有很大的市場,這雖能獲一時之利,但終不能行穩致遠。當然,與長青企業相比,現代社會中也不乏“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后起之秀,但更多的企業卻始終走不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運怪圈,生命之短、消亡之快,甚至讓人來不及驚訝與嘆息。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厚德方能載物,厚積才能薄發,只有跳出“急求果報”的藩籬,找到發展的根本,積極種正因、聚善緣,才會有水到渠成時的碩果累累。
《華嚴經?凈行品》中說,“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痹谌A嚴法會上,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才能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文殊菩薩用141個偈子做了回答,用生活中的小事為喻,告訴智首菩薩要在平常微細處用心。如“上升樓閣,當愿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見路無塵,當愿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若得美食,當愿眾生,滿足其愿,心無羨欲”等。度眾生是菩薩的工作,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護念眾生則成為菩薩的用心處。
企業經營亦如修行。對一個企業來講,做好產品與服務、打造優質的品牌應該是企業家的用心之處。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海淘與代購業務反襯出很多企業在用心上的不足,人們的需求結構正在往高級化的方向升級,但是我們的市場卻沒有做好準備,低端產品充斥市場、高端產品供應不足。很多現實都告訴我們,有多少用心,就會有多少收獲,這也是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企業的共同特質。
用心即是匠心,心用到極致就會引發質的飛躍。據歷史記載,前秦的苻堅送給當時的名僧道安一尊外國銅佛像,但因其“形制古異,時眾不甚恭重”,后在東晉戴逵等人不懈努力下,終于創作出形神兼備又符合中國式審美的佛像作品。據《歷代名畫記》記載,戴逵善鑄佛像、工于雕刻,為了造出令人感動的佛像,戴逵“乃潛坐帷中,密聽眾論。所聽褒貶,輒加詳研,積思三年,刻像乃成?!弊罱K塑造出無比莊嚴生動的佛像,致使“道俗瞻仰,忽若親遇”。
要想善用其心,需要慈悲和智慧,而其背后則貫穿著自他一體的生命觀。大乘佛教主張自他不二,利他即是自利,所以菩薩修行,念念在于利他,最終也獲得了最大的自利。對一個企業來說,似乎很神圣的自他一體、自利利他境界,其實可以落實為一種服務精神,體現為一種代人著想的意識。通過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顧客考慮、為社會考慮,并將這種考慮匯歸于自他和社會長遠的利益與幸福,便能在利他中真正感受到自利。心用對了,心用好了,企業的優質品牌自然應運而生。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考察人的行為時,提出了著名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概念。通俗地來說,“價值理性”注重的是人的行為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如倫理、美學、宗教信仰等范疇;“工具理性”則注重以最有效、最經濟、最省力的方法和手段達成目標。馬克斯?韋伯認為,產生現代社會種種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具理性勝過了價值理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工匠精神”的傳承也反映出現代社會對價值理性的呼喚,而價值判斷的背后則是信仰支撐。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往往有著自己的價值標準,這種標準不斷驅動他做最好的自己,在種種的誘惑面前亦有著“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堅定與從容,這體現的是一種“信仰”的力量。
歷史上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偉大創造都源于信仰。“房山石經”的創造可以說是對于“信仰”的完美詮釋。歷史上滅佛廢佛的法難讓人心有余悸,為使佛經長存于世,當時的僧人們決定石刻佛經。從北京房山云居寺殘碑中的記載——“冀于曠劫,濟度蒼生,一切道俗,同登正覺”,可以體會到創造者們的高遠立意與悲天憫人的情懷。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參觀房山石經時曾半開玩笑地對周恩來總理說,愿用等量的黃金換得石經??偫硇Υ?,“黃金有價,石經無價”。
這則實例說明,信仰可以賦予作品超越其本身的價值。房山石經的工程從隋代到清代延續千年,刊刻規模之大、歷史之長久,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見的。若無信仰作為支撐,很難想象這項浩大的工程能否延續千年并吸引著人們前赴后繼。對現代企業來說,信仰也可以為企業提供綿綿不絕的發展動力,成為企業競爭的軟實力,它不但能給人超越眼前得失的智慧和勇氣,更能夠轉化成開拓創新的活力和恒久堅持的定力。當我們懷揣著敬畏之心去做人做事,當我們找準了自己的價值標準不斷去沉淀,當我們的行為模式開始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去靠攏,古老的工匠精神會在我們的生命中復活,信仰的力量會指引我們走出一條撥云見日、天地寬廣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