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注重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可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對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世界衛生組織對人的健康下了一個定義:“健康不但是沒有軀體疾患,還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力”,可見,人的健康不僅指生理上健康,而且還應包括心理上的健康。
一、 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
1. 重視幼兒的情感需要。幼兒期是情感體驗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有著得到愛、愛別人的需要。因此,作為教師要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及良好的心境,用自身愉快的情緒和飽滿的情緒去引導幼兒生活在幼兒園這個快樂的大家庭中,在一日生活中關愛和關注每個幼兒,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防止不經意的行動和言語給幼兒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
2.尊重、愛護、理解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它們具有不同的認知、性格、學習風格和自我意識,有的孩子內向、沉穩、有的不善意與人交往,作為老師,我們要尊重幼兒的情感體驗,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保護孩子的個性發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們的興趣愛好,關心孩子的心里需要,保護孩子的個性發展,還要從不同得角度看待孩子的興趣愛好,善于發現還得閃光點,在生活中,教師要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和孩子講悄悄話,在游戲中要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的權利,這樣子,有利于幼兒自主性的發揮。
3. 鼓勵支持孩子,培養自信心,自信心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使幼兒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教師要善于發現并肯定幼兒學習及活動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克服各種困難,領略成功的喜悅。
4. 幫助幼兒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教師利用多種機會,讓幼兒學習多種,提高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幫助幼兒形成友好相處,互相合作,共同享有的良好的集體氛圍。為了派樣孩子良好的人際關系、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教師可以投放一定數量的材料讓幼兒合作完成某項任務等活動,讓幼兒體驗到分享的快樂并認識到自己與人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性行為。
二、 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貫穿。
由于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養成是受多方面影響、多種行為活動的綜合作用形成的結果,各種活動中蘊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結合一日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健康心理的主要方法。
1. 將五大領域的教育教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在制定各種活動目標時,我們要仔細分析材料,領會其內涵,不光要有知識技能,行為養成方面的目標,還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養目標,以充分體現一個活動指向多個目標的教育新觀念。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伙伴交往發展到混齡伙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引導幼兒體驗關心愛護他人所獲得的幸福和快樂感,學會關心他人,萌發互愛情感,社會領域中對幼兒進行互相關心的同情心和挫折教育,藝術領域中引導幼兒感受體驗樂曲的愉快情緒,以及各類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各種情感,讓幼兒始終保持愉快,積極向上的情感,體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意志力、不斷挫折和用于競爭的精神。
2. 以游戲為主,寓教育一日生活活動中、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體育游戲可以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更是促進合群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統訓練培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同步提高,相互促進。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于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戲中,就能發揮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3. 在生活管理中,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讓幼兒把握生活自理的技能、學會生活自理的方法,促進幼兒良好的習慣的養成。為了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的能力,我們大班帶小班,中班和中班一起玩各種游戲,夸大孩子的交往范圍,掌握更多的交往方向和生活技巧,克服膽怯心理,鍛煉幼兒的勇敢精神,達到提高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促進人格健康成長。
實際生活中的幾點教育方法。
(1) 興趣引導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了解孩子的性格來發掘他們的愛好。愛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會被集中起來,性格也會在對愛好的追求中變得完善。
(2) 鼓勵法。這是與興趣相輔相成的一個方法。在幼兒興趣之處進行承認和鼓勵,自身的行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識也得到了滿足;同時,幼兒愛好的發展離不開適當的肯定和夸贊。
(3) 反問法。語言作為一種重要的溝通工具,要合理運用。幼兒自身的分析判斷能力在形成時期,進行適當的提問和反問,同時進行一定的引導,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自我判斷力,促進思維的多向發展。
(4) 寬嚴結合的方法。這點至關重要,因為過分管理或者過分關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發展都是不利的。老師要始終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對客觀的角度來調節幼兒的不同行為,耐心地講解勸說,矯正不良的行為,鼓勵正確的行為。我們老師自身必須有一顆健全美好的心靈,將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記在心。
三、 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
幼兒期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奠基時期,如果沒有遇到挫折的經歷和磨練,就不能產生抗挫折的能力,也就不可可呢過具備適應現代化社會的良好素質。為此,提高孩子的整體素質,培養孩子科目具有在挫折面前積極向上的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很重要。
1. 要讓幼兒增強自信心和勇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讓幼兒獨立學習,盡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給孩子實踐的機會,通過生活自己淋呢個里的偶爾楊,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把握生活的技能,減少幼兒的依賴性,增強她們 我能行的 增強自信和勇氣
2. 要讓幼兒正確的面對失敗,孩子學習的工程中往往會遇到小很多困難,這也是一種挑戰,我們應當教育幼兒有勇氣面對不完善的結果,知道失敗僅僅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從學習到最終成功的過程,從中學習經驗和教訓,二不因遇到困難,失敗就不高興。
四、 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寬松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的人格性格健康發展的首要條件。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人一生中的許多“第一”都應該是從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種瓜得瓜,和豆得豆”,孩子的許多心理品質是在家庭中發展起來的,可見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對人的健康下了一個定義:“健康不但是沒有軀體疾患,還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力”,可見,人的健康不僅指生理上健康,而且還應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和睦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感受不到家庭友愛以及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進而在心靈深處始終有一種壓抑的感覺。這種壓抑感會影響到他們的言行,影響到他們人格的發展與完善。影響他的人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過分的溺愛。經常可以看到有些父母由于自己的孩子不聽話、貪玩、或說錯了話、做錯了事、或學習成績欠好、或沾染了陷溺上網、偷人錢物等不良習氣,便采納體罰、打罵的方法。認為“不打不成器”、“棒打出孝子”。 這種體罰和吵架是兒童形成不良個性心理品質的誘發劑,兒童在“絕對服從” 的高壓環境中易形成自卑、膽寒、畏縮等不良心理品質。同時在沒有撫慰、沒有同情、沒有溫暖的環境中,只能自己默默的沉浸在孤寂里,形成孤僻的心理品質。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熱愛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時刻把握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們當做花朵,用真情來澆灌,孩子們一定都會是一張張明媚的笑臉。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兒童在幼兒階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