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芹
摘要: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在面他們時要注意運用適用于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方法。對于有這種行為的兒童,切不可采用簡單、粗暴的辦法處理,這往往會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甚至會強化這種錯誤行為。這樣,孩子會對老師所提出的行為要求表現出一種消極的態度,使老師合理的道德行為規范要求無法讓孩子理解,也就無法轉化孩子內的行為動機,還可能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關鍵詞:偏差;糾正;策略
一.案例研究對象
今天是周二,是每月交飯費的日子,怕孩子的飯費丟在哪,于是我早早來到學校,準備收飯費。“韓曉,先把飯費給我,一會去訓練別丟了。”“好的,老師,這就給您”。“老師,我也要交,你待會吧,你又不訓練”。“好的,老師”。我一邊吃飯,一邊和孩子們交流著。吃完飯,我就走進教室收飯費“季某某,你的飯費呢?”。“老師,我的飯費丟了”,“丟了,不可能,你再找找。”“老師。真沒有,我找好幾遍了。”“剛才你不是還要交給我嗎?“對呀,我剛才放在桌子上了,就去做值日,回來一看就沒有了”。“你們誰看見他的飯費了?”“沒看見,老師”。“真是邪事了,這么一會就沒有了”。我越想越納悶,對了,學校不是有監控嗎?走去看看去,一定要把飯費找到。
跑操回來,我直接去主任的辦公室,說明緣由后,請求主任幫助。打開電腦,慢慢找到我們班級,又找到早上的時間段,錢袋子在季某某的桌子上。只見我班的一個小男孩溫某某拿著笤帚在掃地,他左手拿著笤帚,右手拿著矬子,從后邊往前走,走到季某某的桌子那時,只見右胳膊輕輕從季某某的桌邊一碰,裝錢的袋子就掉到了地上,只見小男孩用笤帚把錢袋子掃進了矬子里,我心想:準是倒進了垃圾桶,幸好垃圾桶還沒倒。可是,這個小男孩溫某某端著矬子沒有往垃圾桶里倒,而是從講臺前往自己的座位走,只見錢袋子在矬子里放著,再回來時錢袋子沒有了,我的心哄一下,怎么可能,這是一個非常英俊、老實的孩子,不會做這種事的,不可能,不可能……
回到教室里,我把這個小男孩溫某某叫到我的面前,只見他面不改色,心理素質過硬。“老師,您找我干啥呀”“孩子,好好說,你干啥壞事了”,“老師,我沒干壞事,真的不是我,老師我發誓不是我。”“那好吧,你是不見棺材不掉淚,走吧,去看監控。”“好的,去就去。”“我又一次來到主任辦公室,打開監控,讓他看個清清楚楚。”“老師,我沒有想拿別人的錢,我就想看看那個紙里包的是什么,我不愛錢。老師,您相信我,我最膽小,我連找您背書都不敢,您相信我,我不是真的要拿錢……”。“好吧,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這件事不是小事,這是一個人的品質問題,你先把錢拿來,必須讓你的家長知道,我請你家長來一起解決這件事。”家長來了,我又請家長和我一起看了一遍錄像,把他媽媽當時就給氣哭了,孩子痛哭流涕,一再向老師承認錯誤。我和她媽媽又進行了交流,答應他不在全班面前揭露這件事,以后這種事情保證不再發生。
二.案例背景分析
我一直認為溫某某這種行為與“偷竊”行為是有區別的,不能扣上“小偷”帽子,這主要是他在成長過程中出現認識偏差造成的。只是一時糊涂,我認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1.家庭因素
溫某某的父親是一位建筑工,每次用錢時都要和溫某某的媽媽要,媽媽總是說家里沒錢了,總是和我要錢。溫某某以為家里真的沒錢了,這點錢可能會給家里生活添點什么。
2.僥幸心理
他認為自己做得相當隱蔽,不會被別人發現的,他早有預謀,他把錢拿回去之后當老師問“誰看見季某某的錢時”,他的心里在七上八下,于是就把包著紙的錢扔到了別人的桌子底下。是他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只要自己不承認,拿別人東西是沒有什么后果的。
三.矯正過程和策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更加關注這個孩子的行為,多次找他談心,我親切地向溫某某提出老師希望他做一名誠實的孩子,并保證這件事永遠不會和其他孩子說。這樣做,使得他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出丑,也防止了同學乃至同學家長對他產生偏見,保護他,使他有一個正常的和其他孩子一樣的交際環境。我對他的理解和親切的態度,是他保存了尊嚴,為師生之間的進一步交流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這一切更有利于進一步做好他的思想轉變工作,防止了他在大眾壓力下,“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產生。
接著,我又主動找他單獨談心,表明我想幫助他的態度,用很和氣的語氣跟他交談,我首先和他在思想上達成共識,隨便拿別人東西是可恥的,老師希望他能改掉這個毛病,怎么改呢?我讓他在每次想去拿別人東西的時候,都在心里對自己說:拿別人東西是可恥的,別人會看不起我的,而且拿別人東西遲早被發現的,我還讓他熟背了兩句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最后,我在晨會課上向全體同學進行了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教育。雖然沒點他的名字,大家也還沒往他身上想,但他知道了現在全班同學都懂得隨便拿別人東西是可恥的,因而他有一點心理壓力。這次教育效果很好,對溫某某某觸動很大,從此班級里沒有再發生丟失東西的現象。
四.教育反思
1、首先要注意運用適用于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方法。對于有這種行為的兒童,切不可采用簡單、粗暴的辦法處理,這往往會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甚至會強化這種錯誤行為。這樣,孩子會對老師所提出的行為要求表現出一種消極的態度,使老師合理的道德行為規范要求無法讓孩子理解,也就無法轉化孩子內的行為動機,還可能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兒童私拿別人物品的行為不應該簡單的看成是思想品德問題。而應該更多地從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行動產生的原因,真誠友善的幫助兒童改正這一不良行為。
2. 一般兒童在某方面取得進步時,教師往往會在集體面前給與表揚,但私拿別人物品這類問題的克服則不宜在集體中宣揚,否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同時要有學生反復的準備,適當的控制外部條件,幫助他們避開某些直接誘因。并通過教育,使他們堅信與錯誤作斗爭的信心與決心。當孩子有進步時,老師及時表揚、鼓勵、贊賞。當學生的不良行為出現反復時,教師切不可急躁,既要批評,又要耐心說服。我對鄭某進行心理幫助時注意到這一點,采取單獨談心,充分肯定的做法,看來是行之有效的。
3.、教育指導學生時不宜哪成人的道德標準去衡量輕少年,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為行為出現偏差的同學創設與其他同學平等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的環境,因為青少年是在發展中的,心里還不成熟的人,在充滿愛與友善的環境中更容易糾正他的行為偏差,促使他的內心自省,使他向好的方向發展、進步。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