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
摘要:我校是全員寄宿制學校,學生全部從1-6小學區片招生來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較好、但有很多家庭是重組、離異、單親家庭較多、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集體,學生在不適應環境、家庭發生重大變化、不會與人交往、交流、二胎家庭、部分學生抗挫能力差、不自信、班級風氣的轉變等方面。如何讓學生在學校快樂的度過住宿生活呢,小學生住宿會對學生未來成長有哪些影響呢?
關鍵詞:小學生;住宿;心理
我校是全員寄宿制學校,學生全部從1-6小學區片招生來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較好、但有很多家庭是重組、離異、單親家庭較多、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集體,學生在不適應環境、家庭發生重大變化、不會與人交往、交流、二胎家庭、部分學生抗挫能力差、不自信、班級風氣的轉變等方面。一個學期針對教師心理輔導的有12次,成立個人檔案的有3個,共接待家長訪談8次,學生心理輔導22人次,回訪若干,從開學到現在心理輔導平均每天接待2人,由于是住宿單位,夜間接受心理疏導的學生2人,幫助生活老師解決了學生心理及情緒上的問題,個別學生接受輔導的有3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危機干預2次。轉介德育中心2人。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在6歲到12歲之間,處于皮亞杰所說的具體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外界的事物有了自身的看法,會根據經驗判斷事物,雖然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但這個階段對于學生的一身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個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自律性較差,一些學生在家庭對父母依賴性強,開始群體生活后存在生活自理問題,因此在管理上比較繁瑣。這讓我有了新的反思,如何讓學生在學校快樂的度過住宿生活呢,小學生住宿會對學生未來成長有哪些影響呢?
一、小學生住宿現狀分析
很多學生因為過早開始獨立生活,離開父母的照顧,家長的噓寒問暖,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不被人喜愛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一些學生因為情緒波動較大而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或者在家的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而漸漸被周圍的同學排斥,也有一些性格本身偏內向、安靜的學生隨著住宿生活開始性格更加孤僻,缺乏與周圍人的互動。這時如果缺乏人適當的關心或幫扶,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即便給孩子良好的住宿條件、可口的飯菜,如果缺乏關愛,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在家里被父母寵著,打不得罵不得。一哭就什么問題都解決了。因此很多學生都扮演“小霸王”的角色,喜歡就要買,不愛分享,以自我為中心,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雖然調皮的學生會獲得教師的關注,但也是最讓教師嘔心瀝血,最為頭痛的。規范學生的行為最重要的涉及到學生的安全。不能再床上蹦蹦跳跳,是為了不讓學生摔倒。不能打鬧,是為了預防學生因打鬧而出意外事故,更是避免加深學生間的矛盾。除了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身心進行關懷。
1、我校學生的普遍性問題
一年級不愿意住,學校、老師做足了充足的準備,但家長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去應對住宿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一、三年級混住矛盾凸顯,三年級哥哥姐姐的角色轉變,同班交往的輔導,問題多、重、雜。四、五、六年級一起住宿容易聚在一起鬧。個別生情緒失調,需要處理同伴關系。怎樣增大生活中的自由性,有張揚、有選著性、個性的自主性。
2、家長層面
家長沒有意識到學生在家和在學校個體和群體的區別。家庭情景和學校情境的模式不同,需要學生在不同模式的區別,普遍面對的區別。家長覺得不就住個宿嘛,有什么難的,但是對于6歲孩子住宿是孩子面臨特別大的困難。正常情況下,心理方面的缺失,對于黑暗和死亡的恐懼都是在6歲左右形成的,包括在黑暗中的聯想,分床睡,分房睡要早,6-7歲以后就更難了。在群體生活情境下,同班同學間的欺凌機會增加。出現問題會隨之效仿,出現問題怎么去樹立威信,遇到困難誰幫助了誰。形成是老師喜歡的,用我期望的行為去代替什么行為,對于孩子來說,住宿、上課,學校掌管著他的一切。出現問題大家都對問題比較在意,目光指定在問題上,老師情緒也會緊張,但從中有什么好的,需要去關注和推崇的,誰來找問題,看問題,負面的問題就會太多,好的東西不能推崇出來。
二、寄宿有利于小學生的成長
寄宿能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獨立自主的精神。這里所言的獨立自主,不僅指生活的飲食起居能夠很好的自理,還包括一些問題上的判斷、決策能力。因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所以,我們的家長不僅在生活上照顧的無微不至,在對事情的決斷和決策上,也出于保護心理而不讓孩子們自己拿注意。小到穿什么、吃什么,大到有什么愛好,學些什么,一般都有家長說了算。因此,有些孩子一直被家長庇護到大學畢業,一遇到關鍵時刻,就拿不定注意,優柔寡斷。
能促進小學生同伴之間的交往。因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我們的孩子缺少了很多兄弟姐妹間的情感體驗。因此,同伴在他們的人生中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寄宿學校里,孩子一天之間都在一起,所以,他們能更多得體驗到同伴之間的友情,并與同學的爭爭吵吵和磕磕絆絆中學會了理解他人和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這為他們的社會化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寄宿能發展小學生的自控能力。任性是獨生子女的一大通病,因為我們的家會不惜一切的去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他們沒有太多地方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對不滿情緒的宣泄。但是在寄宿制學校,一個教師會同時管三四十個孩子,因此,每個孩子都不同程度的控制自己。孩子要學會適度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不滿情緒的表現。控制自我心中的做法等。而這些自控能力的提高,是他們立足社會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對心理行為發展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對某市789名學齡兒童進行調查,寄宿制小學兒童輕、重度感覺統合失調率為25.84%和7.68%。在行為問題調查中檢出率為27.55%,明顯高于普通小學兒童17.37%的比例。寄宿制小學兒童的違紀行為和神經癥問題比率也明顯高于普通小學兒童。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寄宿制學校的小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是敵視、偏執和人際關系敏感等。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適合遠離父母,而正是培養孩子良好情感的關鍵期,就好像嬰兒哺乳期必須用母乳喂養一樣重要。在這個關鍵時期,孩子缺少了最基礎的情感環境培養是非常遺憾的,更是無法彌補的。
1、對感情發展的影響
寄宿生往往在周末才能和家長見面。他們很少和父母進行親密接觸,特別是身體接觸。兒童在寄宿學校待上一段時間后,往往會形成孤僻、對別人缺乏信任、缺少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在生活中也不容易體會到積極、愉悅等感情。小孩一年級上寄宿學校還是早了點,畢竟小孩小,依賴大。如果你小孩很獨立,而且本人愿意住讀,可以考慮住讀。但如果他心理不愿意去。我覺得可能會給小孩心理造成一定壓力,可以培養獨立。
很多學生因為過早開始獨立生活,離開父母的照顧,家長的噓寒問暖,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不被人喜愛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一些學生因為情緒波動較大而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或者在家的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而漸漸被周圍的同學排斥,也有一些性格本身偏內向、安靜的學生隨著住宿生活開始性格更加孤僻,缺乏與周圍人的互動。這時如果缺乏人適當的關心或幫扶,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即便給孩子良好的住宿條件、可口的飯菜,如果缺乏關愛,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2、對生活習慣的影響
讀小學的孩子正是開始懂事的階段,而周圍環境對他的影響非常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這個階段的孩子不適合獨立生活,而正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在這個關鍵期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在關鍵的一環是非常遺憾的,也是無法彌補的。
3、對智力的影響
小學生的智力特點決定了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僅需要老師的指導,更離不開家長的默契配合。如果在這個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期缺少家庭教育的疏導與扶助,孩子得不到個性的培養和哺育,就會造成智力發展的營養不良,更是孩子終生都無法彌補的。
4、對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寄宿生很少接觸學校以外的環境,久而久之,學生的眼界可能越來越窄,對社會的了解和實踐的機會過少,不利于學生的社會化發展。
四、心理層面進行個性化關懷
很多學生剛到寄宿性學校會表現出好奇和興奮,認為擺脫了父母的管制,但經過幾天的時間就會在身體和心理上表現出很抗拒,想父母、想家。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處理,會遇到從未遇到的挫折和狀況而不知所措,不再扮演家中“主導”的角色,會遇到如何與他人相處方面的問題。學生會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哭鬧著想回家,發脾氣,摔東西已是常態。這時學生更需要的是關懷,而不是大聲的責罵和懲罰。因為學生長期待在家中,缺乏與外界的互動,更別說是遠離父母與一群陌生人開始生活,難免會產生抗拒。因此教師更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關懷。關注學生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讓學生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把學校當成另一個家,從而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教師應該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最近學生的表現如何,是否與周圍人發生矛盾,是否身體不舒服,天氣變化快而學生是否有適宜的衣服等等。讓學生從生活中體會到教師的。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凡事都有兩面性,孩子在家父母管不了,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作業有問題家長也管不了,有時間有能力管孩子的畢竟是少數關愛。除了教師對學生的噓寒問暖,更重要的是多與學生交流,明白學生的需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也需要訴說自己的快樂與煩惱,也需要有一個人為自己遇到的難題出謀劃策,良師益友強調的是教師能作為一個朋友的角色陪伴在學生身邊,是一個雙方平等的狀態。與學生交流,既能了解到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也能把握到學生的發展動態。教師關愛學生,學生也能體會到他人的關心。
五、多樣化的活動豐富校園生活
因為缺乏與外界的互動,學校的生活比較單調,學生原本積極活潑的性格可能因為受到一系列的規范而更內向,思維也因為經驗的限制而局限僵化。因此學校舉辦了一些活動提高學校的積極氛圍,為單調乏味的校園住宿生活增加一點亮色,讓學生不再抗拒回到冷清的宿舍。寄宿生除了一些體育和藝術類等教學活動外,就是上課。以體育運動的形式組織的活動。讓學生在其中展現自己,更能體會到運動的樂趣。拔河、接力賽體現的是合作,跳繩、跳遠展現的是競爭的實力。學生既能從中得到成功的喜悅,也能有益的利用課外時間。除了運動會,也可以準備學生與其家長互動的親子活動。讓學生與家長多交流、互動,相互理解,而不至于缺乏溝通而情感漸漸淡漠。親子活動、運動會、才藝表演等都可以讓住宿生活不再單調,讓學生更快的融入到住宿生活中。
六、結束語
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而不是一味要求行為上的規范。認真的關心每一位學生,豐富學校的活動,讓學生能從中更好的學習與生活,家校共育才能使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牛泉.我國農村寄宿制學校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5).
[2]雅拉毛.突出特點加強管理提高寄宿制學校辦學效益[J].中國民族教育,2007,(7—8).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