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重返“1時代”,為1.8%,低于預期,此前對通脹的預期得以解除。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CPI下降的主因是食品價格下跌。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消息,今年前三個月CPI數據分別為1.5%、2.9%和2.1%,4月份的1.8%比上個月回落0.3個百分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分析,4月份雞蛋、鮮菜和鮮果價格上漲合計影響了CPI上漲0.33個百分點。但豬肉價格下降明顯,約16.1%,影響CPI下降約0.43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影響CPI上漲1.67個百分點,其中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5.2%,最為突出。CPI綜合反映居民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數據來源于全國31個省(區、市)500個市縣。
路透社10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觀點認為,食品價格還將繼續拖累CPI漲幅。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10日發表觀點稱,預計全年CPI將維持在2%左右,不會超過2.5%。
路透社援引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的觀點稱,目前物價運行基本保持穩定,從國內總供求來看,未來可能引起通脹抬升的因素并不明顯,但需要關注由于地緣政治因素變化所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出現超預期偏離,關注輸入型通脹的影響。
近日,美國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導致國際油價跳升至三年半高位,上海原油期貨也創下新高。西南證券宏觀分析師楊業偉認為,油價上漲風險對通脹形成一定壓力,但在弱食品價格環境下油價難以推升通脹至3%以上,因而對政策和經濟沖擊相對有限,通脹將延續平穩態勢。▲
(倪浩)
環球時報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