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宗澤
4月中旬筆者訪問美國,有機會與官方、學術界以及媒體交流。因正值中美貿易爭端升級,美國向中國揮舞關稅大棒,中國發誓將以“同等規模、同等力度”作出回應,雙方關系劍拔弩張。此行給我留下的較深印象與感受是,美國國內對華政策辯論激烈,怨氣不少,涉華輿論醞釀重要變化。當前較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過去幾十年美國對華政策都沒成功,沒能改變中國,因此失敗了,現在亟需嘗試以新的更強硬政策對中國說“不”。
面對日益趨緊的中美經貿關系,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外交已經由韜光養晦變為有所作為,因不再低調,才會被美國盯上,最終招致美國的攻擊;反之,如果中國繼續保持韜光養晦,就會掩護中國的崛起,降低中國崛起的成本。無獨有偶,在美國也有一種看法,認為當前中美關系出現問題,主要是中國引起的。有人稱很懷念“過去的好時光”,那時的中國低調寡言,埋頭發展;但現在的中國變了,變得咄咄逼人。這些現象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事實?中國又當如何抉擇?
歷史是面鏡子
首先,美國曾在上世紀出現過兩次被對手趕超的隱憂,但每次都有驚無險。一次是蘇聯的GDP一度超過美國的60%。美國對蘇聯加大遏制,同時蘇聯也犯了致命錯誤,最后蘇聯解體,一敗涂地。美國自詡“不戰而勝”,贏得了“歷史的終結”。第二次是日本GDP一度超過美國的60%,引起美國警覺,不惜對日本死纏爛打,“廣場協議”一劍封喉,讓日本失去了20年,從此一蹶不振??梢姡灰渌麌褿DP超過美國GDP的60%,就是一個坎,美國會毫不留情地對挑戰者痛下殺手。這與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或對手是否韜光養晦無關。
2017年中國GDP已經超過美國GDP的60%,跨越了美國能容忍的限度。這在美國看來,中國已經是一個“威脅”,而且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潛力均遠大于歷史上的蘇聯與日本。美國承認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對手,中國的經濟實力很可能在可見的將來超過美國,并且擁有世界四分之一的工業能力,創新科技水平正快速追趕美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充滿吸引力。于是自去年底以來,美國政府發表的幾個報告中均為中國貼上“修正主義國家”、競爭對手等標簽,華盛頓對中國的排斥乃至壓制并不意外。
由是觀之,美國此番妄圖發動貿易戰,漫天要價,并不僅僅試圖在經貿上一舉壓服中國,而是被美國賦予了更多的政治、安全內涵,以壓縮中國的發展空間,甚至打斷中國崛起的進程??梢韵胂?,今后美國挑起沖突、進行戰略敲詐的可能性更大,甚至會愈演愈烈。美國劍指“中國制造2025”,恰恰證明中國政府為國家長期發展所作的未雨綢繆的規劃是正確的、有遠見的。美國對中興的制裁給中國也敲響了警鐘,痛定思痛,該事件反過來將加速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只有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不會受制于人。此次貿易爭端開始以來,中國的一系列強烈反擊讓美國措手不及。對中國而言,是被逼上梁山,沒有退路,只好背水一戰。
中國并未告別韜光養晦
換個角度看,今天的中國時刻處于國際聚光燈下,就如同一頭大象不可能隱身于小樹之后。中國現在所處的國際環境、政策目標以及行為方式已經發生顯著變化,中國即便想繼續韜光養晦,恐怕也有相當難度。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意味著告別韜光養晦。
從國際層面看,國際社會對國力不斷躍升的中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希望中國承擔更大國際責任,有人甚至指責中國“搭便車”。因此,中國需要在承擔國際責任上有所作為。近年來中國提出一系列的倡議,其核心都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比如“一帶一路”、創建亞投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中國愿意承擔更大責任的國際告白。
從中國自身發展進程看,中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階段,現在正走在強起來的大路上。為了更好地維護中國日益全球化的利益,緩減外界對中國意圖的猜疑與不安,中國有必要增強內外政策目標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步走,即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全體中國人民意志的集體體現,是為之奮斗的目標,任何人也休想阻擋。
中國的成功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不是威脅,而是貢獻。冷戰結束以來,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其他大國都打過仗或仍在打仗,中國卻一直在集中精力搞建設,是最和平的國家。中國對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增長所做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一,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要看到,中國提出與美國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就是新形勢下韜光養晦的體現。新型大國關系指的是與美國營造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系。歷史上有哪個崛起大國對守成大國,提出過如此以合作共贏來界定雙方關系的倡議?十九大報告指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但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上述兩個不變,難道不是韜光養晦嗎?
綜上所述,中國的崛起沒有彩排,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在變中把握不變,在不變中運籌變,既順應大勢,又站穩腳跟,是中國面臨的尖銳挑戰。未來中國要繼續保持冷靜,既要做好正確的事,又要避免犯錯,防范重大風險。唯有如此,方能確保中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立于不敗之地?!?/p>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