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強 趙莉莉 郭智芳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自教社政[2004]13號文件發布以來,高校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但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其中,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是影響“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將角色扮演教學法引入課堂教學實踐之中,對于提高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思想性和吸引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角色扮演 教學法 “形勢與政策”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題一般課題“討論式學習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BJSZ2015YB05)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01-02
2004 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中指出“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余年來,“形勢與政策”課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一些亟待加強的地方。經過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引入角色扮演教學法是實現啟發式、互動式教學的一個很好嘗試,大大提升了課堂效果。
一、形勢與政策課的現狀
“形勢與政策”課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現實性和動態性等特點,它對于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國際形勢,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正確認識、看待社會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有些“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譬如,有的“形勢與政策”課堂甚至被稱為“時空封閉式的孤島課堂”、“身體捆綁式的靜態課堂”、“無思維活性的休眠課堂”、“無情感參與的冷漠課堂”。其中較大的困境在于學生個體意識和獨立意識較強,反感“空”、“虛”、“大”,單純的說教效果欠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互動性不足;課堂模式仍是以教為主,學生缺乏求知興趣,學習功利性強,沒有自覺地從“知識接受者”向“建構者”乃至“創生者”轉變。單純的政策宣講、知識傳授已經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2015年7月27日印發的《關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以下簡稱《計劃》)中指出,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的意識不強,要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推廣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大學生學習興趣和滿意程度,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因此,筆者將角色扮演教學法引入教學實踐之中,對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教學實效進行積極探索。
二、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基本理論
(一)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內涵及分類
角色扮演法(Role?鄄playing)又稱為模擬法,是指在模擬實驗中要求被試者扮演特定的角色,以便取得類似于真實情況下的結果。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教學理論研究人員將其引入到學校教育領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角色扮演教學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
角色扮演教學法,是“情境領域教學方法”中的一種,具體是指在設定某種教學目標后,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擬真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分析和演繹出問題情境中不同角色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并嘗試著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定位,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教學過程。
Littlewood(1981)將角色扮演分為六種類型:對話提示控制的角色扮演;提示和信息控制的角色扮演;情景和目標控制的角色扮演;辯論或討論式的角色扮演;大規模的模擬活動;即興表演。在選擇角色扮演的類型時,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和素材信息合理選擇適用類型。
(二)角色扮演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角色理論為角色扮演教學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角色理論的基本觀點有:
1.角色是指個體在群體、社會中占據一定的地位而顯示出的態度和行為模式的總和。
2.每個個體都處于一定的社會位置,周圍人按照社會角色的一般模式對個體的態度和行為提出一定的要求,即“角色期望”。
3.個體按照“角色期望”形成“自我”的同時,在其框架范圍內行動,這是個體進行的“角色扮演”。
4.角色扮演過程包含角色期望、角色領悟、角色實踐三個基本環節,即,在社會對個體的態度、行為等提出的要求之下,個體對所要扮演的角色有了自己的認識與理解,進而將理解和領悟到的內容付諸實際行動。因此,角色扮演教學法的目標是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設身處地的感受角色間的沖突和矛盾,了解旁人的思想、立場,從而移情到自身,明確自身角色定位,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
(三)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實施流程
對于角色扮演活動的流程,如果把F.Shaftel和G.Shaftel(1967)的觀點與相關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可以將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實施流程簡化為“準備活動、扮演角色、討論評價”三個基本環節。
1.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環節,包括創設情境、角色分析、劃分小組、組內分工等基本內容。教師應先創設一個擬真的問題情境,設定出問題情境中的若干個角色,再由學生對情境中的角色進行分析,根據學生數額劃分出合適的組別,各小組選定一個擬扮演的角色,小組內部進行合理分工,選出角色扮演者、評委等。
2.角色扮演。角色的扮演過程是一個創生性的演繹過程,各角色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這一環節得到充分演繹和呈現。雖然學生在準備活動環節已經對情境中的角色進行了分析,對基本觀點、背景材料和事實信息進行了收集整理,但在實際扮演角色的環節,從角色的立場出發與其他角色進行互動時,總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情形,觀點之間的相互碰撞常常會衍生出新的觀點和理念。因此,本環節是一個創生性的演繹過程,同時也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和啟發,并及時應對一些突發狀況。
3.討論評價。此環節是對扮演角色環節中呈現的觀點、立場進行分析、取舍、補充、融合,進而嘗試達成角色間共識的階段。評價方式有三:教師評價、學生間互評、學生的自我評價。而教師有效的總結和評價是對角色間趨同的觀點進行整合總結、對相異的觀點進行取舍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過程。
三、角色扮演教學法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實踐應用
(一)在“形勢與政策”課中運用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角色扮演教學法具有發揮學生主動性、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為學生提供更大、思考空間和表現機會等優點,但它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成功實施還需要一些客觀條件,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創設擬真問題情境、激發內在學習動力。教師在根據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并非所有問題情境均可采用角色扮演教學法。適用的問題情境需具備以下特點:(1)具有不同的角色,角色有各自的利益取向;(2)角色間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矛盾或利益沖突;(3)矛盾和利益沖突有待解決,并且解決辦法需多方協商。因此,模擬的問題情境不僅是根據教學主題設定的,更重要的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生的真實需求相融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2.教師正確引導,熟練把控全局。角色扮演教學法的使用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主題的選定、準備活動的進行、角色的扮演到討論分析,這一系列環節都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洞察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例如,在準備活動階段,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啟發學生,促使學生正確理解問題、明確角色間的矛盾沖突、把握角色扮演的精髓、洞悉如何評價角色扮演。
3.積極統籌課堂時間、合理安排流程進度。教師需要預估準備活動、扮演角色、討論分析三個環節所需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準備活動的環節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考慮到實際操作時的時間掌控,準備活動可以放在課前進行,課堂時間僅用于角色扮演和討論分析。
(二)角色扮演教學法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實踐應用
筆者將教育部印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分為相關專題模塊,將角色扮演教學法應用到“形勢與政策”課相關專題中。以“社會民生熱點”模塊為例,該模塊選取的主題是“撥開霧霾,重見藍天”。圍繞“誰來為霧霾買單?”預設3-5個角色,如市長、環保部門、市民、企業(尤其是重工業)、媒體等角色,采用辯論式的角色扮演形式。這次辯論式的角色扮演共分為分組陳述、組間辯論、評委點評三個環節。因為班級內學生數額較大,此次角色扮演采用的是分小組演繹角色的方式,各個小組抽取一個角色,與其他小組進行角色間的互動。與此同時,教師指導小組內部成員分工合作,確保每位同學都能承擔一定的任務。課堂上,各小組陳述立場、觀點,進行角色間的多方辯論,隨后各小組的評委對本小組和其他小組的觀點陳述和辯論進行打分和課堂點評。結合教學目標,綜合學生們的表現,教師對各小組共同表達的“霧霾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同呼吸,共責任”等觀點進行總結陳述,并以“現實中的霧霾類比人生中的‘霧霾”,對學生提出人生期許。
(三)角色扮演教學法課堂實踐的初步成效
根據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和學生們的反饋,角色扮演教學法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其一,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在課堂上,學生們的辯論有理有據;學生評委認真聆聽、觀察各小組的表現后評分、點評;整個課堂的“出勤率、抬頭率、點頭率、回頭率”都保持了很高水平,課堂辯論氛圍熱烈、活潑。其二,學生的課后反饋情況良好。例如:學習到很多有關霧霾的常識,了解到了國家的相關政策和舉措;在課堂上獲得了展示的平臺、鍛煉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評分及課堂點評的過程中,對比他人的表現,反思了自身的不足;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讓自己有能力更好地服務國家建設和發展。
(四)應用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實踐反思
1.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亟需重視。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提高“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的基本要求。為促使學生主體性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應做到把學生的合理需求融合到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之中,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和展示空間,讓學生在課程中充分、全面成長。
2.教師的專業能力務必加強。應用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形勢與政策”課堂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教學設計和組織能力、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總結反饋的能力等。教師是維持整個教學過程有序、高效進行的關鍵力量。
3.課堂評價方式有待完善。這是實施角色扮演教學法的難點之一。傳統的評價方式無法考察學生經過角色扮演發生的所有變化。目前,教師只能通過課堂觀察、學生課后的心得體會等作為考核學生平時成績的重要指標。因此,科學的評價方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Z].教社科[2015]2號,2015.
[2]Littlewood W.(1981).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1-62.
[3]黃發友.增強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實效性的教學模式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0:57-60.
[4]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學”的原理與評價[J].教育科學,2004,06:28-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