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淵
【摘要】國內醫學教育存在知識體系不合理現象,突出體現就是醫學人文學教育不理想。目前在醫療實踐中,存在以混淆醫學科學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現象,這可能是很多“醫患矛盾”的原因。醫學生人文基礎差、醫學人文學教育與醫學實踐接觸不良、醫學人文學教育未聯系國情是橫亙于中國現代醫學人文學發展道路上的主要問題。建立中國特色人文學理論框架,形成系統評判教學效果做法,堅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統一,積極探索醫學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推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的重大工程。
【關鍵詞】醫學教育 人文學 現狀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21-02
隨著醫學模式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與此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服務已向四個方面擴大,即從單純治療擴大到預防保健,從生理擴大到心理,從醫院服務擴大到家庭和社區,從單純的醫療技術措施擴大到人文學相關的社會醫療服務。目前醫療服務中存在一些矛盾,常以“醫患糾紛”等形式出現,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其部分原因在于醫學人文學教育不能與時俱進,以下是一些思考和建議。
近年來,醫患矛盾成為國內熱點社會問題。實際上,醫學生的醫學人文學教育的缺位可能是醫學與社會、倫理、文化傳統產生磨擦的部分原因。醫學具有技術、人文二重屬性,“有時治療,常常安慰”才是醫生正常狀態。沒有人文學的支撐,臨床中很多問題,如醫患溝通、患者選擇權和隱私權的保護、患者健康利益最大化很難得到解決。促進現代醫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我們繞不開兩個問題[1]:一是醫學技術性方面的問題。科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承認自身可能出錯,承認自己只是在一定范圍內、一定情況下才是科學的。作為科學教育者,我們首先從自身要避免泛科學和唯科學主義。二是醫學人文學方面的問題。醫療技術的對象是具有價值觀、倫理觀的自然人,用人文學的價值觀、倫理觀來評估醫學、評估各種醫學技術,才可能對某一醫療技術作出全面的評價。
目前在醫療實踐中,存在以醫學科學價值代替其他價值,以醫生的倫理觀念代替病人的倫理觀的情況,這是醫學人文學教育的失敗。應該認識到,國內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但醫學人文學教育的缺位不代表醫生執業道德的瑕疵,大多數醫生會自覺將自身人生經驗、普世價值、一般社會道德“補位”。但是作為醫學教育者,我們不能依賴“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樣樸素價值觀作為現代醫學的支撐,我們需要標準化的、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人文教育體系。
目前醫學人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1)人文基礎差:以美國為例,美國醫學院校招收的學生是取得學士學位的本科畢業生,學生來源于理科大學畢業生。美國本科教育中強調人文學內容,而且,不得不承認,美國社會文化中人文學土壤肥沃。中國醫學院校招收生源是高中理科畢業生,“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被認為“副科”,人文素質教育相對較弱。與美國年齡較大、價值觀較穩定的醫學生比較,國內年輕的醫學生人文基礎較差。2)醫學人文學教育脫離醫學實踐:據筆者所知,大多國內醫學院的醫學人文學課程設置中,課時短、形式單一,仍處于“照本宣科”的模式。教授的內容,往往側重意識形態的探討,忽略了邏輯、方法的引導,忽略了價值觀、倫理觀的引入。醫學生不能對人文精神的內涵和其在醫學實踐中的應用有清楚和深刻的了解,對學生的價值觀影響微弱。同時,醫學人文學基本在低年級學期開設,并在臨床前期結束,縱向上缺乏序慣性。因此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3)醫學人文學教育未聯系國情:世界醫學人文學發展超過100年,醫學人文學在歐美國家已受到廣泛的關注[2]。國內有識之士近年引入很多先進的人文學理念,需要指出,西方的醫學人文學核心思想圍繞西方生命學經典的病人自主性原則展開,該理念落地國內不是個一蹴而就的過程。中國的傳統、中國患者的家庭觀念、經濟基礎、法律觀念、生命觀可能使這些舶來品水土不服。建立中國特色人文學理論框架,并持續改進,是個解決的辦法。
針對國內現狀,現代醫學教育重點要增強醫學的人文特征,改變醫學科學的“純技術性”,實現醫學與人文科學的相互滲透。在教學內容、形式以及考核標準進行改革。1)跨學科教學:醫學人文學包括哲學、倫理學、心理學、衛生法學、宗教及跨文化等內容,很多醫學院校上述學科非優勢。近10年國內多所院校合并,不少醫學院成為綜合大學醫學部,可以利用綜合大學多學科優勢,形成跨學科教學形式,請兄弟單位老師講學。教學內容不是以章節的形式出現,經過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講授或討論題目。如墮胎問題、濫用毒品、因病返貧、醫保報銷、醫療糾紛應急預案等具有中國特色、切中時事的題目,可以邀請醫院在職醫師甚至患者講述具體醫療案例,人文學科講師引導醫學生分析、探討案例,即所謂”情景教學”,進而達到西方醫學教育者所稱的“移情作用”。這種人文知識和醫學實踐的一體化教學可以促進人文科學與醫學實踐的融合,提高人文教育的實效性,使醫學生對人類生命、死亡及生存意義等的理解深入。將抽象的人文學思想“移情”至醫學生的價值觀內。2)標準化病人教學:醫學教育要標準化和滿足社會的需要,要以“以病人為本”的原則貫穿始終。標準化病人自1963年由霍華德·博若斯博士(Howard Barrows)提出[3],經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國際上已經有專門的學會、著作和大量研究性論文。國內近年多家教學單位已經開始應用標準化病人進行教學評估等檢測,并且已經開始討論標準化病人作為執業考試內容的可能性。以本單位標準化病人運用經驗而言,存在不少問題亟待改善,比如某些病理特征的模擬失真。導致醫學生心存“這是個假病人”, “真實情況不會這樣”的想法,進而喪失嚴肅性。此外,標準化病人人文學特征缺失也是重要問題。我們已經著手培訓立足中國國情的,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宗教的、 “會生氣、會反問”的有教學意義的、有人文屬性的標準化病人庫,甚至包括“醫療糾紛”標準化病人,希望標準化病人進入教學實踐中,利用自身的人文學特征,在教學中對學生潛移默化,達到教育的目的。當然,從標準化病人的建立到教學相長的目標還有距離,我們希望通過觀察、試驗,有相關論文發表以為國內醫學教育助力。3)醫學考核中人文內容的設置:2001年,美國住院醫師教育評鑒委員會(ACGME)提出“效果工程”[4],要求其所屬的會醫學院與教學醫院必須要對其住院醫師的醫學知識、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習與改進、病人關懷、基于醫療體系的執業、人際與溝通技能與專業精神等6項核心能力進行系統教育并展開評估。自此,醫學人文學內容在美國醫學生執業考核中比重漸大。應該認識到:國內仍處于現代醫學人文學教育發展的初期,立足于應試教育的國情,在醫學生重大考核中加大醫學人文學內容比例,是目前醫學人文學發展的必要一環。國內很多教學單位已開展OSCE考核、評估。因其具有標準化、廣泛性、連續性特征,可作為醫學人文學考核內容的載體,比如病史采集站點的考核中,打分標準中應有是否照顧患者隱私權、知情權、選擇權、宗教信仰等內容,以此促進、加深醫學生對醫學人文學認知。
國內現代醫學教育存在不足,還需深入探討醫學教育理論框架,形成系統評判教學效果做法。教育應堅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統一,積極探索醫學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推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的重大工程。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的人文素質教育,使醫學生內化為良好的人格、氣質和修養,進而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既具高超醫術又具高尚醫學人文精神的醫學生是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李文惠,陳效云,李祥文,李艷博,喬麗花.美國milestone住院醫師勝任力評價系統及啟示.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4,13(9):884-888.
[2]王李安安,彭立生,王露,張思容. 美國醫學人文學課程教育現狀[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6,38(4):303-305.
[3]唐健,張金鐘.標準化病人在美國住院醫師倫理與溝通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5):72-75.
[4]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 Outcomes Project[EB/OL].http//www.acgme.org/outcome/. Accessed March 30.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