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家成
【摘 要】大學物理是高等中醫藥院校藥學類本科專業的一門通識必修課.本文從大學物理課的學情分析與教學設計、課程內容設計與學時分配、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教學反饋和教學效果、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等六個方面提出了自己對本課程的分析與思考,以期能夠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學物理;課程分析;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52;O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6-0095-002
【Abstract】College physics is a general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harmacy of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from the course of college physics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eaching design, course content design and time alloc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eaching feedback and teaching effect, course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six aspects put forward his own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this cours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College physics; 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quality
《大學物理》作為高等中醫藥院校的一門通識必修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及實驗知識、方法和技能,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和創新探索精神,提高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動手實踐能力的目的。特別是培養學生將物理學的原理應用于中醫藥領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為后繼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由于《大學物理》是在低年級階段開設的課程,因此它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盡快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等方面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筆者對安徽中醫藥大學大學物理課程的實際狀況做了介紹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和想法。
1 學情分析與教學設計
《大學物理》在醫藥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一般是在第二或第三學期開設,先修課程有高等數學,后續課程有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制劑設備與車間工藝設計等。該課程將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打下必要的物理理論和實驗基礎。
結合培養目標,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注意闡明物理學的概念,注重物理思想、科學的思維方法及科學觀點的傳授,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注重介紹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和認識論。闡述物理學在科技革命、人類社會進步中所起到的重大的變革作用。課程教學中精心設計了幾個自主學習內容,如放射性的應用、激光的產生原理及其應用、熵及其應用、聲波的應用等,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探究未知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實踐意識,幫助學生探究創新。
2 課程內容設計與學時分配
課程學時分配表
以教育部課程建設指導委員會關于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精神為指導,本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原則,結合我校實際,把教學內容設計為力學、熱學、光學、量子力學和核物理五個模塊。前三個模塊屬于經典物理內容,后兩個模塊屬于現代物理內容,經典物理和現代物理構成了物理學知識的基本框架。課程的總學時88,其中理論64學時(包含自主學習8學時),實驗24學時。
3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3.1 教學方法
課程組每位老師都能熟練地運用啟發式、討論式、類比教學、案例教學、直觀演示等方法進行教學,并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強化自學能力的指導。每位教師在教學中都能夠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講練結合,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善于提出問題,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有的教師能夠將研究性教學引入課堂,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總體上,教師能夠靈活地運用多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
3.2 教學手段
目前,每位教師基本都采用傳統板書和多媒體教學課件結合的方法進行授課,合理、恰當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教學手段多種多樣,如板書、掛圖、PPT、移動網絡等,這些都很好的提升了教學效果。
4 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
本課程的考核方式由過程考核和期末考試組成。其中過程考核由平時考核(包括上課出勤率、上課提問、平時作業、自主學習)和實驗成績等組成;期末考試的內容嚴格執行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成績的評定原則按照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70%進行綜合計算。期末考試全部閉卷且在試題庫中統一隨機抽取,實行教考分離。評卷采用集體閱卷,一人一題并簽名。考核的方式和手段能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給出客觀的評價。
5 教學反饋和教學效果
在學校督導組專家的聽課,院系領導的隨機聽課以及每學期常規進行的學生信息員會議的反饋意見中,大家都給了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較高的評價,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6 課程特色
(1)重視教材建設。參編了多套全國中醫藥院校統一規劃的理論和實驗教材,已形成大學物理理論課和大學物理實驗課的具有較強適用性的系列教材。
(2)注重授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教學的研究。多名教師多次獲得省級及校級以上各種教學競賽獎項,并主持和參與了多項省級以上教學研究項目。
(3)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切實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在原有實驗課程體系基礎之上,增開了多個實驗,通過不同層次的實驗內容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運用已有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 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7.1 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無論是在師資隊伍建設,還是在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教師整體學術研究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由于《大學物理》是醫藥院校開設的基礎課程,教學任務繁重,長期以來既沒科研基礎也沒科研氛圍,導致教師整體學術水平不高。
二是,我校的物理教師全部畢業于師范院校。沒有醫藥學基礎知識背景,教學過程在中往往偏向于講授物理原理,不能很好地跟學生所學專業以及后續課程緊密結合,不能激發學生更高的興趣。
三是,學生學習物理動力不足。高校擴招后,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所下降,由于沒有高中時的升學壓力,導致學習不認真,尤其是醫藥類的非物理專業學生更缺乏大學物理的學習動力,認為大學物理知識無用,專業課才是將來發展的本錢,對大學物理這些基礎課的態度往往只求及格。
四是,課程開設班級多教師少,每位老師既要帶理論課又要帶實驗課,造成理論課要合班上課的局面。大班上課,必然容易造成教學質量下降、教學方法簡單、課堂秩序差、學生參與度低等問題,尤其現在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對手機游戲以及網絡的癡迷,更是降低了大班教學的教學效果。
7.2 改進措施和設想[1-3]
基于以上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為了保證我校《大學物理》教學質量,提出以下措施和設想:
一是,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和自我培養的方式,使教師隊伍中高級職稱比例盡快提高,推動科研,提高整體學術水平。
二是,鼓勵教師不斷學習有關醫藥學理論和實踐知識。多聽醫藥類的講座,多閱讀相關書籍,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經驗,建立醫藥類專業大學物理教學模式,真正勝任培養醫藥類人才的艱巨任務。[4]
三是,改革理論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時,在保證物理學內容完整性的同時,兼顧醫藥學專業的需要,重視相關內容在醫藥學中的應用講解。
四是,在教學時間允許的的情況下,盡可能避免大班教學,實行小班教學,以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5]
五是,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全面開放實驗室。爭取條件開設一些和醫藥相關,結合比較緊密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如超聲波應用實驗、紅外成像實驗、核磁共振實驗等[6]。這些實驗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六是,盡快搭建起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物理教學網站,并充實教學網站的教學資源,不斷更新完善。完善在線答疑系統,實現師生無時間空間限制的互動平臺,把課堂教學進一步延伸,減弱由于師生見面機會少所造成的一些弊端。
總之,要提高醫藥類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必須對現有的現狀進行改革。要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師和學生等方面多管齊下,以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醫藥人才。
【參考文獻】
[1]高清河,剛晶,王和禹,等.醫藥類專業物理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2):107-108.
[2]喀蔚波,孫大公,苑桂紅,等.醫藥類專業物(下轉第122頁)(上接第96頁)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學物理,2005,24(11):48-51.
[3]荊彥鋒,李瑞芳.醫學物理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3):30-31.
[4]秦松梅,韋相忠,莫嘉雯,等.醫藥專業物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 13(1):112-113.
[5]馬堃,焦錚.大班選課制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J].物理與工程,2017(s1):113-116.
[6]邵建華,韋相忠.物理學實驗指導[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7: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