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娜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是實現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目標的最有效途徑。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必須緊緊圍繞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滲透”。文章以《專制下的啟蒙》一課為例,試析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71-02
在新課程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被納入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新視野,成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新方向。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落實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成為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和靈魂。
歷史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所養成的相對穩定的、不可或缺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它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等方面。這是繼歷史學科能力培養后提出的一個更新更高的目標。
“歷史學科知識是培養學科素養的載體,學科活動才是形成學科素養的途徑,歷史學科知識是不能直接轉化為核心素養的” [1]因此,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師知識灌輸或者價值觀等方面的說教是行不通的,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歷史課堂教學環節的實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握好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目標落實在課堂上。
下面,筆者以《專制下的啟蒙》一課為例,談談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時空觀念素養方面
時空觀念素養是指將具體的歷史事件置于特點的時間、空間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是歷史核心素養中最基本的素養。
學生只有通過時空觀念,才能認識到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進而發現歷史的規律并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在涉及啟蒙運動發展過程這一知識點時,筆者給學生展示了啟蒙運動的時間軸以及影響范圍的國家地圖,通過時間軸和國家地圖,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7至18世紀由英國開始,在法國達到高潮,然后擴展到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最后對整個世界都有重要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這一教學環節對引導學生將啟蒙運動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構建歷史人物、事件、現象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十分有益。
二、史料實證素養方面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靠的史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而形成對歷史客觀、正確認識的態度與方法。是學生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能力,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2]。
在涉及啟蒙運動背景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出示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羅伯特E·勒納《西方文明史》的史料。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史料,最大限度的獲取有效信息,接著引導學生對有效信息進行準確、合理的解讀,最后讓學生根據史料,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自然科學等不同角度理解啟蒙運動的背景。這一教學環節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三、歷史理解素養方面
歷史理解是指對歷史事件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包括對史料反映信息、歷史概念的理解、特點規律的歸納概括,以及由表象到本質的理解等。是學生歷史核心素養能力的重要體現。
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素養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從歷史事實的角度客觀地,實事求是的看待和理解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的能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設身處地去理解和感悟歷史上發生的各類事件,并做出客觀公正的解釋,進而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
在涉及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及思想這一知識點時,筆者給學生展示伏爾泰《哲學通信》、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盧梭《社會契約》的史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形成自己的歷史理解,概括出啟蒙思想家的主張。這一教學環節,有利于引導學生歸納出啟蒙運動的幾位代表人物都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思想,從而加深對啟蒙運動概念的理解。學生在閱讀史料,理解歷史的過程中構建了自己的歷史敘述,提升了歷史思維能力,為進一步探究問題打下基礎。
四、歷史解釋素養方面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作為依據,以歷史理解作為基礎,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評判的能力與方法。是學生歷史核心素養能力的表現。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就是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及原理,對史料反映的歷史事件進行準確的推理和分析,解釋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培養理性思維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史料的閱讀,把歷史解釋內化成自己的理解以及做出評析,能夠認識到歷史解釋對于理解本課內容的重要性。
在涉及啟蒙運動影響這一知識點時,筆者給學生展示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圖片以及“中國的嚴復們開始閱讀啟蒙思想”的史料,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啟蒙運動的基礎上,得出啟蒙運動對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對亞洲的愛國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危機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學生對這一問題得出的結論和觀點都不是教材上的直接表述,而是隱藏在知識背后的認識。這一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透過歷史的表象,有理有據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對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能夠做出合理的解釋,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五、歷史價值觀素養方面
歷史價值觀是指對歷史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提煉出來的價值取向。是學生超越歷史學習之上,進行正確社會實踐并能體現生命價值意義的觀念素養。
培養學生的歷史價值觀素養,不僅是歷史課堂的教學目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應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教師通過教學環節要素的設計與施教策略,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的發展具有多樣性,要尊重各個民族文化的傳統,并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具有國際意識和放眼世界的胸懷。
在小結啟蒙運動時,筆者創設歷史情境,給學生展示法國前統希拉克在北京大學發表的《中法伙伴關系:一個為了和平和進步的雄心》的講話視頻,讓學生看完視頻后通過討論主動發言,談談自己對啟蒙思想的感受、認識以及對當今社會的影響。通過這一教學環節,使學生認識到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的積淀。同時,它還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斗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于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我們要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學生的歷史價值觀由此得到升華。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迫切要求中學歷史教學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這對中學歷史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將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從知識點的落實轉向到核心素養的養成,調整教學模式,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以適應當前中學歷史與全國新課程高考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測試的現實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克明.從歷史文物古跡到架構學科活動的探討——談學科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的方法[J].歷史教學,2016(11).
[2]姜洋.利用第一手史料培育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路徑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