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紅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日益全球化,英語作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已經被許多國家列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學好英語是21世紀必要技能。本文從眼、耳、口、手等感覺器官來闡述怎樣學好英語。
【關鍵詞】學英語 感覺器官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129-02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教師應杜絕對學生進行單純語言的傳授與灌輸;應結合生活實際和今后使用英語的需要,通過大量語言實踐和有意義的語言運用,如圍繞教材中的話題進行討論、寫作等活動,幫助他們掌握語言基礎知識,提高語言技能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各身體器官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就相當有必要了。下面闡述一下各感覺器官在英語學習中是如何運用的?
一、用眼
人們常說:“眼睛有神龍會飛”。留心生活和身邊的事情是充實學生單詞量的源頭。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日新月異、豐富多彩。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學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積累很多課本外的單詞,要知道“生活處處皆學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隨時隨地碰到很多有關英語單詞、詞組的廣告、食品說明、藥品說明書、日常用品、英語報紙、雜志等隨手可及的資料,里面有很多在日常寫作中會用到的單詞,學生必須主動地、創造性地將自己處在英語信息中。其實單靠每天課堂45分鐘就學好一門外語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每天布置學生從校內校外查找英文標識就成了鐵定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學生有“眼見為實”的感覺。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相信只要學生在生活中勤于積累、樂于積累,多注意身邊的人或事,養成積累素材的好習慣,到時寫作文就會順理成章。
二、通耳
要打通耳朵。上課心要隨老師走,聽懂老師的每一句話,抓住每一個環節,理解每一個知識點,多聯想、多思考,做到心領神會,大腦里形成視覺信息和聽覺信息相結合,印象就會更加深刻。研究表明,人聽到的東西更難以忘記,學生應多聽磁帶,聽的內容盡量雜一些:新聞、故事、歌曲、演講等。雖然在聽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單詞聽不懂,但英美人的語音語調、發音都對平常的聽力考試有很大幫助。
三、開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和背誦永遠是學英語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我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與人交流的都是漢語,即使學了英語,也是“啞巴英語”。由于平時很少說英語,課堂上所學的除了早讀外,其他時間也很難運用、復習和鞏固。這樣的語言環境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訓練,也限制了學生英語成績的提高。
朗讀與背誦是提高英語成績和克服當前中國學生“啞巴英語”的有效途徑。通過朗讀與背誦,學生可以積累大量實用的短語、句子,也可以擴大視野,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風俗習慣、人文、地理知識等,還可以動員眼、耳、口等感覺器官同時參與學習,綜合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學習中,好多句子就會脫口而出,這樣就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所以,要充分利用時間,大聲朗讀。課上踴躍回答老師提問,積極參與同學間討論,課下對學過課文要多讀、勤讀。可以跟錄音機讀,竭力模仿其語音語調,一些經典文章最好能背得滾瓜爛熟。每天要求學生背誦一條名人名言或讀一兩段文章。通過這些方式我覺得學生成績有所提高。
四、動手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英語做一定量的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盡量做到天練周測月考。在限定的時間里,一定要認真做一遍。
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記憶本身就是不斷與遺忘作斗爭的過程。老師講的知識可能在課堂上記住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所以在課堂上做好筆記是十分必要的。英語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每學到一個單詞、詞組的用法都應記在筆記本上,對今后的復習鞏固是很方便的,就有據可查。
用英文寫日記也是一種練習,將每天的學習生活感受用日記形式記下來,即使是抄下書報上讀到的名言警句也有好處。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寫作水平肯定會大大提高。同時,要想學好英語,除了要老師指導外,還必須靠自己自學。字典是學英語必不可少的工具,這要同學們勤翻字典,了解該詞的用法。日積月累,單詞量也會增多。
任何學習都沒有捷徑,成功的獲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端正態度,認真對待學習中的挫折與失敗,萬事要做到持之有恒,相信你會把英語學好。
參考文獻:
[1]宋桂月,金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才仁.英語交際教學論 廣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