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波 蔡鋒 周秀芳
【摘要】學科是高等學校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要與學校的發展定位保持一致。只有科學謀劃、合理配置資源,學科建設才能取得長足發展。
【關鍵詞】學科 辦學水平 系統工程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241-02
學科建設是高校工作的龍頭,是集學科方向、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建設,是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結合點,是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動態性的基礎工程[1]。學科水平已成為大學辦學水平、辦學特色和社會知名度的主要標志。
一、學科建設總體思路
我校自2004年以來,堅持“以學科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科學研究為載體,以學科特色為發展方向,以目標管理為手段,不斷加強學科之間交叉與融合,不斷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構建以醫學學科為主體、醫學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結構優化的學科布局。
二、學科建設取得的成績
一是師資隊伍建設水平顯著提高,科研團隊建設得到加強,教學水平穩步提升。
至“十二五”末,專任教師307人,臨床教師289人。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所占百分比分別為11.7%、28.7%、42.7%、16.9%;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76.5%,其中博士學位教師占16.6%,數量和結構較“十二五”初期均有較大提升。“龍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哈醫大校級教學名師1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由15個增加到21個,新增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數量由23人增加到40人。
二是科學研究水平顯著提高,科研成果逐年攀升,成果轉化與服務社會能力得到加強。
“十二五”期間累計獲批科研項目215項,獲批科研經費1766.5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6項,省部級課題41項;累計獲得科研成果獎138項,其中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政府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累計發表SCI收錄文章171篇,影響因子在5以上的19篇,3以上的69篇,影響因子累計418.264;建成哈爾濱醫科大學校級培育重點實驗室2個;博士后進站12人、出站9人;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地方經濟得到加強, 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批省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2項,發表國家級期刊教育科研論文42篇,獲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項,主編國家規劃教材4部。
三是教學與科研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學科支撐條件不斷改善。
“十二五”期間獲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設項目資金共計2650萬元;至“十二五”末期我校固定資產總值4.35億元,同比增加55.4%,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到1.15億元,同比增加53%。建成中心實驗室、藥學中心實驗室等高水平教學科研實驗場所2200㎡并投入使用,建成病理分子成像技術平臺等10個科研平臺。
四是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就業競爭力與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
“十二五”期間,本、專科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創新論壇及實驗設計大賽、數學建模大賽、英語演講大賽、英語寫作大賽、軟件大賽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224項。研究生培養質量逐年提升,僅以2013年為例:(1)一名博士研究生撰寫的研究論文,影響因子6.368。這是我校研究生繼2012年發表3篇影響因子6以上SCI論文后,在發表SCI論文上的又一次突破。(2)1名同學獲得全國生化與分子藥理學術會議優秀青年論文一等獎;1名同學獲得中國藥理學會全國學術會議優秀論文展示獎;1名同學獲得中國生理學會張錫鈞基金會優秀論文獎;多名同學獲首屆北方藥理學研究生論壇獎項;2名同學獲得論文一等獎;2名同學獲得論文二等獎;2名同學獲得報告一等獎;1名同學獲得壁報展示一等獎;2名同學獲得論文三等獎;1名同學獲得“探索臨床前言”全國博士學術論壇優秀獎。(3)3名博士獲得國家獎學金;5名碩士獲得國家獎學金;1名同學獲得日本第一制藥研究生醫藥學獎學金;2名同學榮獲哈爾濱醫科大學聯邦獎學金。(4)1名同學獲得黑龍江省優秀畢業論文;2名同學獲得黑龍江省優秀畢業研究生。
五是重點學科建設成效顯著,學科影響力初步形成。
2011年護理學科獲批國家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和省級重點學科,極大的提高了我校護理學科在國內的知名度,是我校學科建設取得的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為其他學科的協同快速發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于美軍,張金波,劉金成.“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業模式選擇與路徑優化探析[J].中國培訓,2017(9):327-329.
作者簡介:
張金波,男,碩士研究生,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教學管理與教育教學理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