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宇梅
【摘要】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滇邊邪教組織沉渣泛起,嚴重危害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依法堅決鏟除邪教勢力,不使其形成氣候和大的影響。妥善處理沿邊民族地區的宗教問題,滿足廣大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要求,反對民族分裂。不斷研究和探索滇邊民族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實現滇邊邪教治理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滇邊 邪教 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D69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244-02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滇邊邪教組織沉渣泛起,其滲透、破壞以及在少數民族中的發展、蔓延,使得沿邊民族關系呈現出極為復雜的狀態,嚴重影響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他們把滇邊民族眾多、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村作為發展組織的主陣地,采取親傳親、友傳友、知己對知己、民族對民族的方式發展信徒。宣揚、傳播異端邪說,鼓吹世界末日的降臨,煽動群眾與政府對抗,給民族關系的健康發展設置了重重障礙。因而,依法堅決鏟除邪教勢力,反對民族分裂,妥善處理沿邊民族地區的宗教問題,加強邊疆民族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形成防范和治理邪教的綜合體系顯得日益緊迫。
一、依法堅決鏟除邪教勢力,反對民族分裂
宗教本身極具號召力和排他性,若宗教感情和民族意識相結合,極易鼓動非理性情緒,并容易極端地排斥異己,最終導致宗教極端勢力惡性膨脹。邪教作為宗教的變種,既非宗教組織,又非宗教派別,本文特指“那些不被政府承認的具有反主流文化、反社會、反人類傾向,對當時的政治、社會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脅的具有破壞性的‘膜拜團體(cult)”。是依附于宗教的怪胎。盡管近年來公安機關對邪教的查處打擊力度極大,但從滇邊一些縣(市)反復查處取締邪教的情況看,此項查處工作非短期所能奏效。因為邪教組織活動于農村,“這種組織往往是宗教信仰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不明真相的群眾和別有用心的壞人摻雜在一起,非對抗性矛盾和對抗性矛盾攪和在一起”。
邊疆各少數民族的社會政治生活都帶有深刻的宗教特性,所信仰的宗教又不盡相同,本就容易形成很深的民族隔閡、宗教隔閡和宗族隔閡,加上邪教組織的滲透、破壞以及在跨境民族中的發展、蔓延,一旦我們的工作出現失誤或差錯,矛盾和沖突將隨之而來。若解決不及時,容易導致民族關系受損。這些不但為國內外民族分裂分子加緊分裂活動提供了可趁之機,嚴重威脅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嚴重危害了沿邊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發展和政治穩定,給民族關系的良性發展設置了障礙。所以必須運用法律武器,堅決依法查禁取締各種邪教組織。對邪教組織的活動堅持露頭就打,發現一起及時查處一起,不使其形成氣候和大的影響,構成犯罪的堅決打擊,毫不手軟。邪教組織往往具有政治問題和宗教信仰問題相互交織,不明真相群眾和別有用心者相互參雜,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相互攪和的特點,因此,應嚴格把握查禁取締時的政策界限,最大限度的教育爭取群眾,最徹底的打擊犯罪分子,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安寧。堅持政教分離和堅持信教自由的憲法原則。無論哪一種宗教都沒有超越國家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都不允許干預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的實施。
公安機關要充分發揮取締打擊邪教組織活動的骨干作用。我國《刑法》第300條對邪教犯罪的刑事處罰作了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下發的《關于辦理組織和利用邪教組織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刑法》第300條做出了詳細的、更具操作性的闡釋。其中第一條規定:邪教組織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展、控制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此外,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中也有許多懲治邪教活動的明確條款。
二、妥善處理沿邊民族地區宗教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和調節民間信仰市場的秩序
長期以來,我們在宗教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存在著理解政策不全面,實施政策過于松懈等失誤。宗教管理部門職能不健全,又使宗教長期處于法律約束之外的“真空”地帶。再加上宗教民族性、群眾性、長期性、復雜性和國際性的特點,使得宗教問題變得異常敏感。許多非法宗教活動被所謂的民族感情所掩蓋,從而不了了之,致使宗教意識在滇邊民族地區日益濃厚,許多民族干部的宗教認同感加強,宗教極端勢力膨脹。這些都為國內外民族分裂分子加緊分裂活動提供了可趁之機,嚴重威脅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要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廣大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得到切實地保護。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和調節民間信仰市場的秩序,把有宗教信仰需求的民眾吸引到合法宗教活動中來,用合法宗教來‘擠壓邪教的生存空間?!盵1]邪教既為宗教的變種,是“偽宗教”,就應該讓信教群眾區分什么是正統宗教,什么是邪教,并通過合法途徑讓愿意信仰宗教的群眾滿足其信仰的要求。要利用被邪教組織毒害的典型案例進行廣泛的宣傳,揭露其崇尚迷信、反對科學的本質,不斷提高廣大民族群眾識別邪教組織的能力,自覺和邪教組織的破壞活動作斗爭。要依法加強對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活動、宗教教職人員的管理。宗教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具有實體性的特點,擁有組織、設施和活動,必然會成為社會管理的對象。在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中,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是基礎,宗教活動的管理是關鍵,宗教教職人員的管理是保障。一切宗教活動場所都要經政府批準并依法進行登記(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必須經縣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并依法向縣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物部門依法進行登記),宗教管理部門對此要具體加以落實,真正做到心中有數。對宗教活動的管理要保證其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圍內從事活動。同時對宗教教職人員的認定、聘用和備案工作要規范化、制度化,這一方面可以保障教職人員正常的教務活動和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又可以打擊和制止利用宗教教職人員身份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使之逐步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滇邊民族宗教工作的特殊性對妥善處理沿邊民族地區的宗教問題提出了特殊要求:一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不但是尊重、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打擊、制止假借宗教名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根本前提,也是使各種邪教組織無機可趁的有效方法。[2]二要加強黨和政府對宗教工作的領導,以利于宗教工作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經濟建設服務,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繼續鞏固和發展黨與愛國宗教界的統一戰線。三要堅決反對民族分裂勢力利用宗教從事分裂活動,進一步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把宗教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愛國宗教人士手中。四要加強對各族干部群眾和青少年進行科學世界觀的宣傳教育,在宣傳教育中,應遵守宗教政策,加強對信教和不信教群眾的團結,把他們的力量凝聚投入到沿邊的經濟建設上來。
三、夯實邊疆民族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民族、宗教、貧困三位一體是滇邊市縣的典型特征。對于廣大少數民族群眾而言,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解決溫飽,盡快脫貧致富。這使得農村基層黨組織把決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溫飽工程”中去,無暇顧及自身的發展和建設。由于受邊疆民族地區濃厚宗教氛圍的影響,少數民族中部分黨員信仰宗教或程度不同的參與宗教活動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不但損壞了黨的形象,磨損黨員意志,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和農村兩個文明的建設。
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加強民族地區黨的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戰斗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應把立足點放在解決好農村基層干部和黨員的理想、信念、宗旨、作風問題上,著力解決好“腦子工程”問題。各級黨組織,尤其是宗教影響比較的大的地方,要經常對黨員進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進行黨的基本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同時也要把黨員信教同參加某些純民族風俗活動區別開來。在沿邊民族地區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宗教已滲透到少數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少數民族中的許多傳統婚喪儀式和節日活動,盡管至今還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實際上已經成為民族風俗習慣和傳統的民族節日。黨員干部在生活中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劃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不脫離群眾,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其次要著力抓好以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為重點的領導班子建設,解決好“班子工程”問題。對少數軟弱渙散、工作不得力的基層黨支部領導班子,要果斷進行調整;對已被宗教勢力控制的黨支部,要堅決徹底整頓;要嚴格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原則,選拔任用鄉、村干部,尤其是選好配強黨委書記和黨支部書記;要通過換屆充實調整,堅持干部屆中考察和黨員民主評議、班子民主生活會等形式,增強領導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要以鄉(鎮)黨委和行政村黨支部為龍頭,推動鄉級機關站所和村級配套組織建設,使其能真正為經濟服務。第三要著重幫助鄉村制定符合實際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著力解決好鄉村發展的“路子工程”問題。農村黨支部應明確自己的工作任務是精準扶貧、鄉村和諧、民生幸福三大目標,要想方設法興辦各種經濟實體,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加農民的收入。應用榜樣效應,走典型示范引導,整體推進之路??傊?,邊疆民族地區的基層黨組織只有解決好了農村“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問題,才能使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帶領各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維護邊疆地區民族團結的戰斗堡壘。
參考文獻:
[1]吳東升.邪教的秘密:當代中國邪教聚合機制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p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