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焱斐
摘 要:作為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琵琶在我國已經流傳有兩千多年,歷經幾度興衰,如今展現出了更大的活力,其音樂作品也越來越豐富。琵琶的音域很廣,表現力極強,可演奏古風曲調,也可以演繹時代樂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琵琶歷來就與軍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側重點是琵琶的演奏技巧與音樂呈現效果,筆者認為一個優秀的音樂作品,需要高超的技巧以及多變的技法作為基礎,加之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認識,從而呈現出完整的音樂效果,并憑借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琵琶;演奏技法;文曲武曲;《狼牙山五壯士》
引言
琵琶屬于中國傳統樂器之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音域較廣,音樂表現力極強,在演奏技法上就有數百種,所展現的音樂效果也大有不同。
本文主要探究琵琶的演奏技法與音樂呈現效果,與之相關的研究論文就有上百篇,如趙正巍的《關于解放后琵琶技法創新的必然性及運用的合理分析》一文,是研究琵琶技法的繼承創新的必要性;王云飛的《琵琶演奏技法在音樂創作中的運用》這篇文章,主要研究具體演奏技法的運用。以《狼牙山五壯士》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具體分析探究演奏技法和音樂呈現效果,在《狼牙山五壯士》這一典型作品的研究論文也頗多,例如林樂章的《琵琶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探究》一文,主要深入探究了《狼牙山五壯士》整個樂曲,由于《狼牙山五壯士》屬于琵琶武曲風格,并運用的傳統武曲的演奏技法,翻閱了林一娜的《傳統琵琶樂曲“文曲”與“武曲”比較探究》的這篇文章,對琵琶不同風格的作品的技法運用有了一定了解。以上文章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究,多側重于技法運用與拓展,缺少對結合樂曲后所呈現出的音樂效果的深刻探究。本文主要通過對琵琶技法的發展、琵琶具體技法的音樂呈現效果、具體樂曲《狼牙山五壯士》一曲的技法、琵琶演奏技法與音樂呈現效果這四個方面進行深刻分析研究,為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鑒。
第一章 琵琶的繼承與發展
一、琵琶的演化歷史
東漢劉熙書中所云“批把,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所謂琵琶即“批把”,右手向前撥為“批”,向后撥為“把”,擬聲象聲詞命名之。
琵琶最早分為直項琵琶和曲項琵琶。
公元前五、六世紀時,古代腓尼基人的“烏德琴”由中亞傳入我國,與我國的直項琵琶交融后產生,稱為“胡琵琶”。大約南北朝時期,曲項琵琶傳入中國。
琵琶發展的高峰始于南北朝,在唐代走向鼎盛,后逐漸衰弱。
南北朝時期,史料《北史》中記載著當時家中奴仆都會彈琵琶,在《顏式家訓》中也說到“以學鮮卑語和彈琵琶為應世之本領”,史書中可體現出琵琶在當時的地位,就如同當今的一項特長一樣,并無二致。
發展到唐代,燕樂興起,作為主奏樂器之一的琵琶隨之得以盛行。唐代盛世,無論階級高低,自上而下的民眾皆以會撫琵琶為榮。曾記有“琵琶多于飯甑,措大多于鯽魚”,可見琵琶在唐代盛行之況,流傳甚廣。唐代詩人白居易一首膾炙人口的《琵琶行》至今盛傳,文中繪聲繪色形象描述演奏琵琶曲時的意境之美。由上述記載可見,琵琶在唐代的發展走向鼎盛繁榮。
隨著歷史發展變遷,琵琶也久經歲月洗禮演變,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音樂特色的古典樂器。當今琵琶是一種能古能今,能中能西,能文能武,能雅能俗的樂器,繼承并發展了傳統音樂,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人們的喜愛。
二、琵琶的技法運用
琵琶是中國民族樂器的代表之一,它的音色清脆而不失細膩,柔美而不失堅韌,音樂表現力極強,呈現效果豐富,雙手演奏技法多達上百余種。
(一)掃、拂
掃、拂屬于右手技法,通常指同時震動四根弦,它可以演奏單個,多個以及掃拂滾,可以弱奏,也可以強奏,音樂呈現張力極大。演奏時,同時撥動四根弦的四個音,形成柱式和弦,加上表演者的表情符號,從而表現出樂曲中所描述的音樂內容及音樂效果。掃、拂技法一般營造出緊張、磅礴、雄壯的音樂氛圍。
(二)輪指
輪指屬于右手技法,通常指五指交替觸弦發聲完成,可分為半輪、輪指等。半輪是指四指按照先后順序一次性觸弦快速發聲的四個音,常用作裝飾音,音效有頓挫感,顆粒分明。長輪輪指是循環輪奏,不斷重復來完成,常表達婉轉,悠揚,連綿不絕,具有歌唱性的情境,達到循環往復的長音效果。
(三)滾奏
滾奏屬于右手技法,通常指將“彈”和“挑”兩個獨立的音連續彈奏完成,演奏空間比較大,對彈撥琴弦也沒有具體特定要求,可以滾奏一根弦或多根弦,可以弱奏,可以強奏,將獨立的“點”串成連續的“線”。在演奏方式和音樂呈現效果上,可以根據樂曲所需要的情感來演繹傳達,多用于演奏一些特定氣氛的音樂片段。
(四)吟、揉
吟、揉屬于左手技法,是琵琶演奏技法“行腔作韻”的一種,一般作為裝飾音,起修飾作用,圓潤音色,音高差別通常在三度以內,從而形成音波。吟、揉的幅度及速度不同,表達的意境也不相同。小二度以內,幅度較小,速度適中,音樂效果柔美,表達一種安靜,輕松的心情,速度較快,音樂效果有傾向性,將音樂走向推向高潮,帶動情緒;大于小二度,速度適中,呈現效果舒緩,幅度較大,速度較快,音樂效果剛烈,富有律動感,一般有一定節奏型。
(五)泛音
泛音屬于左手技法,分有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每根弦可根據泛音列形成多個泛音,通常位置在音高八度 、十二度、十五度 、十七度。可以單音,也可以多個。當四根弦依次發聲完成,形成琶音,這種演奏技法非常獨特,很多樂器都難以達到。泛音音色清澈,空靈,觸弦時如“蜻蜓點水”一般,,呈現靈動,明亮的情境。
三、琵琶的“文曲”“武曲”
傳統琵琶曲一般分為文曲與武曲,其樂曲的情感表達和風格內容表現方式不同。
琵琶文曲曲風優美,音韻動人,具有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涵,靈巧生動地表達出曲中的思想感情,極具陰柔之美,譜寫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畫面,令人神往,文曲的演奏技法包括推、拉、吟、揉、擻、打、 帶、輪指、泛音等,音色得到細膩的處理,虛實結合,表達作者內心世界與情感。
琵琶武曲曲風氣勢恢宏,莊嚴雄偉,具有歷史性、寫實性和敘事性,曲式結構通常會采用章回小說形式以及戲劇在不同幕場中對故事進行連續敘述的方法來講述樂曲展現的故事情節。通過演奏者繪聲繪色、有起有落的演繹,來敘述戲劇性的內容,極具陽剛之美,震撼人心,演奏技法常用掃弦、快夾掃、煞音、絞弦、推并雙弦、拍、提、長輪等,音色剛勁有力,武曲文彈,樂曲富有張力,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表達壯烈的場面。
第二章 琵琶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曲式及技法分析
一、樂曲背景介紹
《狼牙山五壯士》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初,是呂紹恩先生根據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秋冀西山區易水河畔狼牙山阻擊戰的故事而創作。作品意味雋永的音樂化的講述了八路軍某團七連六班的五名戰士在敵寇瘋狂地向我軍發動進攻時,為了使我軍主力部隊和群眾擺脫敵人,在狼牙山棋盤坨上與數百名輪番進攻的敵寇血戰了整整一天,完成了阻擊任務的故事。
二、樂曲曲式結構
本曲結構采用傳統武套曲和西洋奏鳴曲式相結合的手法,配用了較多的西洋和弦,增強了和聲色彩,有著獨奏化的樂隊效果。
樂曲結構分為引子、呈式部、插部1、展開部、插部2、再現部、尾聲。
引子(1—30小節)A音角調式,1—4小節有貫穿全曲的主導動機,主調音調在琵琶的中低音區反復出現,描寫了阻擊戰前的場面,渲染的悲壯的氛圍。
呈式部(31—80小節)A音徵調式,其中主部主題(31—62小節)節奏型用了附點音符和三連音,增強了律動感;副部主題(63—80小節)寬廣的節奏,歌唱性的旋律,表現出了五名壯士的英雄氣概。
插部1(81—109小節)采用日本式調式,曲首E大調即轉為e小調,固定模式的節奏型,不協和和弦和三連音,將日軍侵略成性的兇殘本性形象的描繪出來。
展開部(110—205小節)頻繁的轉調,呈現敵我激烈戰爭的場面,沖突的增強,緊張的音樂氣氛不斷推進,將樂曲推向高潮。第199—204小節,突出了五壯士頑強抵抗,寧死不屈的悲壯氣概
插部2(206—213小節)C角調式,在琵琶低音區奏出沉痛的心情。
再現部(214—230小節)又回到A徵調式,體現奏鳴原則。使用琵琶高音區音色,歌頌五壯士壯烈犧牲及人們對他們的深切悼念。
尾聲(231—256小節)運用了主部第63小節材料,并在輝煌中結束全曲。
三、《狼牙山五壯士》曲譜技法分析
該樂曲使用了傳統的武曲琵琶技法掃弦、快夾掃、長輪等技法,還引薦了大提琴的左手大拇指按音技法,運用到了和聲按弦,豐富了音樂呈現效果,擴大了音樂的張力,富有藝術感染力。
(一)引子
引子部分從沉重壯烈的號角聲中預示戰斗將要展開,速度由中速稍慢、慢起漸快、快起漸慢、最后回到原速,情緒基調悲壯深沉。此部分旋律反復在低音區徘徊,突出了戰爭開始前的緊張的氛圍,暗示了故事悲劇性的結局。
第1—2小節(如圖一所示),演奏技法運用掃拂輪,堅定有力,和聲采用四部和聲和弦長音,每個輪指強音強奏,均衡四根弦的力度把握,從而達到預示悲壯情節的音樂效果。
第3—4小節(如圖二所示),使用切分音,前十六后八節奏型,在前十六音符上做了重音處理,為后邊突弱掃拂滾做了鋪墊,與前兩小節的掃拂輪形成對比,顯出短促有力的特點。在演奏過程中,要把音量,速度,力度這三個因素掌握好,由sfp到sfz,將音樂的氣勢展現出來,促成悲壯,低沉的開場來亮相。
第5—12小節(如圖三所示),演奏技法運用輪指,從第4小節的sfz強度直接接pp突弱,使情緒富有緊張感,以輪指的顆粒型,五指輪音的飽和感模擬回聲感音質,使聽眾有一種隱約的緊張神秘的感受。
第13—14小節(如圖四所示),右手技法用的是掃輪,左手運用了四部和聲和弦按音的技法,使音色做到豐富飽滿,具有號召感。在琵琶傳統的掃弦音響上創新,豐富聽覺效果,添加畫面色彩,把單調的掃弦音效修飾的更加飽滿,彌補了琵琶技法上音效單一的不足。
第27—30小節(如圖五所示),速度快起漸慢,較為自由,以雙音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開始,為下面悲傷的情緒做鋪墊,在音樂的張力上留有最大空間,緊接著采用了單音“彈”的技法,力度均勻,音色干凈,然后使用了輪指技法,由單音輪到四根弦輪音,力度變化是p—ff—sfp—ff—p,把哭泣的聲音展現的扣人心弦,得到了感人至深的音樂效果。
(二)呈式部
這部分以軍號音效拉開序幕,分為兩個主題敘述。主部主題選用了《新四軍軍歌》素材,速度較快,曲風明朗,以單音“彈”和多聲部“輪音”技法為主,并運用了附點與三連音節奏型交替出現,增加節奏動感;副部主題豪邁,旋律寬廣,速度為廣板,以多聲部“滾奏”和“輪指”為主,在力度上做出變化,展現出新四軍的士氣凜然和五壯士的威武雄壯的英雄氣魄,
1.主部主題
第31—36小節(如圖六所示),把單音“彈”和雙聲部“輪指”的演奏技法結合,重復三次,力度變化為mf—pp—mf—pp,從而來模擬軍號號角的音效,刻畫出新四軍整裝待發的士氣。單音“彈”的力度較強,干凈利落,雙音“輪指”采用純五度和諧音程關系,更加形象的達到軍號音響效果。
第37—60小節(如圖七所示),附點和三連音節奏型的交替使用,形成對比,增加樂曲律動。從附點節奏型特點,兩個音的強弱對比變化,右手使用“彈”的技法,使得音色堅定有力;三連音的均值分布,觸弦力點集中有力,凸顯人物堅韌剛強的形象。此處曲風具有行進感,生動的塑造了新四軍行軍時的形象特色。
2. 副部主題
第63—72小節(如圖八所示),大量使用“掃拂滾”的演奏技法,形成多個柱式和弦在低音區進行,具有交響的音樂效果,呈現出寬廣、豪邁的音樂氣質,表現了新四軍在山林間神出鬼沒,智斗敵人的情境。
(三)插部1
插部1部分(如圖九所示),節奏型主要有附點及三連音,速度為快板,節奏機械而準確,右手多運用“彈”、“挑”、“掃”等技法,其中“彈”主要是“單彈”,擬聲出加有弱音處理后的小號音效,音色暗淡無味,描寫出日軍的負面灰暗的形象。接著附點節奏型的連續使用,和有層次性的從但聲部到多聲部的進行,巧妙地用“彈”、“雙彈”、“掃”的演奏技法遞進,來豐富音響效果,從而體現敵人鬼鬼祟祟、狡猾奸詐的本質特征。
(四)展開部
展開部進入全曲高潮,速度更快,情緒更加果斷有力,繼承了傳統武曲演奏技法“掃拂”、“雙彈”、“長輪”等,還創新了左手按音的模式,加上大指按音,達到和弦的演奏效果,多種技法的運用下,來描述新四軍浴血奮戰的場面,以及日軍侵略的形象。
第110—113小節(如圖十所示),附點節奏型,右手用掃弦技法,在演奏過程中要過弦速度快,力度集中,強而不暴,來講述我軍與敵軍斗爭的畫面。
第186—196小節(如圖十一所示),運用夾掃技法,以“掃—挑—彈—掃—挑—彈—掃—挑”的演奏技法模型,進行十小節連續彈奏,力度由弱起漸強,掃弦處為重音,描繪出五壯士彈盡糧絕之際的頑強抵抗,體現了五壯士的英雄形象。
第203—204小節(如圖十二所示),用帶有節奏型的掃拂遞進至掃拂滾,力度變化曲線是fff—sfp—ff—f—p,速度快起漸慢,最后以長輪結尾,此處作曲家把音樂旋律與節奏巧妙結合,寫出五壯士不畏強敵的激戰后,縱身跳崖,人們對他們保家衛國的犧牲精神的贊揚和緬懷,達到演奏者與聽眾在情感產生共鳴的作用。
(五)插部2
插部2(如圖十三所示),這一部分屬于慢板,使用滾奏技法,音色在低音區,旋律低沉,憂傷。此處情感表達要極為深刻,所謂武曲文彈的點睛之處,滾奏技法的運用,可以做到有呼吸的歌唱,左手可以配合“吟弦”技法,使音樂似斷非斷,猶如人們在抽噎,體現人們內心的極大痛苦,對英雄烈士的哀悼肅穆之情。
(六)再現部
再現部分(如圖十四所示),運用了長輪技法,音色飽滿,情感細膩,突出了音樂形象,著重于音樂表現。演奏過程中要注意輪指技法的使用技巧,對輪速、音色、力度等因素的把握,抑揚頓挫,給音樂富有表情,進而表達出人們內心將悲痛之情轉化為懷念。
圖十四
(七)尾聲
尾聲部分(如圖十五所示),再次將樂曲推向高潮,運用的大量的掃拂技法,力度強,四根弦的柱式和弦進行,具有交響樂隊的音樂效果,給人們在聽覺上帶來極大的滿足。演奏時要注意連貫性,力度均勻,果斷干凈,演奏出寬廣、莊嚴、雄偉的氣勢,表達出新四軍在強敵面前臨危不懼,不怕犧牲的英雄氣質,最后以“掃拂掃”結尾,在壯烈高亢的情緒中落下帷幕。
第三章:演奏技法與音樂呈現
琵琶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政治性的器樂作品。從內容上講,展現了革命戰士不屈不撓,爭取自由,斗志昂揚,向往美好的未來的精神,富有戰斗情懷,符合當時社會主流政治思想潮流;從音樂效果來看,充滿力量,震撼人心,生動傳神,符合群眾的藝術審美基本要求,從而得到充分全面的推廣。一個軍旅題材音樂作品的成功,離不開作曲家對軍隊與國家的熱愛,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政治器樂作品一直是創作的難點,其創作技術難,作品構思難,而且缺乏具有創作該類作品才能的作曲家。可見,《狼牙山五壯士》在政治上和音樂上技術含金量都很高的器樂作品。其作曲者運用琵琶的豐富表現力和對傳統樂曲結構上的繼承與發展,來贊美、歌頌并悼念五位英雄及其壯烈的事跡。作為琵琶獨奏曲,樂曲以敘事曲的形式講述革命先烈的故事,采用傳統琵琶武套曲的表現手法,以民族的五聲音階調式排列為基礎,結合西洋大小調式的作曲手法,同時加入新的琵琶演奏技法,增加音樂效果,達到了以樂敘事、以樂抒情的目的,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特殊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因而每一個作品都有其獨一無二的風格,且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當代的表演者在演奏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作品時,會受到其置身其中的時代的感染,用當代的眼光理解歷史背景,將歷史性與時代意義協調統一。在忠于原作的歷史背景下,由于個人的美學觀念千差萬別,從而實際演奏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強調歷史背景或是強調時代意義,所呈現的音樂效果都會大不一樣,忠于歷史但不拘泥于歷史風格,把演奏者個人的理解和創造融入音樂之中,使得音樂作品賦有生命力,音樂呈現效果更加令人刻骨銘心。
中國傳統音樂表演美學十分講究技法運用,就琵琶方面來講,左手的推、拉、吟、揉、擻、打、 帶等,右手的彈、挑、掃弦、快夾掃、煞音、絞弦、推并雙弦、拍、提、長輪等技法,在表演時都有較高要求,雙手的默契配合與對音色的處理都是支撐一首完美琵琶曲的重要基礎。優秀的音樂作品,需要表演者把高超的演奏技巧與藝術表現相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內涵和精神意義展現出來,并且加上自己的理解感受,使教育意義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富。從某種角度來講,對音樂作品的呈現要有一定的悟性,優秀的表演藝術家要以道馭技,提倡“音樂匠人”精神,演奏技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但不能只做音樂匠人,有技無道,所以要把感知、聯想、情感、認知等類似的因素交匯相融,從而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提出:“每位音樂家在奏樂前,皆須從三個方面進行構思——用什么樣情感去宣揚什么樣理念;用什么樣音響去抒發什么樣情感;用什么樣技法制造什么樣音響”,以及 “技差,而無情理,為劣之劣者;技佳,而無情理,為匠之劣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技術又是以副之,為優之優者。”
結論
本文根據對琵琶技法與音樂呈現效果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琵琶音域較廣,音樂表現性強,左右手技法繁多,文曲武曲的技法使用也不一樣,闡釋的意境和曲意都各不相同,琵琶的演奏技法的不同,所呈現的音樂效果也不同。
二、琵琶的技法在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的細膩處理,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武曲的演奏技法,在對技法的處理不同,所呈現的音樂效果不同,從而表達出情感線條。
三、在演奏者演繹樂曲時,對作品的理解、技法的運用、情感的處理等因素,都會影響樂曲最后的呈現效果。好的作品要將情感融入曲中,以情動人,技法輔之,達到理想的音樂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云飛. 琵琶演奏技法在音樂創作中的運用[J]. 藝術教育, 2016(9):260-261.
[2]朱黎光. 傳統琵琶樂曲中文曲與武曲探微[J]. 四川戲劇, 2009(1):111-112.
[3]呂紹思. 狼牙山五壯士[J]. 音樂創作, 2015(10):2-9.
[4]林樂章. 琵琶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探究[D]. 天津音樂學院, 2012.
[5]蔡一娜. 傳統琵琶樂曲“文曲”與“武曲”比較探索[D]. 貴州師范大學, 2015.
[6]王惠. 論琵琶武曲[J]. 時代報告:學術版, 2015(8):195-195.
[7]安薈穎. 淺談琵琶曲《狼牙山五壯士》的演奏技巧與語言特點[J]. 青春歲月, 2015(6).
[8]謝姍. 淺談琵琶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的藝術表現[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1, 31(4):34-36.
[9]林寅之, 衍池. 為抗戰名曲作者立傳——記呂紹恩家國情結的創作一生[J]. 人民音樂, 2015(12).
[10]田甜. 琵琶演奏技法衍展[J]. 樂府新聲, 2016, 34(3):237-240.
[11] 葛美琳, 賈藝. 試論琵琶武曲的形態與特征[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4, 26(5):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