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撓 楊曉
摘 要:水電站建設的現場施工占用場地較大,對地形的要求也比較高,對周邊的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僅會對河道自身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且會對周邊的動植物以及人類居住活動造成影響,因此在進行水電站設計施工過程中,應充分做好應對措施,建立完善全面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并在施工環節盡量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及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水電站運行利民利國的同時,也做到對生態環境的最大限度保護。
關鍵詞:水電站建設;生態環境;科學發展
由于經濟發展及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水電站建設工程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建筑工程,其投入運營能夠極大的方面用水用電,但同時也應考慮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其生產建設及運行過程中對河道、周邊陸地、及人們居住均造成影響,嚴重的還會破壞生態結構及物種的多樣性,而且屬于長期的影響。以下主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水電站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般進水電站建設都是利用天然河道的地勢形式進行修建,這種修建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河流原有的生態結構,使其長時間形成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造成河流局部結構的均一化或者非連續化,使其生物多樣性結構發生改變。
1、改變了天然河道的水質水溫
由于水庫流域內的水體面積較大,而且水流比較遲緩,再加上日照等原因,使得水庫的水體溫度與其他流域水體溫度不一樣。在水庫蓄水的情況下,水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要低于路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因此水面的熱量敷設至就會增加,從而使得水庫蓄水后的溫度要比天然河道流域的水體溫度高。這種情況對魚類的繁殖帶來了不利影響,特別是下游魚類,其繁殖期會由于溫度變高而發生推遲現象。
2、對河流水質產生影響
由于水電站工程建設會使得區域內的水流速度降低,這就會影響水、氣界面交換速率,從而使得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降低,也就是說水質的自凈能力變差。由于流速原因,使得水體的沉降作用變強,水體中的重金屬成分的沉降速度會增加,影響水體的質量。
3、對區域氣候及地質產生影響
水電站建設會使有水庫內蓄有大面積水域,這種水域日常的蒸發量要比未建成水電站的自然河道大很多,由于進入大氣的水蒸氣變多,也就會使降水量增加,同時也會頻繁出現大霧情況,對原有的氣候造成影響。再有就是水電站建設工作對原有地質帶來改變,有可能就會帶來地震及地質災害。
二、水電站建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電站建設過程及投入使用過程中,工程的噪音、灰塵以及對地質的改變會影響陸生生態環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破壞大量的林地、草叢、農田等植被
水電站的建設必然需要規劃施工用地,因此就會占用原有生態環境用地,使得大量植被被砍伐,從而對該區域生存的動植物造成應用,破壞了生態的多樣性。在施工建設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及生活污水避免不了會向河道內排放,使得河道內理化性質發生改變,直接影響了河道岸邊的動植物生存。整體施工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會使大量的動物被迫遷移,施工現場周邊的生態環境系統失去平衡。
2、迫使動物遷移
一般河道周圍會有固定的生態環境,而且該區域的生態環節會比其他區域更具多樣性,一旦周邊植被遭到破壞,就會壓縮物種的群居環境,使得區域內動植物的結構比例發生變化。再加上水電站投產后影響區域環境的濕度,對影響區域內鳥、獸的生活環境,使得動物發生遷移,對整體的生物多樣性帶來影響。
三、水電站建設對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
水電站建設過程中主要會對工程現場施工區域的土地占用,需要涉及到居民遷移安置及土地的折換賠償,還有就是需要對工礦交通等重新進行拆遷建設,如果改區域內有文物古跡,還需要對文物古跡進行特殊處理。水電站建設由于工程規模較大,用時較長,因此會對相關區域內的土地、房屋、林木、以及相關公共設施造成影響,需要遷移拆建的都會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再有就是水電站建設會使該區域內的水位上升,造成了嚴重的耕地鹽堿化現象,情況比較惡劣的會形成大面積的鹽堿地。再加上施工區域內氣候的變化,具有一定幾率會使生物性及非生物性的疾病傳播,對動物及人類的健康造成影響。
水電站的建設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后續還需要對遷移居民進行安置,重新進行區域規劃及建設,并且對原有工廠交通的遷移也需要大量資金及時間成本,而且重新投建的過程中同樣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四、對環境影響所采取的保護措施
1、建立健全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該項評價制度主要對針對施工區域內,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需要在施工設計及實際開展施工之前,對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綜合調查,并對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從而給出評價結果,結合所給出結果制定合適的環境保護策略。該環節需要對施工場地及其周邊進行實際調查,分析其環境狀況,具體因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質、土壤、生物、以及居住人口等等。根據這些調查因素所得數據對環境影響進行整體預測,并對水電站建設環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預測,并預測影響程度。通過預測結果及相關其他要素來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2、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工程中
第一,需要在水電站設計初期,結合環保理念,避免破壞植物生長及動物棲息場地,并盡可能地為其創造有利條件,而且要保證魚類及鳥類生殖產卵所需要的生態環境。
第二,在水電站施工階段,所運用的施工技術盡量選用環保型的,而且所運用的材料盡量有利于植物及動物生存。
第三,在改善景觀方面,應用水利美學原理設計形式優美的與景觀相協調的水工建筑物;在設計過程中應注重防治疾病發生和流行及防治病蟲害。
第四,在水電站施工完成階段,應建立工程環境影響監測和反饋機制,及時進行環境跟蹤評價,發現有明顯不良影響的應及時采取改進措施,把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第五,在濕地功能上來看,電站建成后,由于電站為日調節徑流式電站,河流水質變化很小,水文情勢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河流向單一河道發展,水流歸槽,水深增加,水面積擴大,水位漲落頻繁,左岸河網減水、灘地和河道面積減少。因此,濕地蓄水防洪功能增強,提高了調查區域的防洪標準,有效地保證了調查區域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物質生產功能有所增強;庫區和壩下流水江段,水流快,水交換頻繁,自凈功能繼續保持良好狀況。
3、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
由于水利工程建設對區域的經濟造成很大影響,尤其是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依靠當地自身的能力很難使生態得到平衡,經濟得到發展。因此,應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損害,誰補償”的原則,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及補償的范圍。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應在水利工程建設資金中提留一部分資金,用于對當地的生態進行補償,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生態平衡。
結論:水電站工程在選址、設計、施工及后期投入使用環節,一定要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盡量保證動植物及生態系統的穩定,做好評估工作,如果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要破壞生態環境,那么應及時建立好生態補償機制,保證生態環境能夠在維持原有狀態的情況下使水電站工程能夠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王黎平,溫家皓.水利工程建設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影響淺析[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3(4):1-3.
[2]蘇大義.水電站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11):00184-00184.
[3]王生態.水電站對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及水產養殖影響分析[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