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儒
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國力民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目共睹(林子大了啥鳥都有,當然也有睜眼說瞎話的)。我退休回到闊別半個世紀的故鄉,感慨多多!
那低矮的土房呢?那狹窄的土路呢?那荒蕪的田野呢?那饑餓的鄉親呢?
眼前是寬闊的馬路,不息的車流,兩側整齊的房屋,喜洋洋的鄉親……
故鄉巨變賦予我靈感,強烈的感受流向筆端,我寫散文抒發真情實感,小文屢見報刊。多次獲獎,有的還獲國家級征文獎。
但卻有人嘲諷我:“大作家就會拍馬屁捧臭腳,賺稿費?!惫衷眨‰y道我寫的不是事實?抒發的不是真情實感?便氣憤地反駁:“老子可是寫雜文的!”
生活提高了,人們幸福了,老人長壽了。卻有人在鐵的事實面前“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發牢騷,還有說“怨聲載道”的。退休無事,觀察思考,大街小巷,我怎么沒見“怨聲載道”呢?
有一老人問我:“現在這么好,為嘛還有人覺得不上算呢?”
“不上算”是家鄉語,不合算,吃虧的意思。我陷入深思。
原因在比。人生在世,離不開對比。有兩種比法:
一,橫向比法。這是最常用的比法。一人問我:“你為嘛一月幾千元退休金?我才一百元?”我怎么解釋也不行。橫向比也有兩種,往上比,往下比。我有一老同學,在崗時工資幾千元,退休返聘又幾千元。我如和他比,咋混的?不平衡。如往下比,當農民的老同學,每月養老金才百元,平衡了。往上比生氣,往下比快樂,想生氣,想高興,隨您便。
十七世紀英國學者托馬斯·富勒說:“使人高興或沮喪的,與其說是事實,還不如是比較,因為參照物的選擇決定了人的感覺?!?/p>
二,縱向比法?!俺匀饬R娘”者可一試:請回憶一下當年你吃啥?穿啥?吃穿都憑票,糧票布票都定量。那時為何不罵?國人的思維是“天塌大家死”,我吃幾兩糧幾兩油,別人都是,共同貧窮,心理平衡。
而如今呢,生活大大提高,誰家吃飯不是大米白面,炒幾個菜?但仍有人不滿:“為啥有人開豪車住別墅,我卻坐公交連房子也買不起?”不患貧而患不均,這不行!
請前后比,你現在100元養老金嫌少,過去一分沒有,怎么不說?皇糧國稅自古有之,現在不但免,還補貼錢,咋不滿足?
世界充滿矛盾,而差別是矛盾的一種形式。翻開歷史,古今中外,沒有絕對平均的國家。
老子說:“知足者富?!保ǖ赖陆洝と拢暗溎笥诓恢恪!保ǖ赖陆洝に氖拢肮手悴蝗?,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四章)至理名言也!像說給不知足者,也像說給貪官聽的,切記,切記。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生活在差異之中。俗語“人比人得死”,常有因考不上理想大學自殺的事。想一想,這些人的“雄心壯志”一定很高的,這一點可以肯定??梢坏┻_不到目標就絕望輕生,就不可取了,試想,你一死了之解脫了,你的家人朋友會多痛苦?
我想,上述“吃肉罵娘”再不平也不會自殺,他們追求的是物質,精神上無求,這是可悲之處。奉勸這些人讀點書,學會全面看問題。何為幸福?托爾斯泰說:“欲望越小,人生越幸福。”曾國藩說:“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币晃唤洕鷮W家有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都說明了知足常樂的道理。打油:
吃肉罵娘為哪般?橫向比較氣無邊。
倘若今昔一對比,現在生活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