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一進入暑假,鄉村少年楊曉龍便開啟“游戲模式”———日上三竿,還賴在床上組隊“推塔”,中午匆匆扒幾口飯又去“吃雞”,夜里兩三點還在“鞍刀咆哮”……即便困得手機要砸臉上時,也要“血戰到底”?!安煌嬗螒蚋缮??”正在玩游戲的楊曉龍頭也不抬地反問。在不能玩水,不準爬樹,沒有活動、補習班,甚至沒有父母在旁管教的鄉村,還有什么比游戲更具誘惑?網絡游戲正在逐步吞噬著鄉村,大批鄉村少年深陷其中。正如有人所說,農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機游戲廢掉。
關于鄉村少年深陷游戲漩渦,呈現出嚴重的“游戲化生存”,這些年,無論是有識之士還是各種媒體都有所披露和反思。比如前些天,一篇《“手機帶娃”成留守家庭新痛點》的報道,就披露了長時間玩手機已成鄉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機帶娃”在山區尤其是留守兒童家庭愈發普遍,有些孩子“吃飯、走路、上廁所,甚至睡覺,手里也緊握著手機”。今年2月,《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春節返鄉手記:被手機游戲圍困的鄉村和未來》也曾戳痛公眾的敏感神經。而上述報道則拋出一個無比現實的問題:在假期,鄉村少年不玩游戲能干啥?
是啊,放假后的鄉村孩子不玩游戲干啥?像父輩祖輩那樣在辛苦的農活中度過漫長假期,對許多鄉村孩子來說已不太可能,一者,父母外出務工,家中基本不再種地,即便有地可種也僅是滿足留守成員的口糧,沒太多農活可干;二者,絕大部分留守家庭屬于隔代監護,多數老人寵愛孩子,不愿意讓孩子過于辛苦。能不能讓鄉村孩子像城市孩子那樣在假期參加培訓班或夏令營,讓其無暇去玩手機?這基本相當于“癡人說夢”,一無條件,二無金錢支撐。
我們還要看到,如今許多鄉村孩子是缺乏親情陪伴與同齡玩伴的。父母常年在外忙于打工掙錢,鄉村孩子就缺少與父母進行親子互動的機會,親子互動時光是可以適當擠占追逐不良愛好的時間的。另外,由于玩伴居住分散,也由于部分孩子慢慢跟父母進了城,一些仍留守在鄉村的孩子,缺乏玩耍、嬉戲的同伴。受到“親情荒”與“玩伴荒”的雙重夾擊,手機便成了許多鄉村孩子的最好陪伴與玩伴,在虛擬世界,他們不僅能尋找到陪伴與玩伴,還能尋找到一種價值認同。
因此,鄉村少年楊曉龍的詰問———“不玩游戲干啥”,需得到家長、學校、村社及基層教育主管部門的正視。鄉村少年深陷游戲漩渦,呈現出嚴重的“游戲化生存”,其實是社會公共服務缺失帶來的負面問題。要拯救在游戲中“血戰到底”的鄉村少年,首先要解決“不玩游戲干啥”的尷尬,也就是說,要消除鄉村少年在假期的“放羊”狀態,想方設法讓他們的暑假生活更豐富、更精彩,以避免大好時光被游戲吞噬。
在這方面,家長首先應該有所作為,日子再富裕、孩子再金貴,也要讓孩子在假期培養勞動習慣。學校、村社及教育部門則要通力合作、同頻共振,為鄉村孩子提供一些度假的好去處,讓他們可以免費參加文體活動,培養興趣愛好,哪怕只是一些玩泥巴、采野花、捉蜻蜓等戶外活動,總比孩子們宅在家里沉迷手機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