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城
1月16日,中國民航局發布《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PED)使用評估指南》;1月17日,東方航空率先宣布于1月18日0時起,允許旅客在飛機上使用開啟飛行模式的手機;1月17日晚,海南航空執飛了中國民航解禁手機后的第一個航班。這意味著,中國大陸航空公司不允許在飛機上使用手機的情況,將成為歷史。
這一改變,源于2017年10月實施的交通運輸部第五次修訂的《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以下簡稱《規則》)。正是此次修訂,放寬了對于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的管理規定,允許航空公司為主體對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影響進行評估,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和使用政策。
近幾年,圍繞著飛機上能否使用手機,社會各界爭議不斷。支持飛機上禁用手機,常見的理由多為飛機上使用手機會干擾飛行安全。而反對飛機上禁用手機,則以民用航空發達國家已允許在飛機上使用開啟飛行模式的手機為例證,進行辯駁。
曾有航空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民航標準體系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但是安全性依舊最高”。然而,面對一成不變的落后標準所帶來的這種“高安全性”,我們是不是也該與時俱進修改一下相關標準。
當然,這并不是說,要舍棄安全換來先進的民航標準。先進與安全并非不能兼得,面向世界學習經驗,基于中國國情重新制訂民航標準體系,同樣可以保證高安全性。此次飛機上解禁手機,展現了這種兼得性,受到了旅客的好評,也展現出民航發展本該有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