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發展,地面空間逐漸減少,配合城市建設的家庭園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順應自然的“慢生活”應運而生。城市家庭園藝正在蓬勃發展,其模式也隨之豐富,通過對國內外家庭園藝的市場現狀分析和國內行業發展特點,更好的體會城市家庭園藝的發展。
關鍵詞:城市 家庭園藝 現狀 發展
一、園藝市場現狀分析
1.1國內園藝市場分析
目前,國內園藝市場發展勢頭良好,走向快速發展道路。隨著改革開放的加快,人們對生活環境的綠色追求也逐漸提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中的“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改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此中可以看出,現階段,人們對居住及生活環境的綠化水平的需求正在提升。一些調查顯示,近幾年,家庭園藝的市場快速發展,前景甚好,家庭園藝的購買行為已成為習慣,市場需求增大,處于蓬勃發展階段。
1.2國外園藝市場分析
看向國外,我國消費者對園藝產品的消費能力和認知水平,與國際成熟市場還有較大差距,尤以歐洲國家發展較早,其產品供應鏈更為完善和穩定。國外家庭園藝發展的繁榮,主觀上是人們在意愿和精神上對園藝的需求,客觀上是其輔助行業的發展,其花卉產品的銷售點大多是花園中心,目前國內花園中心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相當于美國花園中心1960~1980年的發展階段。此外,國外發達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技術以及靈活多樣的花卉零售形式,都是其發展的推動力。整體來說,我國園藝行業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我國家庭園藝發展特點
2.1城市家庭園藝的園藝模式多樣化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各類家居建筑的結構有一定差異,造成了家庭園藝模式的多樣化。為了有效利用空間進行園藝綠化,城市家庭園藝模式十分重要,可大致分為內部模式和外部模式。
內部模式是指家庭園藝家居環境內的園藝模式,目前主要有臺架、中心、近窗等。在家居環境內部合理擺放臺架和寶閣,選擇合適的植物,可以充分利用空余位置,最大限度優化空間利用;同時可以在室內利用視野較集中,面積不大的范圍進行綠化,如餐桌、書桌、茶幾等;除此之外,充分利用靠窗部位的空余空間來塑造園藝景觀也是現代家庭園藝常用模式。
而外部模式是指建筑外部的園藝模式,因建筑規劃設計不同,主要是以庭院和陽臺為主。庭院園藝在國內的城市化建設中占比較小,取決于國內城市大部分沒有獨立的庭院。庭院園藝的設置也可分為花架式園藝和風格化式兩種。而當前應用較多的屬陽臺設置園藝景觀,一是陽臺給人的視覺觀感較好,二是陽臺環境更適合于植物生長。
2.2家庭園藝種植方式和植物配置具有中國特色
我國家庭園藝種植是以花園和菜園相結合的方式,這也是繼承了我國傳統上就有的開辟空間種植蔬菜的習慣,將花卉、蔬菜、果樹等結合栽培?,F階段,在家庭園藝中創建有機蔬菜種植空間已然成為中國的特色園藝。
2.3家庭園藝的技術研發應用
家庭園藝的技術研發對于我國的園藝發展是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物聯網”技術應用到家庭園藝的養護之中,這是家庭園藝智能化的起步。此外,人們對種植的品種、播種期、種植模式、器皿、基質的篩選、灌水設施等方面都有探索,并研發出各種園藝裝置,還有家用蔬菜栽培機等小型產品,兼具了節省空間和美化的作用。同時,在銷售模式上,也借助互聯網得到更多的推廣和發展,這也是當前國內家庭園藝市場新的發展。
2.4家庭園藝市場客戶群體主要特點
當前家庭園藝產品的消費群體主要以女性為主,銷售地區來說也以江浙滬為主。據浙江虹越花卉公司數據統計,其中線上消費女性占58%,本科學歷以上的客戶占64%。從線上銷售地區分布來看,江蘇占18.2%,浙江占17.7%,廣東占11.3%,上海占9.5%,山東占9.3%。近年來,線上服務區域不斷擴大,其他區域所占比例不斷增加。
三、展望
我國家庭園藝產業的發展模式,是現階段園藝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我國國土面積大、緯度跨度大,在氣候、環境等各方面的條件不同,且我們的體系不夠成熟,這就需要我們在探索中不斷前行。我國現在的城市家庭園藝模式極為多元化,在設計主體規劃布置過程中,需要將居民需求和房屋空間結構特性等,全面考慮在內,同時著眼于整個家庭園藝產業結構的構建和完善。國內家庭園藝行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是一個朝陽產業,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故科技創新是必經之路。打造智能化、個性化的家庭園藝服務,并結合互聯網思維,將其逐步形成一條完善成熟的產業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另外也應呼吁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勵市民培育良好的家庭園藝氛圍,進一步推進中國城市家庭園藝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春華.城市家庭園藝模式分析[J].現代園藝,2017(12):127-127.
[2]藍茹濱,鄂宇軒,鄒盼盼.家庭園藝的市場現狀分析及展望[J].吉林農業,2018(4).
[3]王超,于錫宏.我國家庭園藝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農家科技旬刊,2016(4).
[4]趙睿靜.美國家庭園藝相關行業概況[J].中國園藝文摘,2011,27(4):40-41.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