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2017年12月29日,陽煤集團傳出喜訊,集團化工系統全年預計完成營業收入600億元,實現利潤3億元以上,同比減虧17億元。這意味著,陽煤化工產業結束連續三年虧損的經營態勢,實現整體扭虧為盈。
我國是公認的煤化工大國,但長期以來,傳統煤化工產能過剩,且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等問題,發展舉步維艱。加之近年來受低油價與嚴環保的雙重擠壓,全國各大煤化工企業的發展之路走得更為不易。陽煤集團董事長翟紅坦言,單純賣煤已沒有經濟性,要拓展延伸煤炭價值鏈,積極發展基于清潔轉化的現代煤化工,讓煤炭產生更高的價值才是煤炭企業發展之王道。
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在于改變自己。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走勢,作為陽煤集團最大的非煤板塊——山西陽煤化工集團堅持“127”發展戰略,全面突破傳統煤化工項目,大舉轉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等中高端領域,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陽煤化工集團資產總額987億元,擁有25家分、子公司,分布在山西、山東、河北、新疆四省十三市,擁有156套裝置、1580萬噸產能,可生產80余種化工產品,煤化工產業規模山西最大,位列中國煤化工行業第三位。自2008成立以來,陽煤化工堅持國際化視野,加快煤化工產業蓬勃發展,以科技創新這一“子”,激活企業轉型發展滿盤“棋”,逐漸走出一條差異化、高端化、規?;?、國際化的煤化工發展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新產品、新市場的創造者,往往在市場規則的制定上占據主動,從而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與較高的利潤水平。山西陽煤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化工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志武介紹,“我們圍繞氣化、催化、智能化,與國內外頂尖技術研發團隊合作,加大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強化各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從國際先進、消化革新、轉型升級、替代進口四個方面努力,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從而實現科技創效?!?/p>
項目引領
大項目、好項目,是推進轉型的“發動機”、拉動發展的“硬載體”。一個個成功運營的新項目,成為化工系統新的利潤增長極,更讓化工產業實現著整體的結構升級、產品換代。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乙二醇生產消費國,布局乙二醇項目對于一個煤炭生產企業來說可謂是高瞻遠矚。
2017年,集團公司布局建設的百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深州化工、壽陽化工的乙二醇項目實現高負荷穩定運行,平定化工產出乙二醇合格產品,生產負荷逐步提升。其中,深州化工在三個項目中投資最少、管理費用最低、效益最好,全年預計實現利潤1.5億元,成為化工系統利潤貢獻率最高的新建項目。壽陽化工采用行業先進技術,從項目建設到全流程打通只用了兩年時間,裝置第一年開車運行開工率就達到85%,遠高于全國煤制乙二醇項目64%的平均開工率,2017年9至11月份月產更是穩定在了2萬噸以上,并創出日產740噸的全國同規模裝置最好水平,成為國內達產最快、高負荷運行最穩定的乙二醇項目,全年預計實現利潤9500萬元。
長期以來,國內高端樹脂依賴進口,而昔陽化工產出合格特種樹脂,打破了這一困境;太化新材料產出合格產品;國泰新華產出BDO;與中觸媒集團合作開展環己酮肟化、MTO等催化劑、HPPO法環氧丙烷技術開發……
創新驅動
驅動增長的是消耗,而驅動進步的卻是創新。創新成就現在,創新更定義未來。一系列著眼長遠、結合實際的創新,如源頭活水,培育著陽煤化工的發展新動能。
在這辭舊迎新之際,盤點剛剛闊別的2017,陽煤化工“新”意盎然。
小試及工藝技術研發斬獲新業績——與南京工業大學成功開發合成氨馳放氣或焦爐煤氣制備甘氨酸小試技術,千噸級示范裝置前期籌備啟動;丁二烯直接氰化法制備己二腈技術開發項目成功開發甲醇氨氧化催化劑,甲醇氨氧化制取氰化氫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環己酮制環己酮肟催化劑項目成功開發;與美國加州能源環境研究院合作開發煤層氣制烯烴小試技術,初獲成果;與大連化物所合作開發新型低濃煤層氣吸附材料制備技術和快速循環吸附分離工藝,實現低濃度煤層氣的高效利用。
中試裝置建設實現新突破——與美國GTI公司簽約,實質推進R-GAS氣化爐示范裝置建設,項目入選國家工信部“2017年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獲得一期支持經費870萬元;甲醇苯烷基化技術開展催化劑成型實驗,產品強度、催化性能均達到預期指標;與天津大學、惠生工程合作,建成1000噸/年甲醇制乙醇中試裝置,即將進行單機調試、聯動試車;化工研究院聯合昔陽化工開展PVC特種樹脂中試,開發氯化專用PVC和CPVC特種樹脂技術;依托化工新材料園區公用工程,加快中試基地建設,搭建示范項目產業化平臺。
智能化發展站上新平臺——與百度、浙江中控合作,積極推進壽陽化工智能工廠試點和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可研已通過專家論證。
“挖煤人”更懂得煤炭的價值,陽煤人更是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他們對煤炭產業的深情厚誼。
科學管理
在集團公司“板塊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差異化監控、集團化運作”的管控格局下,陽煤化工找到了“四兩撥千斤”的管理支點,讓采購、生產、銷售等各項工作更加整體化、制度化、系統化,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使管理出效益。
化工產業是市場充分競爭性行業,銷售和采購兩頭在外,中間的生產環節在內,企業利潤來源于投入和產出的加工差價。只有主動對接市場,積極適應市場,才能謀求更大利潤!陽煤化工尊重企業經營客觀規律,利用其板塊化、專業化的廣闊平臺,選擇“抓兩頭帶中間”的管理方式,讓聚合性成為競爭力。
“抓兩頭”。采購和銷售位于產業兩頭,是企業利潤流失最直接的方面。陽煤化工發揮集中管理優勢,變“單打獨斗”為“集體作戰”,組織各企業多次召開統購統銷專題會議,形成總體方案并組織實施,通過大體量、大份額來提高市場議價權。各企業根據各自特點,制定科學的產品定價機制和管理模式,向先進的兄弟單位學習,將網上價格與區域價格結合,最大限度地公開透明,減少效益流失。在生產上,根據市場行情,有條件的企業及時調節各種產品產量,排產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帶中間”。生產環節的科學管控,省下的就是賺下的。怎樣降成本?陽煤化工依據企業實際狀況,結合市場因素,按國內同行業裝置最好水平、歷史最好水平、新建裝置的消耗定額確定考核指標,推動各企業在節能降耗、增產增效和改進管理上下功夫。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如何保安全?全面推行“166”安全管理新體系,逐級分解安全目標,實行安全生產標準化提級管理,有的放矢,強化監督。環保是剛性的約束。怎么抓環保?2017年,陽煤化工投資6.8億元,開工建設61項環保工程,各類污染物排放均大幅低于許可排放量,實現了達標排放,完成了環保減排任務。不久前,陽煤集團還與煤炭工業太原設計研究院在太原揭牌成立山西陽泰環保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旨在積極開展環保治理工作。
壓實考核
考核的標尺“抬”起來,體現要求;考核的標準“嚴”起來,樹立導向;考核的結果“用”起來,形成合力。新政策的激勵帶動下,提質增效成為一種自覺。
2016年,陽煤集團對化工產業實施管理體制變革。新成立的化工集團變管家為東家,按照“五個一”管理模式,擔負起了經營主體責任。既然是主體責任,就要聚焦產業的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那么,發揮好考核“指揮棒”“風向標”的作用是重要途徑。
為切實壓實經營責任,陽煤化工于2017年3月底制定下發了2017年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和各企業經營指標。新的考核指標體系從原料采購、產品銷售到消耗定額、管理費用,實施“一企一策”管理模式和考核辦法,堅持獎優罰劣,各企業生產經營指標、工期節點等總體指標與工資總額掛鉤,掛鉤比例為上下30%。領導班子實行100%績效薪酬考核,班子成員績效薪酬除與企業總體指標掛鉤外,還與黨建工作、“13710”、技改、融資等重點工作完成情況掛鉤,按月考核兌現,年終全面匯算。由此,陽煤化工集團層面由原來的“只管結果”向“過程結果雙管控”過渡和轉變,企業內部管控水平進一步提高。
考核“指揮棒”的作用立竿見影——豐喜集團在管好、開好存量的前提下,加大技改升級力度,著力發展下游新興產品,全年三聚氰胺產量5.5萬噸,增加效益1.2億元以上;電石化工2017年的生產負荷為建廠以來最高,各項生產指標創投產以來最好水平,電石產量同比增幅153%,營業收入同比增幅156%;和順化工由平原化工托管后,基礎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生產裝置持續穩定運行,2017年1至11月同比減虧16673萬元;恒通化工堅持推進管理創新,主要裝置生產負荷平均保持在95%以上,全年預計實現利潤2.7億元,連續兩年成為化工產業綜合效益最好的企業……
化工產業,承載著陽煤推動煤炭消費革命的一份重任,擔負著陽煤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份責任。這場漂亮的翻身仗,宣告著陽煤化工不再僅僅有規模之大,更昂首闊步在做強、做優的征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