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珉琦
不久前,中國內地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正式獲教育部批準設立。這所以“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為辦學理念的大學,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比肩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
中國自唐末以來出現的民間書院,就好比古代的民辦高校機構。到了宋代,當時的名人大師興學成風,書院里學者成林。這些有識之士對當時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以及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到了今天,在中國現有高等教育布局中,民辦大學低位弱勢,想要撬動高等教育改革一直面臨巨大阻力和風險,科學家參與興學的難度顯而易見。而西湖大學的平穩落地,給出了一些有別于過去的積極信號。西湖大學運營的主要經費來源是西湖教育基金會,其背后依靠的是民間資本。2016年,企業家張輝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西湖大學的總資金投入“大概是十年200億元”。雖是民辦,地方政府與西湖教育基金會一開始就簽署了“共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給予了辦學空間、部分科研經費等方面的重點支持,保證了項目申報和建設工作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西湖大學已明確了治校體系,設立董事會,校董事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如今,它的結構、制度已比較接近西方的私立大學,且早在2017年9月,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就完成了入學。一系列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僅3年。這次,科學家的探索值得期待。
可以肯定的是,科學家參與民間辦學,他們依靠自己的聲譽和影響力,可以對社會力量產生有效的動員,引導社會資源進行更合理的分配。同時,由真正懂科學、懂教育的人主導一所學校,更有利于對學術權力和自由的維護,對整個學術創新、人才培養環境將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創始團隊是一所大學的精神領袖,大科學家的使命感和價值追求,將給一批又一批學生帶來重要的凝聚力量。
不管西湖大學的探索最終能否激起高等教育改革的活力,我們期待更多有情懷有能力的科學家參與辦學、振興教育,讓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真正與中國科技發展的需要相匹配。這不僅是一種個人選擇,也是這個群體應有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