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相信有不少人,都喜歡有事沒事刷刷微信朋友圈,看看朋友最新的動態,了解一下大家對熱點問題的看法。但在朋友圈游走之時,卻也可能因為一行小字而受挫: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它像一道豎起的籬笆,柴扉緊鎖,提示著我們這里面是你不可涉足的世界。
當觀察他人生活的欲望,遭遇了“謝絕參觀”的標識,雖然免不了一陣失落,但細細想來,這似乎恰恰隱喻著今天朋友圈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一位朋友曾說,如果出去旅游,回來不發一下朋友圈,就好像沒去過一樣。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的確,如今朋友圈正在越來越多地介入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平臺,來記錄日常的點滴,來分享生活的際遇,來展示一種被關注、被看到的社交存在。同時,我們也需要這樣一個平臺,來把現實中被時間、距離沖散的朋友重新拉到彼此可見的視域,來維系情感的需要和對外部世界的想象與認知。在朋友圈二十四小時不落的燈火里,我們看到別人,也看到自己。可以說,朋友圈正在塑造著我們新的交往方式、認知方式,滿足著我們“看”與“被看”的心理需要。
但是,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人為自己的朋友圈加上了一把鎖,甚至不愿意再發朋友圈?從心理上來說,很多人渴望記錄生活,卻又不希望將自己完全展現在他人面前;渴望交流訴說,但又不愿將自己的心情向所有人廣播;渴望營造積極的社交網絡,卻又害怕別人無限接近自己的生活圈子……這些心理反映到朋友圈中,就有了“分組可見”“分組不可見”“僅三天可見”等種種操作。技術的好處,在于它解決了很多現實交往中無法避免的尷尬,也幫助我們不斷調適著自己與他人交往的方式和距離。
其實,不少人在談及自己的交友之道時,都會說到一個“真”字。但是如今,在朋友互動的主要場域朋友圈里,卻常常被認為“沒有真實的生活”。這也讓我們反思,今天我們關于朋友圈的種種討論,對待朋友圈的種種態度,無論是喜歡也好,逃離也罷,都可能是因為,我們賦予了朋友圈太多的期待和意義。如果過度依賴線上的窗口來塑造一個人、認識一個人,可能潛藏著很大危險。
家長需留意丘疹性蕁麻疹
春暖花開時節,不少家長喜歡帶小孩外出踏青。醫生提醒,春季是兒童丘疹性蕁麻疹多發期,游玩時需盡量穿長衣長褲,避免昆蟲叮咬,減少患這種過敏性皮膚病的幾率。
最近,重慶6歲的女童熙熙跟隨家長到公園玩耍,觸碰花草后不久,身上長出不少形狀不規則的紅疙瘩。孩子被送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就診,被發現患上了丘疹性蕁麻疹。
“孩子外出游玩時,喜歡動手摘花、在草地上打滾,可能被花粉、草叢中的螨蟲或昆蟲叮咬,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小孩,容易發生丘疹性蕁麻疹。”重醫兒童醫院皮膚科包婷婷醫生說,丘疹性蕁麻疹主要表現是,面部、胸部、手足部等處長出花生米大小的紅疙瘩,少則三五個,多則數十個,甚至成群成堆,有時疙瘩中心還有水泡出現,奇癢難忍。
包婷婷醫生說,春季患丘疹性蕁麻疹的小孩較多,約占醫院皮膚科門診病人一半左右。患者只要堅持服用抗過敏藥物,并且不再接觸過敏源,一般一周左右能夠康復。
醫生還提醒,有家族過敏疾病史或經常鼻子癢、鼻塞、眼睛癢的孩子,可以到專業醫院做過敏原檢測,確定過敏原,防患于未然。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