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畢業季,在網上屢屢見到大學老師的吐槽。有的學生遲遲不交畢業論文,或論文文理不通、錯字連篇,令人不忍卒讀。于是,老師不但要“哀求”學生盡快交論文,而且徹夜逐字逐句地為學生修改論文。這顯然是一種不正常的學風。而“改論文”又只是學風不端的冰山一角。據報道,每到期末,就有學生以出國深造、就業等為由給老師寫郵件,希望老師打分時“手下留情”,以至于老師陷入“期末焦慮”“畢業恐慌”。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亂象呢?以直接的原因而論,我國傳統文化素有“重人情”“顧情面”的傳統。在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上,規則往往被人情“拗彎”。更何況,師生關系又常被比附為父子關系,老師似乎對學生負有無限責任。因此,當老師面對學生或哀婉或撒嬌或耍橫的“要分”“改論文”等請求,就會承受顯在或潛在的輿論壓力乃至道德綁架,不得不犧牲原則屈從學生的要求,違心地把“次品”包裝成“正品”送出校門。
更現實也更根本的原因則是功利色彩濃厚的教育觀念。在一些學生、家長乃至老師和校領導看來,上大學的目的只是或主要是為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在就業、出國、升學等功利目的至上的觀念下,上述手段似乎順理成章。于是,實用主義彌漫,浮躁之風盛行。學生把本該在圖書館苦讀、在課堂上聽講的時間用來“跑社會”“拉人脈”,不去思考如何刻苦用功取得優異的成績,而是挖空心思向教師索要滿意分數,甚至把本該由自己承擔的任務轉嫁給老師。
更重要的是,當教育被功利化的目的綁架,老師就成了“畢業流水線”的一環,一切活動必須圍繞維系這條生產線正常運轉、保時保量地輸送畢業生的指令進行。因此,給學生打分就變得戰戰兢兢,批評學生時瞻前顧后,給不合格的論文打一個紅叉自然更不可想象。而導致這一切的更深層原因還有高校面臨的畢業率、就業率等量化考核,以及社會變革轉型時期人才需求與教育體制的不協調不適應等。這一切都值得進行系統反思。
韓愈早就講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有健全人格和道德情操的人,是給人以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捍衛正義良知的勇氣和擔當。一切反思的基點應建立在回歸教育初心之上。
行文至此,想起曾在網上廣泛流傳的《一個美國教授寫給被開除的中國留學生的信》。在信中,這位老師和學生做了談心式的交流,說明了自己作出這一決定的理由,并對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提出了忠告。誠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而一個國家的教育也必須以符合國情的方式開展。但這封美國教授的信對于思考并堅守教育的初心有著不容忽視的借鑒意義。我們應該期待出現這樣的老師,并為他們堅守原則和底線、重構師生關系進而培育優良的學風撐腰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