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暢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下發的《關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要求,從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客戶備付金是指支付機構預收其客戶的待付資金,也就是用戶充值在第三方支付賬戶里但還未花掉的資金,不屬于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近年來,隨著我國支付行業發展,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規模迅速膨脹,其影響力不容小覷。央行數據顯示,支付機構的備付金余額近3年增加了近3倍,從2013年的1226億元迅速上升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4600多億元。如此大規模的備付金存在被機構多處分散存放,有一些支付機構動用備付金購買理財產品或從事其他高風險投資,通過擴大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此類不當使用行為極可能引發金融風險。此時,出臺針對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的監管政策,可謂及時而準確。
上述舉措落地實施后,短期內,支付機構依靠客戶備付金盈利的模式會受到限制。未來,支付機構的利潤來源將主要依賴手續費收入,將倒逼支付機構加快轉型,對行業盈利尤其是中小型支付機構的經營與發展將帶來一定壓力。對此,《通知》指出,此次備付金集中存管設置了兩年的“過渡期”,這被業內人士解讀為給過度依賴利息收入的支付機構一個充分的轉型時間,以免影響支付機構的日常經營。
從整體來看,監管部門對支付機構的監管正逐漸趨嚴,支付行業面對不斷出臺的監管新政,應在合規的基礎上,既積極求變、創新發展,也要對防范風險、無證經營、侵犯隱私、支付產品安全性不夠等問題加以規范。最根本的是,要真正把心思放在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系統效率、支付安全和為客戶服務上,并加快轉型速度,積極應對市場變化,主動調整公司經營策略,進一步提高客戶服務能力,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