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很少有人曾想到,“河南家長質疑考生高考答題卡被調包”一事,會牽扯出自主招生論文造假問題,而且愈演愈烈。先是鄭州一中部分學生的論文被網友扒出涉嫌抄襲,后來自媒體平臺《知識分子》又查閱了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發表的論文,發現其中多篇涉嫌抄襲,更重要的是,一些學生可能還憑借它們拿到了高校自主招生資格。
輿論嘩然,網友要求相關部門介入調查。這件事也再次為那些懷揣僥幸心理的考生敲響了警鐘: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搞定”的造假論文,其實是你人生路上的定時炸彈。就算僥幸過了高校審核那一關,一旦像今天這樣,所有材料被人認真審視,你很可能從名校大學生被打回原形。就算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考慮,你也該問問自己——值嗎?
教育部今年三月下發《堅決打擊和防范自主招生作假 切實維護公平公正招生秩序》的通知,明確指出,對在自主招生中提供虛假報名材料的考生,在報名階段查實的,取消其自主招生報考資格,同時取消其當年高考報名資格;在入學前查實的,取消其入學資格;入學后查實的,取消其錄取資格或者學籍。
所以,家長和考生費盡心思搗鼓出造假論文,帶來的可能結果是什么呢?無非兩種。一是高校資料審核不夠嚴格,沒能發現論文造假,考生順利通關,這篇論文就成了他永久的軟肋。在任何時候,如果被翻了舊賬掀了老底,他過五關斬六將通過自主招生考試的實力會被完全否定。二是審核足夠嚴格,他被拒之門外,其他更有含金量的材料也一并被否定,還可能被取消當年高考報名資格。無論是哪種結果,對學生的前途都是打擊,與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
人們之所以對自主招生論文造假耿耿于懷,是因為不想看到正常的高校招生秩序被擾亂,也不想看到才十七八歲的考生,就靠著弄虛作假,為自己謀取短期利益。他們本該成為未來的創新人才、未來的學術之星。這條路的起點,應該堂堂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