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弈成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道:“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異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他認為“保天下,后知保國”。這里所謂的“國”是指政權朝代,而天下是指民族,是指文化。
展開那浩如煙海的歷史畫卷,中國有過許多次因外族入侵而政權更迭、改朝換代。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唐末五代十國之亂,宋后蒙古入主中原,明后滿清入關,但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南北朝,雖為胡人,但行漢制;五代十國時間雖短,但終歸于宋;蒙古鐵騎,仍行科舉;滿清旗入,雖削發束辮,但《四書》《五經》不廢。正所謂“易姓改號,雖亡國數次,但天下未亡”。這其中的原因,是產生自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的民族認同感。
近日,一篇社會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龍應臺在香港大學以“我最喜愛的歌曲”為主題的演講活動中,當問到坐在臺下的人“你最喜歡的歌曲是什么”時,有人說“我的祖國”。這個回答讓龍應臺很詫異,當她再次追問,并要求觀眾演唱時,臺下竟然響起了整齊嘹亮的歌聲,有些對歌詞不太熟悉的90后、00后也跟著唱起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當歌曲結束后,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在我看來,港胞們唱的不僅僅是“我的祖國”,更是“我的民族”“我的文化”。他們用歌聲重現出那個團結一心,奮勇抗敵,用血肉之軀構筑鋼鐵長城,抵御外敵的崢嶸歲月,更是將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凝聚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世界這個經濟大舞臺中,中華文化構筑的是中國自信、中國風范,更是中國精神,將人民心中那個“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問題給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夜晚12點的燈光下,重讀吾師的文章《新文化運動的重評價》,別有一番味道。
100年前,在西學東漸的巨大影響下,一大批仁人志士向外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而今日,同樣在經濟全球化,西學東漸的時代背景下,卻掀起了宛如錢塘江大潮般的“國學熱”。這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價值取向,更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中國人已經重拾祖先遺物,向內尋求。
那么祖先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多元文化共同體,其中還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它的包容性和切實性也是它長存綿延的重要因素,這些文化對于我們的意義和以往已大不相同。
同樣是在《日知錄》中,顧炎武又曰:“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與百年前不同的是,今日弘揚民族文化的重擔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作者:太原維剛實驗學校高三(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