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杰
【摘要】基坑支護技術在建筑施工中一直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自身具有非常明顯的綜合性。其設計與施工對高層建筑物的穩定性、安全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寧夏某案例有針對性地闡述了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技術以及管理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深基坑;工程概況;施工技術;管理措施
1、工程概況
1.1寧夏綠色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實驗檢測中心項目位于銀川市西夏區,本項目工程位于濟民路以北,振興街以東,東臨銀川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本項目工程由三個單體工程組成,總建筑面積28682.75㎡。地下車庫基礎墊層底標高為-6.85m,檢測中心基礎底標高-5.25m,根據地質報告,地下水位在約-5.70m處,相當絕對高程1109.5m,自然地坪-0.57m,地下車庫南側實際開挖深度6.28m。檢測中心實際開挖深度4.68m,基礎類型為筏板基礎。
1.2地質條件:根據勘察報告,鉆探現場描述、室內土工試驗結果及原位測試結果,現自上而下分層如下:①雜填土層:雜色,松散,干燥,主要由砼塊、磚塊、碎石等建筑垃圾成無規則堆積,分布在場地北側,該層對本工程無使用價值,應挖除;② 素填土層:黃褐色為主稍濕,成份以粉沙為主,細沙次之。③粉層細砂:黃褐色-飽和,以細砂為主粉砂次之。顆粒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可見云母,級配不良,分選較好。該層在1109.60m以上細砂層,以中密—密實為主,均勻性、穩定性良好,工程性能好,可作為多層擬建筑物天然地基持力層;1109.60m以下細砂層以密實-極密實為主,均勻性,穩定性良好,工程性能好。
2、深基坑工程施工技術
2.1土方開挖
2.1.1由于本工程基礎開挖較深,且地下水位較高在地坪下5米左右。開挖前預先在基坑四周打13口30米的降水井,將地下水降至基底標高下1.5米左右的位置后在進行開挖。
2.1.2土方施工包括定位放線挖邊線。基坑上口尺寸的確定應滿足支護方案設計的要求。在第一層土方開挖以后,挖第二層土方以前,仍要進行第二次放線。先進行場內標高測設,用挖機進行場地平整、土方挖運、驗槽與地基的局部處理等。放線是根據定位確定的軸線位置劃出基坑開,并填筑運土車輛的道路,道路為6米寬。
2.1.3基坑土方開挖采用機械開挖和人工清挖相配合,開挖順序按先四周、后中間挖方區域、運土汽車位于未挖中間部分,后退挖掘,挖土深度約在3M范圍內。第一次開挖即表面自然土以下深約2M范圍內分層分段放坡開挖,建施工便道。第二次基坑土方開挖,深度為4M左右。由大型挖掘機挖至坑底以上0.3米處,人工配合進行。
2.2基坑支護施工技術
2.2.1支護設計:由于地下車庫基坑開挖深度在自然地面以下約為-6.05m,檢測中心基坑開挖深度在自然地面以下約-4.45m,基坑內均是細砂,基坑南側有建筑物,所以本基坑均采用土釘墻噴錨支護。采用注漿錨桿結構,設計四排注漿錨桿進行噴錨支護,放坡度為1:0.5,第一排錨桿長度為3米,第二排錨桿長度為6.0米,第三排錨桿長度為4.5m。土釘墻內掛φ6@250雙向鋼筋網,噴射80mm厚C20砼。
2.2.2支護施工:①基坑開挖應按設計要求嚴格分層分段開挖。地下車庫基坑第一層開挖深度為2.0m,第一層開挖后可再一次開挖2.0m,分3層開挖。檢測中心基坑分為2層開挖,噴射混凝土面層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才可開挖下一層,不得超挖。坡面經機械開挖后要采用鍬鏟進行切削清坡,坡面平整度的允許偏差宜為±20mm。挖土方要選用對坡面土體擾動小的挖土設備和方法,嚴禁邊壁出現超挖或造成邊壁土體松動擾動。基坑坡頂不得堆放任何重物。②設置錨筋錨孔采用人工洛陽鏟成孔,成孔口徑φ100,錨桿安置好后,多次反復注1:1水泥漿。③掛鋼筋網,面層內掛φ6@250雙向鋼筋網。④噴射混凝土的配合比應通過實驗室確定,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于10mm,水灰比不宜大于0.45,采用干法施工。噴射混凝土前,應對機械設備、風、水管路和電路進行全面檢查和試運轉。為保證噴射混凝土厚度達到均勻性,在邊壁上隔一定距離打入垂直短鋼筋段作為厚度標志。噴射混凝土的射距保持在0.8-1.5m范圍內,并使射流垂直于壁面。混凝土面層接縫部分做成45角斜面搭接,且接縫錯開。面層噴射混凝土終凝后須采取養護措施,一天不少于兩次,且至少應養護3d。⑤排水設施的設置,水是土釘支護結構最為敏感的問題,要在施工前做好降排水的工作,基坑邊壁有透水層或滲水土層時,在混凝土面層上要做泄水孔,直徑不少于40mm的塑料排水管,長1500mm的塑料排水管,管中填滿粗砂或圓礫作為濾水材料,以防止土顆粒流失。基坑周圍設置排水系統連接至下水管道中,以排除一切水源而影響到對基坑支護邊坡的安全。
3、深基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3.1施工進度控制
依據項目經理部建立進度實施、控制的科學組織系統和嚴密的工程施工進度控制目標體系,對施工的全過程進行系統控制。采用每日進度報表、作業狀況報表、現場實地檢查方法等對施工全過程進行跟蹤檢測、收集信息。將調查資料整理加工成與施工進度計劃具有可比性的反映實際施工進度的資料。結合計劃圖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施工進度發生偏差后必要時做出調整。每次檢查之后都要及時調整,力爭將偏差在最短期間內,在所發生的施工階段內自行消化、平衡,以免造成影響太大。
3.2開挖支護質量控制
①開工前要做好各級技術準備和技術底工作。施工技術人員(工長)、測量人員要熟悉圖紙,掌握現場測量樁及水準點的位置尺寸,同土建代表辦理驗樁、驗線手續。施工要配備專職測量人員進行質量控制。②要及時復撒灰線,將基坑開挖下口線測放到基坑底。及時控制開挖土標高、做到挖土工作面內,標高白灰點不少于2個。③認真執行開挖樣板制,即凡重新開挖邊坡坑底時,有操作技術較好的工人開挖一段后,經測量人員或質檢人員檢查合格后作為樣板,繼續開挖。施工人員換班時,要交接挖深邊坡操作方法,以確保開挖質量。④開挖邊坡時,盡量采用溝端開行,挖土機的開行中心線要對準邊下口線。要堅持先修坡后挖土的操作方法。土方開挖后,及時跟進澆筑砼墊層,并要注意成品的保護工作。⑤認真執行項目部制定的技術、質量管理制度。施工中要積累技術資料,如施工日記、設計變更洽商、驗樁、驗線記錄等。土方工程竣工(下轉90頁)(上接88頁)后要繪制竣工圖,業主方土建代表和質量檢查人員共同檢查評定工程質量等級。
3.3安全施工管理
①開工前要做好各級安全交底工作。根據本工程施工機械多,配合工作多,土質條件差以及運土路線復雜等特點,制定安全措施,組織職工貫徹落實,并定期開展安全活動。②每天檢查擋土設施是否完好,并及時進行修復。下雨期間進行挖土時,做好防滑措施。夜間挖土施工時,應配置足夠的燈光照明。③為預防邊坡塌方,禁止在邊坡上側堆土,當在邊坡一側放置材料時,應距離邊坡上邊緣1.0m以外,材料堆置高度不得超過1.5m。提前準備好編織袋、草袋、木樁等物,若邊坡局部塌方,則可將坡腳塌方清除。④若邊坡經上述措施之后,仍有失穩現象,則應征得設計單位與監理單位同意,采用加大邊坡坡度或用壓密注漿加固土體等方法,以確保基坑施工的安全。陰雨天氣,在邊坡上應加蓋塑料薄膜,以防止邊坡上的土體流失。
結語:
由于受地下工程不可知的因素影響較多,因此深基坑開挖工程是一項安全隱患較大的工程。現場施工中,必須通過適當的監測手段,隨時掌握周邊環境的變化以及基坑內部與設計模型之間的差異,支護土體的穩定狀態和安全程度、基坑滲透水量的大小等情況,及時反饋信息,現場工程師根據信息反饋情況及時修改施工方案,改善施工工藝。有效減低支護工程變形發生率,提高了建筑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