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當前我國生態建設大環境出發,對生態城鎮規劃的內涵、特點以及當前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規劃建設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生態;可持續;建設;問題;策略
1、引言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1960年代的系統化現身,給包括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在內的各個領域帶來了一場全新的沖擊和不可逆轉的革命。它是站在一種更為科學與和諧的角度來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逐漸滲透到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的不同層面,折射出城市與建筑的經營模式自工業革命與快速城市化以來所發生的根本性轉折。
在此大背景下,基于生態理念打造的和諧城鎮,實質上就是可持續理念和生態技術在宏觀層面上的規模化集成與系統性運用,因而同單體化或散點式的生態實踐相比,更易產生廣泛的綜合效益與示范價值。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的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與城市化增長的雙高峰期,但同時也像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一方面面臨著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卻陷入了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現實困境。面對這一形勢,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發展所追求的已不限于傳統意義上量的增長,而更多的是一種基于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相協調的質的提升。
2、理論技術研究
有鑒于此,圍繞著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目標,如何借鑒國際生態型城鎮的建設經驗,在城市規劃現有規劃體系的框架內引入生態規劃環節,探討生態規劃和生態修復的關鍵技術與策略,進而確立生態型城鎮建設的整體框架、規劃依據與評價體系的集成技術及應用方法,正在成為目前一項具有前瞻性與挑戰性、而又備受關注的科學課題。
199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對生態城市的內涵、原則進行了研究。王如松等提出了建設天城合一的中國生態城思想,認為生態城市要滿足人類生態學的滿意原則、經濟生態學的高效原則和自然生態學的和諧原則;宋冬梅等認為生態城市可理解為基于城市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是自然一人工系統相互協調、人與人和諧共處的理想人居環境;姚士謀等提出生態城市的內涵包括社會發展的和諧性、城市生產活動的高效性、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三個方面
綜合以上研究,生態城市是融入區域生態系統、充分融合技術與自然的理想城市模式,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以高效的生態產業、和諧的生態文化、多元的生態景觀提供最佳的人類聚居地。
1990年代以來,國內外出現了大量的生態城市實踐,包括國外的伯克利、庫里蒂巴、啥利法克斯、馬斯達爾等,以及國內的東灘生態城、中新天津生態城、曹妃甸生態城等。總結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和案例,我們將生態城市的特征概括為8個方面:
(1)綠色生態:提供溝通自然、綠色健康的生態基礎設施(包括城市建成區域內的山體、河流、公園、草地、林地、綠色屋頂等),形成多層次、網絡化的綠色空間。
(2)循環經濟:運用較少的資源投入,生產可重復利用的產品,經濟活動和生活方式形成投入一產出一使用一回收利用的閉合循環體系。
(3)低碳節約:在水資源利用、廢棄物處理、能源消費方面形成節約和循環利用機制,以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為主。
(4)綠色交通:減少長距離交通出行需求,以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作為主要出行方式。
(5)緊湊集約:城市發展集中在公交樞紐地區,實施商務、辦公、居住功能混合開發。
(6)綠色建筑:建筑按照節能標準進行設計與施工,使用自然通風、節能材料、太陽能屋頂、雨水收集等新興技術。
(7)和諧宜居:建設可持續的宜居社區,為居民的健康和愉快生活提供多樣化的設施和保障體系。
(8)文化包容:融合歷史、現代與未來的多元文化形態,為各階層人群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
同國際廣泛的生態探討相比,國內的地理學界、規劃學界和建筑學界比較晚著手于這一領域的研究。當前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背景下,國內的生態探索卻處于一種零敲碎補的起步階段,其中基于生態理念的城鎮規模實踐更是舉步維艱、近似于空白。這除了生態型城鎮本身多層次、多學科交叉的復雜特征外,還往往交織著許多現實問題。
經濟上的可行與否:同一般的建筑項目相比,生態型建筑的建設需要更多的一次性投入和更長周期的收益回收,群體規模的生態城鎮建設更是如此。雖然運行費用的節省和超出建設投入的長期回報是生態型城鎮存在的最為誘人的經濟理由,但對多數投資人而言,任何形式的遠期平衡表或成本核算評析,同初期投資和直接效益相比,都難以令其心動,更何況這種長期回報往往為社會和用戶所共享,而不一定能讓最初的投資人獲益。
技術的成熟與否:我國城鎮的生態實踐起點低、進展慢,受制于經濟與科技水平,更多的是生態化改造的漸進式模式。尚未成熟的生態技術和產品體系、城鎮建設的群體規模以及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實際障礙,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其運用門檻,制約了其發展前景。
整體框架的建構與否:國內的生態探索往往缺乏一個整體的框架和系統性,而局限于圍觀層面的、某一專業領域的有限探索與被動實踐,如設計人員關于建筑通風、供熱或是材料專項的研究和局部運用,通常只會淪為開發商促銷樓盤的宣傳賣點或是地方政府的臉面工程,屬于一種被動式、非普遍式和散點式的生態探索。
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否:在生態系統建設中引入評價體系,可以針對該復雜系統實現從規劃到設計運作的全過程量化監控。但國內城市和建筑領域一直就比較忽略評價環節的引入,缺乏系統的量化與評估。
法規政策的健全與否:作為經濟杠桿的一種制約和補充,政府可以通過相關法規的制定和政策的傾斜,來實現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平衡與放大。但對于生態系統和和諧城市建設而言,無論是法規和政策制定的深度、廣度還是系統性、約束效力都相差甚遠,亟待通過自身體系的健全來保障和強化生態理念的推行。
面對種種現實性制約,我國要在和諧社會建設的大背景下,以生態理念為導向引導城鎮的良性規劃與建設,就需要提出以下一些基本策略。
環境規劃的編制:基于生態理念的和諧城市建設,不但需要像北歐的生態型城鎮那樣將環境規劃真正地引入我國的規劃體系,形成一種同現有體系的不同層次的有機銜接、涉及到從宏觀到微觀各個層面的新的規劃門類,還要將其納入規范化的編制軌道,使之成為生態環境規劃的關鍵性依據,從而確定其在我國規劃體系中相對成熟的地位和職能。
生態技術的應用:我國生態技術運用可遵循以下原則:其一,運用技術的本土(下轉50頁) (上接48頁)實用性。其二,運用技術的地域性分異。其三,技術運用的跨越式升級。
整體框架的架構:我國基于生態理念的城鎮建設迫切需要改變和目前的三點式布局的局部探索狀態,向西方的生態型城鎮那樣建立起從宏觀到微觀,從規劃設計到建設運作等各個層面的協同參與的整體框架。
3、評價體系的框定
建構生態型城鎮生態環境建構的評價體系,為了對生態型城鎮的目標實現度和環境影響度作出評估,同時也為了激勵和發掘類似項目的創造力,北歐有不少城鎮都在建設過程中引入了評價體系,不但種類繁多,還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創建環境評價體系的生態型城鎮,通常都會根據各自不同的特點和需要遴選不同的指標因子。如赫爾辛基市政府便專門委派專家針對維基實驗新區建構了一套評價體系——PIMWAG體系。其所選的指標包括污染.自然資源.健康、物種多樣性和食品生產5大方面近20項因子,且不同的目標層次對應于因子不同的量值,如熱能消 耗量(105~65Wh/m2).飲用水消 耗量(1 25~85L/人·天)及垃圾 廢物量(19~10kg/m2),從而獲取 不同的積分(圖3)o。同樣地.哈 默比湖城也針對部分地塊引入了環 境影響評估(EIA)體系.遴選了綠 地系統.供水排水.噪音.空氣.能 源與垃圾.土地.交通運輸等10項。
法規政策的健全:政府進行生態導向下城鎮建設的制定和健全有關法規政策,除了要明文確立環境規劃在我國現有規劃體系中的銜接關系和成熟地位外,還有幾方面內容需要關注:其一,系統生態的標準和剛性規范。其二,相關的鼓勵性條款。其三,相應的制約性條款。
結語:
生態城鎮是當今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可以有效應對轉型期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種種困境。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應當借鑒全球成功經驗,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文明觀,探索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適宜規劃技術,構建技術與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態城市模式,對生態城鎮的研究,對我國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埃比尼澤·霍華德.明日的田園城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李小燕,張明.在可持續發展中推進我國生態型小城鎮建設[J].云南環境科學,2005.
[3]王永東.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小城鎮建設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7.
作者簡介:
卓文淖,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