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近些年,各種自然災害事故不斷的發生,而隨著這些災害的發生,人們對于居住的建筑質量的關注日益提升,而建筑結構設計的抗震設計是體現一個建筑質量的重要標準,如果在發生地震災害時,建筑結構不能夠達到相應的抗震性能,那么將會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而造成的損失將會非常嚴重。因此目前社會各界對于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的關注程度不斷提升,在進行建筑結構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嚴格的按照相關的設計標準進行,這樣才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建筑居住場所。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抗震設計;要點
1、地震的危害及抗震設計要求
1.1地震的危害
在自然災害中,地震屬于一種破壞力相當嚴重的自然災害,能夠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地震是地殼在碰撞或振動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使地上的建筑物發生劇烈的搖晃和坍塌。并且隨著目前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建筑高度的不斷增加,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顯得非常重要。
1.2抗震設計的要求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中,我們必須要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首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避免在軟土、山丘等易滑坡的不利于抗震的地質結構上,并且要盡量保證建筑自身平面設計的均勻性。其次,通過利用建筑樓層自身結構的延展性來進行抗震結構的設計,以便保證建筑自身的穩定性。最后,必須要選擇合適的地質環境來進行建筑的建設,因為抗震性能的好壞與建筑周圍的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建筑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周圍環境的影響。
2、建筑結構中抗震設計所存在的問題
2.1對于建筑結構抗震的設計概念問題的分析
抗震以及防震的宗旨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因此,抗震結構的設計至關重要。由于在現實生活中,當地震災害真正發生時,其巨大的損傷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在建筑工程中用到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并不能完全抵御地震的巨大威力,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增加同時也增大了整體結構的剛度,在一定的情況下,反而會加大地震力的吸取,造成更大的破壞。因此,面對地震的發生,完全硬碰硬的方案是不可行的,但是以柔克剛,雖然會消耗部分地震能量,但是容易發生形變,不利于人們的生活。所以,通過不斷地研究和考察,對建筑結構進行合理分析,在建筑的一些關鍵部位,實行人工干預的抗震措施設計,并且在薄弱的位置進行有意的加強,進而減少震害,消耗地震的能量。使這些抗震措施成為抗震的概念設計,主要是作為建筑房屋的抗震中心指導思想。
2.2不夠重視建筑抗震的問題
這些年來,地震的發生給我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其中大部分原因就是建筑房屋的抗震設計不科學、不完善。在進行建筑的抗震設計時,工作人員不夠重視關于抗震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問題,很容易在建筑中留下隱患。所以進行建筑抗震設計時,要嚴格按照規定和規范來進行,做好檢驗工作,才能更好的減少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害。
3、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的重要策略
3.1做好建筑結構的參數計算工作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是整個建筑結構設計中的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首先在進行抗震設計時,必須要掌握相關的抗震原則,使其設計具有科學、合理、專業的指導。并且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我們的設計人員需要進行準確的計算,并且結合相關的建筑結構資料參數等,準確的將建筑結構的自身承載能力進行計算,從而根據相應的數據進行抗震結構的設計。并且通過現代最新的技術進行模擬,從而讓設計者了解到當建筑受到地震沖擊時的受力情況,準確的掌握建筑結構可能受到的損壞部位,然后進行相應的抗震設計應對。只有通過準確的數據,才能夠保證建筑結構在受到地震沖擊時的穩定。
3.2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建筑場地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時,對于建筑場地的選擇非常重要。因為合理的建筑場地的選擇能夠保證在建筑后期的施工中不會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首先,我們在建筑場地的選擇上,應當滿足其地勢的平坦,這樣能夠使建筑受到地震沖擊時,減少對周邊建筑結構的損失情況。其次,建筑場地需要選擇在一些視野開闊的地段,這樣能夠提升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而在地段的選擇時,還需要進行相應密度、硬度的檢測,從而使其對土地性質進行有效的提高,保證了建筑結構自身的穩定性能,防止發生地震時建筑地基的開裂。最后,在進行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上,我們必須要了解當地的地震活動規律,防止在地震斷裂帶范圍內進行建筑施工,這樣也能夠有效的提升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此外,當建筑結構設計選擇在軟土地基施工時,必須要提前做好軟土地基的處理工作,防止在建筑施工時出現建筑物的塌陷現象。
3.3確定抗震結構體系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抗震結構體系,對于整個建筑結構的設計方案來說,其絕對設計的科學合理性,也直接決定著建筑自身的安全性。因為建筑結構體系是直接傳遞地震作用的結構,必須要對其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在建筑結構設計時,必須要讓其滿足多條抗震放線的設計,這樣能夠避免因為一些結構的損壞而導致整個抗震結構失去作用。此外,建筑結構自身體系需要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這樣能夠防止其受到地震沖擊時自身結構變形。而當建筑結構的自振周期與地基土一致時,很容易因為共振的發生而使建筑受到更嚴重的地震傷害,因此在進行建筑結構的選擇時,要多進行建筑基礎形式的科學合理的選擇,保證建筑基礎的深度,最好是在多層建筑結構下進行地下室的設計。
3.4隔震措施,設置多道抗震防線
對于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時,必須要增加抗震防線的設置,因為建筑物抗震防線設置的越多,這樣在遇到強烈的地震時,可以更好的保護建筑結構,多道抗震防線能夠交替的保護建筑結構在強振中的穩定,將大量的地震沖擊力進行有效的抵擋,從而避免因為振動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因此,在建筑結構設計上首選的是 “強柱弱梁”型結構,這種結構就是讓梁充當第一道抗震防線,柱充當第二道抗震防線。當遭遇地震時,其雙重抗側力體系在抗御地震時就會出現兩道防線來保證房屋的穩定。
結論:
綜上所述,地震災害是非常可怕的,當地震災害來臨時能夠造成嚴重的破壞,而為了減少地震對建筑結構造成的巨大破壞,就需要我們的設計者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增加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從而使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毅.探究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15):465.
[2]趙監政.淺析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1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