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是衡量一個城市進步與發展的最重要指標之一。隨著健康城市構建念的不斷提出,國學文化與城市建康的融合發展,隨之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在健康社會、健康環境、健康服務、健康人群和傳統國學文化的協調發展過程中,健康城市面臨著諸多人文挑戰,文章提出健康城市的基本特征、文化內涵、健康城市的人文挑戰與路徑,提出如何把國學文化融合在健康城市建設過程中。
【關鍵詞】健康中國;健康城市;人文;國學文化
“國學”最早見于《周禮》,主要指“國立學校”,近代梁啟超于20世紀初提議創辦《國學報》并使用“國學”一詞,后為便沿用到今。國學文化,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傳統戲曲,中醫望、聞、問、切,風水堪輿,都是國學。我國的文化底蘊承載著五千年來的感悟,這種影響體現著城市對于國學文化的重要性,表現為它賦以人文的新的價值理念。這種人文價值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融合到當下健康城市的建設中來;或者說,構建起健康城市重點是傳承和展示中華人民的國學文化的輝煌。
1、健康城市的基本特征
“健康城市”理念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健康城市是由健康社會、健康環境、健康服務、健康人群、健康文化五個方面組成并協調發展的整體。報告指出只有那些努力改善城市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充分發掘社區資源,使其居民相互扶持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力的城市才稱得上健康城市。健康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健康、安全和高質量的自然環境;穩定可持續的生態環境;社區之間相互支撐,沒有內耗;居民對于影響其日常生活、健康和福利的政策擁有較高的參與度和決策權;能夠滿足全體城市居民的食品、用水、居住、收入、安全和就業等所有基本需求;居民擁有各種各樣的機會和豐富資源,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和交流;城市經濟呈現多樣化,富有創新精神;鼓勵延續傳統國學文脈,并做到在群體和個人之見相互交流;所有居民都能享有高質量的保健和醫療服務;健康狀況良好(健康水平高、發病率低)。
在相對有限的城市人文背景下,將國學文化融合于構建健康城市中,以弘揚民族文化、加強國學傳承、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通過各種元素,營造濃厚的國學文化氛圍,同時體現生態設計理念,將城鎮與傳統文化、國學精髓、運動場所、健身休閑、娛樂活動空間有機地融為一體,充分發揮綠地在改善生活質量中的作用,使人、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更趨協調和諧。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將國學“禮之規范、善之品格、和之境界”的精髓融入到城市規劃里,承襲國學傳統,形成了親善、和諧的自然境界。并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健身休閑的生態環境,讓人們能夠獲得一種別致的體驗,感受國學文化的熏陶。
2、健康城市的國學文化挑戰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觀念增強,人民群眾對健康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并呈現多層次、多元化、個性化的特征。但今天,在繁華的市場、高樓大廈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城市之光背后,人們的賴以生存的地方人文文化沒有得到更好的詮釋,國學文化沒有得到更好的傳承。結合全球人口日益城市化的背景,要建設包容、安全、繼傳統優良文化于一體、可持續和健康的城市,首先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國學文化的融合就是在城市聚落中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以促進人的全面、和諧、充分、自由發展為目標的一種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人本文化。城市健康人文即強調從“全人”的角度來看,包括人的身體、心理、行為和道德等;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健康危險因素的預警與控制、常見病的預防與治療、大病及疑難疾病的防控與康復、生命兩極的關懷與照顧等;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整個生命歷程;更強調對城市全體人的健康關懷,包括始終以健康為中心進行城市管理決策、城市科學規劃、城市水電氣暖食品居住交通網絡安全等保障、城市有序建設、城市生態化環境營造、城市生活設施配套、城市衛生資源條件保障、城市市場繁榮、城市人際關系和諧、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活質量提高,最根本的是城市全體人的基本健康素養均衡和充分發展,始終領先全國。由此可見,健康城市面臨的挑戰是全面、立體的、多樣的、深遠的。
3、健康城市與國學文化融合路徑
城市是健康威脅集中的地方,打造健康城市是任何城市成功實現可持續發展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標志之一。處理城市健康與國學文化融合的相關問題時,要堅持一定的指導思想,要明確復雜關系的邏輯起點,更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順序。
3.1培養對國學的正確認知與文化宣染
培養全民對國學文化的正確認知與文化自覺性,可以在社區開展“國學在身邊”活動。以“國學在身邊”為宗旨,開展書法、繪畫、歌舞、朗誦等活動,創國學文化日,舉辦講座,調動全民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居民的國學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同時將國學元素融人到城市各處,如臨街墻面粉刷、路燈中國結的擺設、社區門口吊掛等方面,形成國學宣傳標識。要使國學文化作用并服務于現代化、城市化建設的進程。
3.2完善國學文化設施建設
國學文化設施建設是健康城市全民參與的載體,如建設國學學習場所,建設市圖書館國學館、國學講堂、國學文化廣場等硬件場所,通過書刊、報紙、多媒體等形式展示國學文化,給健康城市構造搭建一條對接的“橋梁”。具體來說,可以在社區開設國學講座,介紹國學的內涵及其重要性,推薦國學經典,初步使居民對國學有所了解,激發全民學習國學的興趣。在文化廣場等地創辦國學板報,圍繞“健康城市建設”話題,開展與國學關聯的活動。如某地區所打造的陽光社區在文化中心里配備“一館一堂”,即圖書館分館、道德講堂等,形成15分鐘文化圈,有效提高健康城市建設下居民學習國學的熱情。
結語:
自人類文明興起以來,人類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健康城市是對城市發展理念的重塑,是防治“城市病”的針對性舉措,既是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內容,也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使得健康城市集在休閑、娛樂、游覽、國學熏陶于一體,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烙印的特色的高度城市化和宜居環境。
參考文獻:
[1]吳德.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以南寧碧貴園為例[J].綠色科技,2015(11).
作者簡介:
魏婷婷,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