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tài)翻譯學框架下“譯者中心”的語境與解釋邊界

2018-05-14 16:40:14羅迪江
外國語文研究 2018年6期

內容摘要:“譯者中心”作為當代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的一個核心課題,是對物本論的超越與人本論的回歸,已日益被許多學者所自覺地給予意識。然而,目前理解譯者中心分化進而導致其解釋邊界的固化與虛化現(xiàn)象應當引起警惕。因此,如何確立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成為本文力圖回答的核心意旨。本文結合譯者行為維度反思譯者中心,從結構邊界、語義邊界與功能邊界三個方面來揭示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澄清了譯者中心解釋的本質特征與價值取向,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譯者中心研究獲得新的增長點。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譯者中心;解釋邊界;譯者行為

Title: The Context and Explanation Boundary of “Translator Centeredness” in the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ranslators Behavior

Abstract: As a core issue of the research for the contemporary eco-translatology, “translator centeredness” is the transcendence over the materialism and the return to the humanism, which has been increasingly and consciously realized by many scholars. Howev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or centeredness should be on the alert for the fossilization and emptification of its explanation boundary owing to its disintegration. As a result, the paper aims at finding a solution to establishing and reflecting its explanation boundary on the basis of translators behavior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ructural boundary, semantic boundary and functional boundary. In a sense, the essential feature and valuable orientation of translator centeredness can be clarified so that a new growth point for its research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translator centeredness; explanation boundary; translators behavior

Author: Luo Dijiang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His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eco-translatology and linguistics. E-mail: dijiangluo@163.com

“譯者中心”作為當代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的一個核心課題,圍繞其所展開的各個層面的討論已有十余年。它是在質疑與反質疑、詰難與反詰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成為獨具一格的翻譯理念并深刻地使翻譯研究回歸“以人為本”的精神旨意,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找到了使其成為本質的居所。然而,翻譯學界對譯者中心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意見,在很大程度上使其面臨如下的語境困境:一是將其理解分化而導致其邊界的固化與虛化傾向,削弱了它的解釋力;二是對其內涵的分析基本上處于彼此割裂的狀態(tài),無法確定其合理的解釋邊界。因此,如何認識與確定譯者中心的邊界問題及其解釋邊界,就成為當前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譯者中心研究需要求解的關鍵問題。本文試圖結合譯者行為維度反思譯者中心面臨的困境,確立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語義邊界與功能邊界,揭示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從而有效地為把握譯者中心研究提供更合理的視角,拓展其解釋力的寬度與深度以及實現(xiàn)其研究獲得新的增長點。

一、譯者中心的固化與虛化傾向

胡庚申(207)的“譯者中心”與周領順(《譯者行為批評中的“翻譯行為”和“譯者行為”》72)的“譯者行為”殊途同歸,使翻譯歸于“以人為本”的研究視域,已日益被學者所自覺地給予意識。誠然,譯者中心并沒有拘泥于譯者主體性理論而固步自封,而是實現(xiàn)了從“譯者主體性”研究轉向“譯者中心”研究,將“譯者中心”研究衍生出“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研究,將其推向人本論、倫理學與價值論領域,不但拓展了譯者中心的研究空間,而且使其理念具有國際意識,從而使其構建既有譯者行為的客觀語境,又有譯者行為的解釋邊界。解釋邊界一方面是對其解釋功能的合理界定,另一方面也是對其解釋力的有效認可。任何有意識地分化其解釋范疇,勢必會導致其解釋邊界的固化。然而,目前存在著對譯者中心的理解分化進而使其邊界固化的傾向,其表現(xiàn)為:一是將譯者中心的理解主觀分化,將其分化為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三者之中的某一個思想,縮小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二是將譯者中心的解釋功能固化,往往喜歡從譯者主導中尋找表面存在的“僭越原文”的根據(jù),習慣性地把譯者中心解讀為譯者主導而賦予譯者過多的權力導致譯者“越位”。譯者中心本質上是一個多層次的翻譯理念,在人本論、論理學、價值論層面上分別表現(xiàn)為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需要整體性地解讀才能得以有效地認識與把握。可以說,任何對其解讀都不能離開三者中的任何一個,離開了其中任何一個的解讀都會導致對其理解的主觀分化與固化,都將會削弱其本身固有的解釋力。

造成解讀分化與固化傾向的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質疑者對西方翻譯理念的過度執(zhí)念與以西方翻譯理論的思維慣性來解讀譯者中心。以原文/譯文中心為主導的西方翻譯理念一直占據(jù)著絕對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使質疑者難以擺脫西方翻譯理論的束縛,理所當然地認為譯者中心就是對原文/譯文中心的否定,其中最根本的質疑就是譯者中心與原文/譯文中心是否使各自走向兩極對立的思維邏輯。其實,譯者中心的建構就是超越原文中心與譯文中心兩極對立的思維邏輯,尋找一種譯者與原文/譯文內在統(tǒng)一的理念根據(jù),有平衡原文/譯文中心的作用。從譯者行為視域來看,譯者中心通過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的方式既能“審視譯者的譯內行為和譯文的譯內效果”,又能“審視譯者的譯外行為與譯文的譯外效果”(周領順,《譯者行為批評》12-13),使譯者與原文、譯文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共同體。另一方面源自于對譯者中心邊界的模糊,將譯者中心之“譯者”視為“主宰/操縱一切”的主體,強調翻譯過程中的譯者主導而忽視翻譯論理層面的譯者責任與翻譯價值層面的譯者發(fā)展。其實,譯者不僅具有中心地位與主導作用,同時還具有平等態(tài)度與責任意識,是一個多樣的、統(tǒng)一的、具有譯者中心邊界的復雜整體(羅迪江,《關于生態(tài)翻譯學》 67)。模糊譯者中心邊界就是混淆了翻譯內(譯者主導)與翻譯外(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之間的邊界,陷入了“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的困境。只有在翻譯內外結合的視域下,翻譯活動中涉及的各種要素才能得以綜合考察,對翻譯結果的評價、對翻譯現(xiàn)象的解釋以及對翻譯實踐的引導才有可能實現(xiàn)科學性與全面性(劉云虹67)。

隨著生態(tài)翻譯學的發(fā)展,必須進一步加深和完善譯者中心思想的理解,使這一最能夠彰顯譯者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責任意識與自由發(fā)展進而成為其思想特識的翻譯理念保持其獨特的魅力。為此,應當注意兩點:(1)譯者中心的虛化問題:那就是否定譯者中心的特有含義和理論價值,把譯者中心與人類中心置放于同一類概念范疇進行解讀,進而提出要建構生態(tài)翻譯學就必須解構譯者中心的極端觀點,正如冷育宏(73)認為,“翻譯的生態(tài)意識意味著對譯者中心論的徹底解構”。譯者中心是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翻譯研究回歸人本論的重要標識,不僅有其明確的、整體的思想體系,而且還處于翻譯過程中的核心地位與主導作用,強調譯者是翻譯活動之本;(2)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理解譯者中心的本質內涵是把握其解釋邊界的前提,要結合譯者中心提出的背景(對西方翻譯理念的原文/譯文中心的揚棄和對在當代翻譯實踐中忽視譯者主體性的批判)解讀其精神實質和本質作用,同時還要進一步明確譯者中心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內在關系。原文/譯文中心(物本論)是西方翻譯理念始終處于翻譯研究中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是西方翻譯理論話語體系壓制東方翻譯話語權的核心表征。而譯者中心的創(chuàng)建與完善,是對翻譯理論話語權的解構與對物本論的超越,成為了目前翻譯研究的“制高點”,它正在為中國翻譯學發(fā)展贏得翻譯理念的話語權。可以說,譯者中心旨在強調譯者的主體性、目的性與人本論性進而把譯者放在翻譯行為中首要的地位,其核心理念既是對傳統(tǒng)占統(tǒng)治地位的原文/譯文中心思想的根本性揚棄與超越,也是對翻譯研究中忽視譯者的主體性而遮蔽譯者的核心地位的合理性批判與修正進而為譯者找到翻譯存在的居所。

二、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

譯者中心是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生態(tài)翻譯學思想的特識。其實,中國儒家文化與西方翻譯理論中皆貫穿著對譯者主體性的執(zhí)著追求,例如中國儒家思想的“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惡》)、“天地之生,以人為始”(《周易外傳》)、西方學者貝爾曼(Berman)(75)所倡導的“走向譯者”等等。這也充分表明了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中心地位與主導作用無論如何都是毋庸置疑的。在翻譯研究中,譯者中心是對原文/譯文中心批判與揚棄的必然結果,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研究視域與解釋視界。任何翻譯行為都離不開譯者進行的;譯者的本質在于它是翻譯實踐之本,這既反映了譯者中心對于翻譯研究的重要性,也反映出物本論的非人文論性解釋的不足。維特根斯坦曾說過: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們的世界的界限。從譯者中心的視角來看,語言的界限,實際上指的是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是結構邊界、語義邊界與功能邊界的統(tǒng)一體界限。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不僅決定了譯者行為,而且還決定了譯者視線的邊界以及將受到翻譯生態(tài)語境的約束。因此,我們應當把翻譯活動放到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語義邊界與功能邊界之中,在一個多維度的整體系統(tǒng)中揭示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避免其解釋邊界的固化與虛化傾向。

2.1 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

譯者中心的結構是指它所蘊含的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等三個要素。它是譯者行為得以進行的基礎,構成以譯者行為的方式進行翻譯活動的內在機制,限定了我們能夠有效地解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表征的譯者行為,決定了我們以這種方式而不是另一種方式表達對譯者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從譯者行為的角度來看,這種結構限制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譯者中心表征為譯者主導,故譯者之翻譯行為不得違背譯者行為的“求真”。即,譯者遵循原文/譯文中心的忠實/對等原則,以“求真為本”為取向而“確保譯文與原文如影隨形”;二是譯者中心表征為譯者責任,故譯者之翻譯行為不得違背譯者行為的“務實”。即,譯者遵循翻譯的職業(yè)倫理原則,以“務實為用”為取向而“不失翻譯的社會功能(包括譯者在內的社會人代翻譯意欲達到的社會目標)”(周領順,《譯者行為與“求真—務實”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譯者行為研究》96);三是譯者居于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故譯者之翻譯行為不得違背譯者的“發(fā)展”。即,譯者要謀求自身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提升自身的翻譯能力與生存境遇并始終使處于譯者行為連續(xù)統(tǒng)的兩端的“求真”與“務實”通向和諧平衡。因此,任何解讀都離不開譯者中心的內在結構,其結構表征了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在此,結構邊界就是譯者中心邊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就是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的統(tǒng)一。譯者中心邊界的確定,首先就在于其結構邊界的確定。合理地解讀譯者中心,絕不可能擴大或縮小給定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例如,質疑者把譯者中心理解為人類中心與生態(tài)中心,這就超越了給定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把譯者中心解讀為譯者主導,這就縮小了給定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如尹穗瓊(61)認為“譯者中心強調的是譯事中、譯者的主人身份,而不是相對于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而提出,由此略顯單薄”。在此,這不但縮小了譯者中心思想的結構界限,也消解了譯者中心的解釋功能的疆界。因此,離開了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的約束,其解釋功能就失去了意義;反之,譯者中心的解釋功能的彰顯,又會突顯其結構邊界的重要性。

可見,擁有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的結構邊界決定了譯者在實施譯者行為時,絕對不會是不受限制、隨意進行的。換言之,它都有著自身的解釋功能所給定的結構邊界,并且在這個界限內去發(fā)揮其解釋力,是我們解讀與思考譯者中心思想的前提。雖然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中的每一個層面都會產生對譯者行為的不同理解,但是其結構邊界可以使譯者中心構成一個明確清晰的結構邊界,從而先在地限定了譯者應該成為什么樣的譯者、能夠成為什么樣的譯者,譯者能翻譯什么、應該翻譯什么、如何翻譯、為何翻譯等等。譯者中心決定了譯者可能的翻譯視界,而譯者中心結構則限制了譯者行為的翻譯視界。簡言之,譯者中心結構確定了譯者中心自身解釋的范圍和邊界。

2.2 譯者中心的語義邊界

在確定了結構邊界的前提下,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仍需要進一步得到語義邊界的界定,那么就應當對譯者中心視域下的“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的含義進行語義層面的描述并給出語義邊界。任何對譯者中心的解釋,只要擴大或縮小這一已規(guī)定的語義邊界,也就擴大或縮小它的思想內容,就會導致錯誤的理解。因此,語義邊界就是譯者中心邊界的思想內容的規(guī)定,就是語義洞察與思想洞察的統(tǒng)一,其表現(xiàn)如下:首先,譯者中心是針對原文/譯文中心存在崇尚物本研究的至上性而導致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的隱形而提出的,它指的是“與原文/譯文中心相對應的譯者”,它在翻譯過程中具有核心地位以及平衡原文/譯文之間的內在生態(tài)結構的主導作用;其次,譯者作為翻譯群落中的代表,踐行生態(tài)翻譯行為,其主體是翻譯群落,它就內在地表現(xiàn)為以“翻譯群落為中心”;再次,譯者在倫理層面上需要承擔起履行生態(tài)理性、保持生態(tài)平衡與維護生態(tài)和諧的責任,此時它就是以“譯者的責任意識為中心”的;最后,譯者在價值論層面上棲居于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又面臨著改善自身生存境遇與提高自身能力發(fā)展的境況,此時它是以“譯者的全面發(fā)展為中心”的。這深刻地表明,譯者中心不僅是由譯者主導決定的,而是由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譯者發(fā)展一起共同決定的,也就必然地規(guī)定了譯者中心所表征的語義邊界。

之所以這樣看待語義邊界問題,是因為生態(tài)翻譯學思想從本質上告訴我們,譯者中心是一個具有動態(tài)性、包容性、“回歸譯者”、“以人為本”的翻譯理念。正是這種理念規(guī)定了在特定語境下譯者中心解釋在語義層面上的張力范圍,確立了譯者中心解釋的伸縮度,以及相關譯者中心解釋的翻譯價值。當然,對譯者中心的語義邊界的考察,不能不受到生態(tài)翻譯學發(fā)展所帶來的生態(tài)范式特征的影響。它明顯地表現(xiàn)在翻譯解釋和說明出現(xiàn)了以下幾個顯著特征:一是從注重物本轉向注重人本;二是從注重譯者隱形轉向注重譯者顯形;三是從注重翻譯結果轉向注重翻譯生態(tài);四是從注重翻譯行為轉向譯者行為。翻譯研究的一個最大特征就是更明確地凸顯了從物本論到人本論的轉變,從而更突顯了把握譯者的本質以及譯者中心的語義邊界的必要性。基于此,譯者中心就是一個相關的給定邊界的語義解釋的框架,其基本意義就成為了研究譯者行為的基本的約定意義,就成為識別譯者中心在翻譯過程中的解釋張力。這就從根本上促使我們在譯者行為的解釋與說明中更加自覺地強化譯者中心的理念意識及其語義邊界的解釋功能。

注重譯者中心語義邊界的研究,也同時受到譯者行為研究本身的一個戰(zhàn)略性的影響。這個戰(zhàn)略轉向的目的在于充分考慮譯者的主導作用、責任意識與全面發(fā)展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性,更要促使翻譯回歸于“以人為本”的研究。原因在于譯者行為是一種復雜的社會行為,而譯者是翻譯活動的核心;譯者作為翻譯實踐的執(zhí)行者,主宰著翻譯的社會化過程。盡管這一戰(zhàn)略轉向存在著不同的質疑聲音,但它推進了人們對翻譯研究則是不言而喻的。雖然譯者主導往往被看作是對譯者中心產生質疑的切入點,但是從譯者行為來看,譯者中心是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的辯證統(tǒng)一體。在譯者行為視域下,譯者主導側重于“求真”,譯者責任聚焦于“務實”,并促使“求真”和“務實”間保持自己理想中的平衡。因此,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是一個動態(tài)的自律過程,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構成了譯者中心的充分必要條件。可以說,對譯者中心、譯者行為的分析,其視域是“以人為本”的研究視域,也正是翻譯研究的一個必然特征,而這個特征就是在給定譯者中心的語義邊界條件下進行翻譯解釋和說明的;否則沒有確定的語義邊界,對譯者中心的解讀將是不科學的。

2.3 譯者中心的功能邊界

當我們對譯者中心進行科學解讀時,不僅會發(fā)現(xiàn)譯者中心及其功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且還要揭示在特定的翻譯語境中內嵌于譯者中心中的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之間的必然關聯(lián)與功能。因此,譯者中心不是一個孤立的抽象概念,它主要論及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之間的辯證發(fā)展關系,其主要功能是改變長期以來翻譯研究注重物本而忽視人本的偏頗,構建物本論與人本論之間辯證互補的翻譯觀。正是在這種功能的內涵關聯(lián)中,對譯者中心的解讀才做到科學合理。

第一,譯者中心不應該取代原文/譯文中心,而是應該與原文/譯文中心構成一個人本論與物本論相互辯證的統(tǒng)一體。一般來講,文本的靜態(tài)研究不把翻譯活動操縱者的意志性納入研究視野,對待譯文質量上易出現(xiàn)二元對立的判斷,而譯者行為動態(tài)研究,充分考慮了譯者的意志性、翻譯的社會性和譯文的生存空間的復雜性(周領順、趙國月10)。原文/譯文中心是對翻譯本體所倡導的“對等/忠實”的追求,是對翻譯主體在翻譯過程中“操縱/改寫”的限制。因此,翻譯目標的真正實現(xiàn)是離不開原文/譯文中心的保障,換言之,譯者中心的內在要求是尊重原文/譯文中心的基礎上回歸“以人為本”,它強調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具有主導作用與核心地位,履行“翻譯之本”與“翻譯之為”職責。它既要在翻譯實踐中平衡“翻譯之本”與“翻譯之為”,又要促使翻譯回歸人文關懷與回歸譯者的理念導向。原文/譯文中心是譯者中心的基礎,而譯者中心是原文/譯文中心得以實現(xiàn)的保障。若無譯者中心,原文/譯文中心所追求的“對等/忠實”就成為“無本之木”;若無原文/譯文中心,譯者中心就有可能導致譯者“越位”而無限地擴大了其本身的解釋邊界,最終破壞翻譯所固有的生態(tài)平衡。譯者中心正是基于這種譯者行為的功能邊界應運而生,它既可避免原文/譯文中心追求物本的至上性,又可避免對譯者主體的忽略而回歸人本論,最終促使翻譯研究的人本論與物本論的辯證統(tǒng)一。因此,對譯者中心的理解既是對原文/譯文中心的繼承與超越,又要回歸翻譯的人文關懷與“回歸作者”的精神意旨,將其賦予具有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的新解,其中最主要的是將對原文/譯文中心的尊重以及對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的貫徹作為實現(xiàn)譯者中心的前提和條件。

第二,譯者中心不應該模糊譯者責任。譯者中心在翻譯實踐中應當是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的辯證統(tǒng)一,是譯者責任對譯者主導的規(guī)制和導引。然而,質疑者常把譯者中心理解泛化,認為“翻譯活動在方方面面涉及翻譯群落‘諸者,譯者只是其中普通一員,身份與其他‘諸者并無高低貴賤之分,譯者和其他‘諸者共同負責參與完成翻譯任務”(張其海83)。縱然可以為翻譯群落中的“諸者”的翻譯職責設定邊界,然而,這一邊界因逾越了譯者中心的功能邊界而導致對其理解的泛化與混亂。從譯者行為視域來看,譯者中心是屬于譯者行為的研究范疇與“以人為本”的研究視域,譯者身份和角色決定譯者行為,譯者行為決定譯者品質,而譯文品質高低是與譯者的身份和角色相一致的。譯者中心強調譯者的主導作用與核心地位時,譯者并非隨心所欲,想怎么翻譯就怎么翻譯,而是要按照翻譯活動的規(guī)律與“事后追懲”機制來承擔起譯者的翻譯職責。對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譯者而言,翻譯過程中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不是隨意的、盲目的,而是有清醒意識和明確目標的,力求通過解決翻譯中遭遇的各種矛盾而實現(xiàn)翻譯的價值(劉云虹、許鈞14)。換言之,譯者主導總是要也必須要以譯者責任為準則和前提的,譯者責任是確保譯者主導在翻譯行為中其主導作用的“不僭越”,所凸顯的責任就是“事譯事以誠”(張思潔、李貴榮63)。如果譯者主導離開了譯者責任,譯者往往會擅越職守而無限地擴大了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必然導致翻譯的生態(tài)失衡。譯者擅越職守,其影響就像多米諾牌,翻譯的忠實性倫理必然遭到破壞(祝朝偉81)。在譯者中心框架下,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是一對辯證互補的統(tǒng)一體,表征了譯者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譯者之所以能“從心所欲”,乃是譯者主導所允許范圍內的功能邊界,并無超越其邊界的濫欲與逾越;譯者之所以要“不逾矩”,乃是譯者責任所設置的功能邊界,進而能通過翻譯職責來約束譯者行為。之所以設定譯者責任,就是預設譯者行為不能逾越了譯者主導的邊界而導致譯者行為的任意操縱,故而必須用譯者責任來加以克制與限制。

第三,譯者中心不應該忽視譯者發(fā)展。在譯者中心既定邊界基礎上,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既能發(fā)揮譯者主導(從心所欲)又能規(guī)范譯者責任(不逾規(guī)矩)呢?惟一可能的求解就是“譯者因在翻譯活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而承擔起維持翻譯生態(tài)的責任與義務,因其責任與義務而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與能動性來‘以人治文,因‘以人治文而指向譯者的生存境遇與生存能力,故而使翻譯生態(tài)適者生存,和諧統(tǒng)一與互聯(lián)互動”(羅迪江,《“譯者中心”的人本論性》58)。這就促使譯者獲到自由全面的發(fā)展,讓譯者主導的邊界與譯者責任的邊界合二為一。譯者發(fā)展是通過一種譯者生存與譯者能力的方式而使譯者的生存境遇獲得解放與自由,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與譯者素養(yǎng),進而實現(xiàn)譯者的翻譯行為對原文的忠實性創(chuàng)造。即,譯者發(fā)展就是使譯者主導做到“從心所欲”與譯者責任做到“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種自由要求譯者將譯者責任內化成自己的信念,并以此滌除不合譯者行為的過度“操縱/改寫”的欲望,使譯者主導限定在譯者責任之中,從而感覺不到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譯者發(fā)展所追求的這種自由是一種翻譯境界,是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已達到圓潤的融合境地;是一種翻譯自由的化境,是在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里體會到的從心所欲的自由。

綜上所述,在譯者中心研究中,如果把譯者中心等同于譯者主導,或割裂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之間的內在關系,抑或忽略譯者發(fā)展之思想,都將會誤解譯者中心的思想,也將會模糊譯者中心的解釋語境與解釋邊界。譯者中心的解釋語境終究是圍繞著譯者主導、譯者責任與譯者發(fā)展而展開的;而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是終究是圍繞其結構邊界、語義邊界與功能邊界而展開的。結構邊界為譯者中心解釋提供了要素基底,語義邊界為譯者中心解釋界定了意義框架,功能邊界為譯者中心解釋設定了適用范疇;結構邊界、語義邊界與功能邊界的辯證統(tǒng)一完整地呈現(xiàn)出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于是,在譯者中心解釋邊界的極限與底線下,“譯者就好比是馳騁在有限疆域的騎士,主體性發(fā)揮得法可以讓他游刃有余,規(guī)矩方圓之中自有其廣闊天地。只有這樣,譯者才能成就作為譯者的成功”(仲偉合、周靜45-46)。

三、結語

譯者行為與譯者中心的相互融合理解為我們反思翻譯及其譯者行為研究的觀點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兩者的融通性為不同的翻譯范式提供了一條相互理解與交流的對話平臺。從“以物為本”研究轉向“以人為本”的研究,是近年來翻譯研究的顯著特色。21世紀初以來所展開的譯者中心研究,其本質是“以人為本”的研究視域,其顯著特征為:第一,譯者中心界定了譯者行為中的“譯者主導”,賦予了譯者與原文、譯文之間的中心位置,確立了翻譯的人本論性;第二,譯者中心突顯了譯者行為中的“譯者責任”,給予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倫理取向,使譯者行為更加有理可循,因為“倫理不是翻譯行為的倫理,不是翻譯結果的倫理,而是譯者的倫理”(Meschonnic 39);第三,譯者中心確立了譯者行為中的“譯者發(fā)展”,改善了譯者的生存境遇與提高了譯者素養(yǎng),由此而來才能實現(xiàn)譯者主導與譯者責任的辯證統(tǒng)一,確保譯者中心解釋邊界的科學性。事實上,譯者中心是不會這樣機械地進行分割的,而是在結構邊界、語義邊界與功能邊界的融合基礎上是一致的。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就是譯者中心的結構邊界、語義邊界、功能邊界的整體性統(tǒng)一。正是從結構邊界、語義邊界、功能邊界的綜合作用下才產生出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離開了這個解釋邊界,一切對譯者中心的解讀都只能是一葉障目或盲目自大的。而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這一“回歸作者”或“以人為本”的翻譯研究潮流中,探討譯者中心的解釋邊界并給出它們內在的意義。

引用文獻【Works Cited】

Berman, A. 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John Donne. Paris: Gallimard, Paris, 1995.

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Hu, Gengshen. Eco-Translatology: Construction & Interpretatio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3.]

冷育宏:生態(tài)翻譯理論下譯者真的是“中心”嗎?——與胡庚申教授商榷。《上海翻譯》3(2011):71-73。

[Leng, Yuhong. Is the Translator the Center in Eco-Translation Theory: A Discussion with Prof. Hu Gengshen.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3(2011): 71-73.]

劉云虹:譯者行為與翻譯批評研究——《譯者行為批評: 理論框架》評析。《中國翻譯》5(2015):65-70。

[Liu, Yunhong. Translator Behavior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Research: A Review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5 (2015): 65-70.]

劉云虹、許鈞:文學翻譯模式與中國文學對外譯介——關于葛浩文的翻譯。《外國語》3(2014):6-17。

[Liu, Yunhong, and Xu Jun. Literary Translation Model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3 (2014): 6-7.]

羅迪江:關于生態(tài)翻譯學相關問題的再思考——對尹穗瓊商榷文章的回應。《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3(2017):63-68.

[Luo, Dijiang. On the Rethinking of the Relevant Issues of Eco-Translatology: A Response to Yin Suiqiongs Article.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3 (2017): 63-68.]

——: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譯者中心”的人本論性——兼論“譯者中心”的質疑與回應。《外語教育研究》1 (2018):56-60。

[---. On the Humanistic Feature of “Translator Centered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Rethinking the Query and its Response of “Translator Centerednes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Research 1 (2018): 56-60.]

Meschonnic, H. Ethics and Politics of Translating.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011.

尹穗瓊:生態(tài)翻譯學若干問題探討——與胡庚申教授就《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中的部分觀點進行商榷。《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3(2017):56-62。

[Yin, Suiqiong. Discussion on Eco-translatology: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with Prof. Hu Gengshen.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3(2017): 56-62.]

張其海:生態(tài)翻譯學之思辨。《外文研究》1(2016):82-87。

[Zhang, Qihai. Reflection on Eco-translatology. Foreign Studies 1 (2016): 82-87.]

張思潔、李貴榮:論譯者之誠及致誠之道。《外國語》3(2008):62-67。

[Zhang, Sijie, and Li Guirong.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lators Sincerity and the Way to Be Sincere.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3 (2008): 62-67.]

仲偉合、周靜:譯者的極限與底線——試論譯者主體性與譯者的天職。《外語與外語教學》7(2006):42-46。

[Zhong, Weihe, and Zhou Jing. Translators Ultimate Limit and Base Line.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7 (2006): 42-46.]

周領順:譯者行為與“求真-務實”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譯者行為研究。《外語教學》1(2010)93-97。

[Zhou, Lingshun. Translator Behavior and “Truth-seeking—Utility-attaining” Continuum Model of Evalu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1 (2010): 93-97.]

——:譯者行為批評中的“翻譯行為”和“譯者行為”。《外語研究》6(2013):72-76。

[---. “‘Translation Behavior and ‘Translator Behavior in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6 (2013): 72-76.]

——:《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4.]

——、趙國月:譯者行為批評的戰(zhàn)略性。《上海翻譯》4(2015):9-14。

[---, and Zhao Guoyue.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s of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4 (2015): 9-14.]

祝朝偉:譯者職責的翻譯倫理解讀。《外國語文》6(2010):77-82。

[Zhu, Chaowei. The Translators Duties: a Reading from the Ethics of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6 (2010): 77-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aV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伊人色天堂|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深爱婷婷激情网| 亚洲综合香蕉| 日韩视频福利|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成人亚洲天堂|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第一色|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91精选国产大片|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在线观看av永久|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a亚洲天堂| 亚洲色中色| 无码一区18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99|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色综合成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欧美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婷婷六月综合| 国产精品视频a|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九色91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色香蕉影院| 一级爆乳无码av|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啪啪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在线观看av永久|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国产精品19p| 国产丝袜91|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一级福利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99re视频在线| 午夜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