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人們的健康觀發生顯著變化,全球“大健康產業”時代已經來臨?,F代農業是大健康產業中前端基礎產業,二者融合共生,將構成深刻影響中國未來20年市場格局的復合產業定律。文章就現代農業與“大健康產業”時代融合發展,形成新產業,引發新熱點提出觀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健康產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
縱觀各國經濟發展,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已上升為國家級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這是自《“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將“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之后,國家進一步勾勒出的健康藍圖。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大健康產業已經成為資本追逐的風口;大健康領域的研發深度亦前所未有,新藥品、新技術頻頻在這個時代獲得突破。在資本和創新技術的雙重驅動下,中國健康產業正在以日益開放融合的姿態掀起規則重建、結構調整的變革浪潮。
1、大健康產業概述
大健康產業是農業與環保、醫學、食品及科研等領域跨界融合而成的新業態。例如,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及健康土壤的配置和維護、污水治理與飲用水源的保護和開發、純植物洗滌劑的栽培與銷售、純植物化妝品的生產和利用、植物油脂及生物能源的開發、新食品的開發與種養、農村社區有機肥的循環利用等新業態的發展,有助于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中國夢”,大健康產業必將是農村的最大產業。健康的土壤和水是人們健康的根源,相關資料及數據顯示,受土壤被污染頻次和范圍的不斷擴大,土壤修復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4.6萬億元,其系統復雜且龐大,需要耕作方法及養殖模式的創新和優化,需要全民監督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即人員、技術和裝備初創階段,未來必然會形成龐大的產業集群;另外,據水利部官方數據統計,2013年我國河流、湖泊、水庫、省界水體及地下水中達不到飲用水源標準的四類、五類及劣五類水體占比分別是31.4%、68.1%、18.6%、37.7%及77.1%,且水體污染以重金屬和有機物等嚴重污染為主。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消費者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據中投顧問資料顯示:我國飲用水產業已經由便捷時代走向健康時代,先進地區開始進入生態時代;目前,包裝飲用水以其40%的市場占有率穩居全國飲料市場首位。2015年,包裝飲用水產量前十的?。ㄊ校┓謩e是廣東、四川、吉林、廣西、河南、山東、貴州、湖南、湖北以及浙江。2016年,我國包裝飲用水總產量達9458.5萬噸,同比增長4.42%,占飲料行業的51.6%;銷售收入1354億元,同比增長5.9%;成本1011億元,同比增長也是5.9%。鑒于包裝飲用水的產量和需求的持續性,相關的農村新業態為優質水源地的開發、保護與利用及相關產業。
2、健康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信息這幾個要素來看,我國健康市場產業發展方向存在諸多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認識不夠。健康產業雖然商機無限,但卻仍然是關注者多、行動者少,沒有因為商機無限而蓬勃發展。相關的政策不到位,加大了涉足健康產業的風險和成本。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大都不愿意進入這樣的行業。二是發展滯后。在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健康行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5%。而在我國僅占4%~5%,甚至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三是層次較低。受地方經濟水平和消費能力的限制,各地區健康產業發展不均衡??傮w上基礎薄弱,整體規模偏小。缺少龍頭健康企業,產業集中度低,融合發展不夠。健康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產品低端,缺乏創新能力。四是人才匱乏。我國的健康產業人才的供給與需求處于嚴重失衡的狀態。健康專業師資力量缺乏,培訓滯后,人才支撐力差。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難以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高層次需求。五是機制不完善。在政府職能轉變、政策法規體系完善、行業規范化管理和健康產業資源整合等方面存在不足,相關部門行動舉措的“組合拳”少,缺乏強有力的協調推進機制。
3、現代農業融入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
3.1經濟政策扶持重點
農業的基礎地位使其當仁不讓地占據了大健康產業的頭把交椅,沒有種植業、養殖業、漁牧業等第一產業部門提供的原料,二、三產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健康原材料生產,主要包括農林牧漁業當中除了以維持基本生存條件為主要目的以外的產業活動,比如中藥材種植、養殖業、保健功能原材料種養等?,F代農業追求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健康的珍惜,將農業與健康產業密切結合起來,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2014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放寬健康服務業的市場準入,并就與現代農業結合緊密的中醫藥、健康旅游提出相關意見。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改善森林康養等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林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3.2加強大健康產業標準的研究制訂
加快研究具有行業和地方特色的有機食品、飲用水、康養旅游標準規范,深人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推進農業規?;a業化、現代化程度,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富硒農業、休閑農業、農業綜合體等高附加值農業產業。完善香豬肉、蔬菜、水果等生態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電子交易等標準體系,加強與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企業合作,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
3.3做好頂層設計,形成產業體系
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明確健康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指導并促進產業快速發展。按照強化“供給側改革”要求,統籌規劃醫療服務、現代醫藥、健康養老、休閑旅游、運動健身、健康養生等主要領域的產業規模、人力資源配置標準等核心發展指標。充分利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現代農業的發展機遇,大力發展老年人護理康復服務、旅游保健、中醫養生、心理咨詢與指導、健康管理服務等健康相關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推動健康產業與保險業、互聯網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的融合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分片建設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產業園,建設國內知名、市場需求層次齊全的醫療產業、醫藥產業、保健品產業、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基地,形成產業集群,推進產業升級。
3.4三產融合發展的需要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核心是要完善惠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真正分享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拓展的好處,根本途徑是把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進農業,用現代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養生、食品、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一方面能充分發揮農業基礎性地位和基礎性產業的作用,促進“農業+健康產業”融合、“農業+旅游+健康產業”融合,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的表現,是實現農業發展新優勢、新動能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大健康產業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經營模式、營銷手段等,可以融合到農業的不同環節,提高農業的產業鏈結構,拓寬農業的發展范圍與功能,提高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大健康產業市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就目前來看,需求旺盛、產業鏈長、產業附加值高,將成為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推手。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不斷培育壯大綠色產業體系,通過把大健康產業的“養生、保健”等理念引入到現代農業中,對傳統農業進行升級改造,生產多種與大健康產業相關的健康農產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并深入挖掘綠色產業的生態觀光、旅游休閑、文化傳承功能,著力打造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健康食品生產基地和休閑農業體驗式基地等,形成特色“養生、保健”的農業文化,拓展農業空間領域,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國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標志著“健康中國”成為優先發展的全方位、全領域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大健康產業再次成為投資者的關注熱點?,F代農業是大健康產業中前端基礎產業,大農業與大健康兩大產業的融合與共生,將構成影響中國未來20年市場格局的復合產業定律。
參考文獻:
[1]李仕勇.東營加快生態農業發展助推黃河三角洲新飛躍,經濟導報,2010,(45):40~41.
[2]吳華章.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7(4).
作者簡介:
岳艷英,河北鼎屹建筑有限公司。